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变式句 |
释义 | 所谓变式句,是比照现代汉语说的。文言中句子的语序多有变化,常见的有以下几种:主语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主语后置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愚公移山》) 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晏子春秋·晏子辞千金》) 宾语前置宾语前置相当多见,有几种情况。一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 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苏轼《石钟山记》)。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弗怠之)(宋濂《送东阳马生序9) 一是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提前。例如: 大王来何操?(操何)(司马迁《鸿门宴》) 沛公安在?(在安)(同上) 子何恃而往?(侍何)(彭端淑《为学》) 微斯人,吾谁与归?(与谁)(范仲淹《岳阳楼记》) 不然,籍何以至此?(以何)(司马迁《鸿门宴》) 一是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前边。例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韩愈《师说》) 唯利是图(图利 定语后置文言中,一些修饰性的定语常常置于中心词之后。例如: 遂率子孙荷担考三夫。(《列子·愚公移山》) 大阉之乱,绍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张溥《五人墓碑记]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介词结构后置在现代汉语里,介词结构常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古代汉语里有则往往置后作补语。例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得双石于潭上。(苏轼《石钟山记》)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司马迁《陈涉世家》)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