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比较公民教育 |
释义 | 内容简介 《比较公民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比较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材。《比较公民教育》主要从以下几个章节对世界一些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展开比较研究和叙述,第一章讨论自由主义(包括自由至上主义和罗尔斯的自由主义)、共和主义和社群主义的公民教育理论,分析公民教育的概念和模式;第二章分析美国的公民教育;第三章说明日本的公民教育;第四章阐述英国、法国、德国三个欧洲国家的公民教育;第五章阐明印度、韩国和新加坡三个亚洲国家的公民教育;第六章阐释苏俄的公民教育;第七章探讨中国两岸三地的公民教育;第八章关注世界公民教育。 作者简介唐克军,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教授,硕士生导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博士学位。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部级课题6项,在CSSCI期刊发表论文近40篇,出版个人专著4部。研究兴趣主要在比较公民教育或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发展与公民教育;中国传统政治文化。 目录 第一章 公民资格与公民教育理论 第一节 公民资格与公民教育理论 第二节 公民资格与公民教育的界定 第三节 公民教育的价值取向 第四节 公民教育的模式 第二章 美国的公民教育 第一节 美国舟民教育的方向 第二节 美国公民教育的类型 第三节 美国的社会研究课程 第四节 美国高校的公民教育课程 第三章 日本的公民教育 第一节 日本公民教育的宗旨 第二节 日本中小学的公民教育课程 第三节 日本高校的公民教育 第四节 日本公民教育的问题 第四章 英国、法国、德国的公民教育 第一节 英国、法国、德国公民教育主旨的演变 第二节 英国、法国、德国公民教育的目标 第三节 英国、法国、德国公民教育的课程内容 第四节 英国、法国、德国公民教育课的教学策略 第五章 印度、韩国和新加坡的公民教育 第一节 民族文化认同的塑造 第二节 民主的追求 第三节 世界性的拓展 第六章 苏俄的公民教育 第一节 苏联的学校公民教育 第二节 苏联公民教育问题的反思 第三节 苏联公民教育的思想遗产 第四节 俄罗斯公民教育的探索 第七章 中国的公民教育 第一节 中国大陆的公民教育 第二节 台湾地区的公民教育 第三节 香港特区的公民教育 第八章 世界公民教育 第一节 世界公民的内涵 第二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进的世界公民教育 第三节 国家在世界公民教育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文摘 第一章 公民资格与公民教育理论 当个人走出家庭的范围,进入更大的共同体时,这个共同体就必然强化他作为共同体成员的身份。这个身份就是公民。对个人来说,他要在共同体中获得发展,就必须认同共同体;对共同体来说,要使个人成为合格的成员,能够行使共同体赋予的权利和履行相应的义务,就离不开公民教育。时至今日,各国都在寻求社会团结、合作与信任,减少犯罪,消灭贫穷,保护私人自主性,完善美好生活,不得不把目光集中于公民与公民教育,呼唤公民认同。 第一节公民资格与公民教育理论 公民这个词源于拉丁文civitas,其概念可追溯到古希腊。公元前594年雅典的统治者梭伦从法律上对公民做了规定,他依据财富和地位对政府的影响将公民分为四类,其中最低等级称为thetes,可以作为陪审员的成员,但不能担任公职。亚里士多德将公民界定为既是统治者,又是被统治者,作为统治者,公民参与集体决策;作为被统治者,他们服从集体决定。不过,亚里士多德对公民做了严格的限制,其公民必须是名门、男性、家长、战士和财产拥有者,妇女和奴隶不在公民之列。因为亚里士多德对政治与家庭做了区分,把“城邦”作为政治社会,城邦是超越家庭的政治共同体,在其中的人则为公民。古罗马时期的公民不仅意味着参与自治的集会,而且意味着法律地位,享有法律权利,因而推进了公民权的普遍化。中世纪的欧洲公民为等级及其归属所湮灭,在马克斯·韦伯看来,只有行会的商人和工匠是典型的公民,因为行会追逐“城市经济”,既促进和传递职业技能,又通过支配乡村扩大市场。 资产阶级革命赋予了公民全新的内涵。资产阶级创立近代国家的同时,也逐步确立了公民的概念。近代的西方政治理沦以契约为基础,因为契约将人们联合成共同体,联合成民族一国家。每个人也因此成为公民,公民要遵从自然法的规则。霍布斯列举出如下规则:诚信而不背信,回报而不忘恩负义;体谅而不是不近人情;宽恕、善意的惩罚而不是残酷,尊重而不是侮辱;与人平等而非骄傲;谦逊而非狂妄;公道而不歧视;共享、分享、承认先占权、给予豁免权、服从公断、公正、理性。近代以降,形成了各种理论流派,从规范意义上对公民及其公民教育做了规定。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公民及其公民教育的主要理论,即自由至上主义、自由主义、共和主义和社群主义的公民及公民教育观。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