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北申家 |
释义 | 概况概述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申姓建村于河北岸,以姓命村名北申家。 北申家村位于郭城镇北部,地处东经121°08′,北纬37°04′。东南与南申家村为邻,北与肖家庄隔山相望,南与土堆村相交。隶属郭城镇,南距镇政府驻地3.5公里。 全村辖区面积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6.7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大豆、花生、苹果、梨、桃等。 2002年,全村145户,385人。农村经济总收入393.4万元,人均纯收入3041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分别是86%、5%、9%。 本村山地出产的苹果(apple),梨,板栗,樱桃等水果由于光照充足,山区温差大等原因甘甜可口,在附近集市上广受欢迎。 大事记1937年德国天主教传教士在本村东建起10间德式天主教堂。 1938年以教堂作校舍,成立村小学。 1941年3月17日夜八路军进驻,本村解放。 1969年县政府赠送195柴油机、粉碎机1套,本村磨面实现机械化作业。 1982年村投资3万元,全村用上电网供电。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4年投资1.5万元,先后建村中大桥、西河桥。 1991年集资3.5万元,村民吃上自来水。 1993年集资2万元,安装闭路电视。 1995年安装程控电话交换机,全村安装电话32部。2002年本村小学翻修,2008年全村自来水改造,2010年村里主要街道安装路灯及监控系统。 经济发展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40公斤。1975年,治理村西河,改挖新河道1000多米,筑坝2000米,扩大水浇地3.3公顷;开挖北山天门水渠,扩大水浇地9.3公顷。由于水利条件得到改善,1980年粮食亩产提高到400公斤。2002年,粮食亩产408公斤,总产13.2万公斤。 2002年,第一产业总收入达到340万元,其中农业300万元,林业10万元,畜牧养殖业20万元,渔业10万元。 第二产业建国初期,本村无工业项目。改革开放后,先后建起了面粉厂、油坊、工艺品厂等。2002年,第二产业从业人员达到60人,收入20万元,其中工业10万元,建筑业10万元。 第三产业改革开放后,党支部发动群众大力发展第三产业。2002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达到40人,收入33.4万元,其中运输业10万元,商饮业23.4万元。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本村自古重视文化教育。1938年成立小学。1948年改为完小,时有教师8人,学生80人。建国后,村里加大对文化教育的投入。1969年,申家完小改建为申家联中,教师10人,学生140多人。自建国至2002年,全村考取大中专院校的学生8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祖祖辈辈以农为业,常年人均粮食只有100公斤左右,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生活。建国后,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有了经营自主权,开始多种经营,人均收入由1983年的50多元,2002年提高到3041元。2002年,全村有各种机动车(汽车、三轮车、摩托车)120辆,彩电80台,冰箱20台。 村庄建设建国初期,街道不整齐,居民住房条件很差,全是草房,拥挤不堪。建国后,对街道进行了整修,旧房逐年翻新为瓦房,居住条件获得改善。2002年,人均住房面积由建国初期的6平方米,扩大到23平方米。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2年1月,村成立党支部,申克桐任党支部书记,时有党员3人。之后,曾任党支部书记的有申曰华、申吉辉、申克敬、申克会、申克宝、申曰京、申克录、申克坤、申吉璞、申庆录、申吉华、申吉生、申曰绍、申克忠。2002年,全村有党员28人。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1年,设村公所。1943年,改村政府。1958年9月,改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68年6月,设大队革委会。1980年12月,复称大队管委会。1984年5月,始设村民委员会。曾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的有申克玉、申曰玉、申克宝、申曰华、申曰绍、申克安、申吉华、申庆录、申克忠、申克龙、申克令、申庆苏。2002年5月起,申吉华复任村委会主任。 人物抗日名将简介: 申吉桂1925年3月生。中共党员,教授。1940年底参加八路军,曾任军区医训队学员、助理军医、军医,师医疗所所长、卫生科长,军直属卫生主任,湖南医科大学学员,广州军区医院院长,建设兵团卫生处长,军医学校训练部长等职。曾9次立功,多次受奖,先后荣获国家自由独立勋章、解放勋章、荣誉勋章。 烈士名录申克南申吉梧申曰桥申曰公申曰斌申克荣 撰稿:申吉平 审稿:申克忠 申吉华 本词条编辑:申勇彬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