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避讳研究 |
释义 | 基本信息出版社: 齐鲁书社; 第1版 (2007年1月1日) 丛书名: 汉语言文字学研究丛书 平装: 379页 正文语种: 汉语 开本: 32 ISBN: 9787533316846 内容简介《避讳研究》内容简介: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语言文化现象,在我们这个百无禁忌的时代,重新翻开历史的画卷,也会为其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之大,分布之广泛,产生一种震撼。使人思考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之间极为微妙的关系。 避讳研究已有前贤做了许多工作,以材料之详备和研究之细密,周广业《经史避名汇考》和陈垣《史讳举例》都可谓扛鼎之作。《避讳研究》在此基础上,对避讳这种汉民族特有,又极大地影响了周边民族的文化现象进行了梳理,从文化学的角度进行了探讨,希望对中国文化的研究能有所裨益。 目录总序 第一章 避讳的起源与形成原因 第二章 避讳的对象与范围 第三章 避讳的发展变化 第四章 避讳的方式 第五章 避讳的规则 第六章 避讳的影晌 第七章 避讳史 主要参考资料 附录 后记 序言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汉语言文字学,作为个人应当研究什么,怎么研究?作为一个学科,应当研究什么,怎么研究?这恐怕是每一个负责任的语言学工作者都会经常考虑的问题。 这个问题牵扯到的方面很多。首先,从个人来说,由于我们的语言文字工作者大都是语言文字学方面的教师,我们要教学,往往一个人要承担本科生一两门课程,我们要教学的内容也就是我们的研究方向。还有硕士生、博士生课程,还指导博士后研究的问题,硕士生、博士生的课程、指导博士后研究的内容也是我们的研究方向。从一个学科来说,各位教师的各个层次的课程合起来就是一个学科的研究方向。教学、指导研究生是我们个人和学科的科学研究必需考虑的问题。这是一个教学与研究相结合,或者说研究与教学相结合的问题。 其次,各年度各级不同层次的科研项目的审批,也在暗暗给教师们一个强大的信号,研究什么,怎么研究?要向国家级的、省部级的、学校的已批准的科研项目暗示的方向和新项目的“课题指南”靠拢。能不能得到各级课题往往决定一个人、一个学科的命运。各级课题暗示的方向和“课题指南”也是进行研究不得不考虑的大问题。 后记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语言文化现象,在我们这个百无禁忌的时代,重新翻开历史的画卷,也会为其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之大,分布之广泛,产生一种震撼。使人思考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之间极为微妙的关系。这也是我们重新研究避讳的意义吧。 避讳研究已有前贤做了许多工作,以材料之详备和研究之细密,周广业《经史避名汇考》和陈垣《史讳举例》都可谓扛鼎之作。《避讳研究》在此基础上,对避讳这种汉民族特有,又极大地影响了周边民族的文化现象进行了梳理,从文化学的角度进行了探讨,希望对中国文化的研究能有所裨益。 齐鲁书社的赵发国先生对于书稿的修改所费心血甚多,提出了一些很中肯的意见,为本书增色不少,在此深表感谢。 文摘(二)避讳对象的发展 从避讳对象的角度来看,避讳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逐渐扩大的过程。大体有这样一些线索:国讳——家讳——官讳。 避讳发端于原始禁忌。在原始禁忌那儿,最多的是国王名字的禁忌、死人名字的禁忌,这表现了原始人的一种观念,即,所有能引起人心理震动、对人造成伤害的事物都具有进入禁忌的资格。而国王和死人具有最为强烈的心灵震撼力,也就最有可能成为禁忌对象。而死去的国王就具有了双重的力量。避讳最早就是从原始的国王名字禁忌来的,所以国讳可以算作最早的避讳,“天子诸侯讳群祖”,其避讳范围较大,而家讳则是国讳的缩小,体现了汉民族祖先的“家国天下”的观念。其避讳范围仅及父祖,且“逮事父母,则讳王父母;不逮事父母,则不讳王父母”。国讳产生的时间较早,周代就有一些国讳的记载。而家讳的记载则要晚一些,在春秋战国之间。官讳是家讳与国讳的变体,一方面,官讳要避官员父祖名讳,这是家讳的成分;另一方面,形成官讳的成分里面又有权力的影子,这又是国讳的因素。官讳不过是将家讳的对象,以国讳的形式有限制地表现出来。官讳的产生时间更晚,汉魏时期尚不多见,唐宋以后渐成风气。 (三)避讳外在形式的发展 避讳在其外在的语言文字的表现上,经过了一个讳本字到讳嫌名,再到讳偏旁的过程。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