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 |
释义 |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原外国教育研究所)创立于1965年,是中国建立最早、规模和影响最大的比较教育研究机构之一,是国家教育部重点资助的全国十二个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之一,也是国家重点学科点。 简介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的前身是外国教育研究室,1962年成立,1965年与苏联文学研究室、苏联哲学研究室、美国经济研究室合并为外国问题研究所。1979年,我校系所调整时,以外国教育研究室为基础成立了外国教育研究所。1995年10月,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更名为国际与比教育研究所。 我所于198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全国第一批硕士学位授予点;1984年被批准为全国第二批博士点;1986年,我所又与我校教育系和教育管理学院共同组建了教育经济与管理博士点,从事教育管理的研究。 1988年被国家教委(现教育部)确定为高等学校学科点。本所第一任所长为谢芳春教授,第二、三、四、五任所长依次为顾明远教授、毕淑芝教授、王英杰教授和曲恒昌教授。 本所主要从事国际教育与比教育研究,其基本宗旨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立足于中国的实际,面向世界,通过对国际教育及比较教育的研究,探索教育发展的共同规律和了解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为我国的教育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我所是目前全国最大的国际与比较教育学科专门人才的培养基地,招收国内外的硕士、博士生和进修生,接待国内外访问学者。本所目前已发展成为一个语种较为齐全、学科领域广泛、以研究国际与比较教育为重点的教育科研基地。设有高等教育、普通教育、教育理论、教育经济、成人和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室,另有教育信息中心、《比较教育研究》编辑部和资料室等机构。 本所研究力量雄厚,专业学术梯队较为合理,并形成了特有的优良传统:开拓创新、不断进取的时代精神;团结互助、共同协作的集体风范;“洋为中用”、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勤奋好学、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学术带头人顾明远教授是国内外知名的教育家,现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全国比较教育学会会长、曾任世界比较教育联合会两主席之一。王英杰教授是中国比较教育学科优秀中青年代表之一,任全国比较教育学会常务理事。本所积极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目前已与英、美、法、德、日、加、韩、俄、乌克兰等国的一些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以及UNESCO、联合国儿基会等国政机构,建立了人员和信息资料交换关系。 本所拥有良好的科研条件。资料室藏有中文图书一万余册,外文图书八千余册,中外文期刊杂志三百余种。计算机房一个,另有其它较先进的科学科研设备。本所科研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们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社和教育改革的需要,对国际教育,特别是战后外国的教育政策与法令,教育思想与理论,教育体制与结构,教育改革和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等方面的问题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撰写了和翻译了一百多部专著和一千多篇论文;比较系统地研究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思想流派、普通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师范教育、研究生教育、教育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写成和出版了中国第一套比较教育系列专著;为国家教育部等中央部门提供了有关教育改革、师范教育、督导、评估、学位、研究生教育等方面的研究报告计达数百万字,对国家教育决策提供咨询服务;深入中国实际,进行个案调查,开展中外教育的比较研究,推进学科建设,顾明远、薛理银合著的《比较教育导论》将我国比较教育学科建设推向一个新阶段;顾明远教授主编的大型教育辞典──《教育大辞典》(12卷)及其增订合卷本(上下两卷)和《中国教育大系》(9卷),填补了大型工具书的空白;我所主编的《比较教育研究》(前身《外国教育动态》是1965年受中央宣传部委托创办的我国第一份比较教育杂志)现已兼作中国比较教育研究会的会刊,在国内外产生很大影响。本所的研究成果多次获奖,其中顾明远教授主编的《战后苏联教育研究》获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 我们已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面临着艰巨的任务。我们要在继续深入研究发达国家教育的同时,大力开展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周边国家的研究;要结合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对现实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断进行探索,更好地为教育政策服务;以更广阔的视野和新方法,积极探讨各国人民普遍关心的一些与教育息息相关的全球性问题,拓宽研究领域;要系统地积累资料,着力加强学科自身建设,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与比较教育学科体系做出不懈努力;要加强博士点的建设,不断提高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并在科研教学的过程中,使科研队伍不断成长。总之,我们的奋斗目标是,把我所建立成国内外一流的比较教育专门人才培养基地、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中心、国内外教育信息交流中心和中外教育咨询服务中心。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