词条 | 财政优良传统 |
释义 | 财政优良传统财政优良传统艰苦奋斗、勤俭建国是我们财政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历史缘由早在1934年1月,毛就指出:“应该使一切政府工作人员明白,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并要求“节约每一个铜板为着战争和革命事业,为着我们的经济建设”。1949年3月,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党中央和毛同志针对当时党内有可能出现的骄傲自满、以功臣自居和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要 求全党同志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繁荣富强的新中国。 我们党执政以后,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得到了保持和发扬。1956年9月,刘少奇同志在党的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勤俭建国、勤俭办企业、勤俭办合作社、勤俭办一切事业,这是我们党建设社会主义的长远方针。1957年2月,毛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要使我国富强起来,需要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时间,其中包括执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样一个勤俭建国的方针。正是在这一方针的指引下,我们改变了“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强调:“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统,艰苦朴素的教育今后要抓紧,一直要抓六十至七十年。我们的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提倡艰苦创业精神,也有助于克服腐败现象。”江泽民同志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过几年紧日子,带头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勤俭办一切事业的精神,真正与群众同甘共苦,激发群 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并由此来丰富和提高自己。”他要求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保持清正廉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自觉拒腐防变,坚决反对消极腐败现象”。 优良财政传统的意义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过重要作用。正因为我们党坚持这一传统和作风,我们才能在贫穷落后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并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