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北莲花桥记 |
释义 | 基本信息作品名称:北莲花桥记 创作年代:清代 作者:纪昀 文学体裁:散文 作品原文桥染道路,王政所关。周设司险[2]之官,掌九州之图。以周知其山林川泽之阻,而达其道路。盖山林之阻,则开凿之;川泽之阻,则桥梁之。期于通达,以无贻[3]行人忧。近世专其责于州县佐贰[4]地方官,顾城乡市镇,地方辽阔,有司簿书,期会鞅掌[5],不遑[6]安所,得遍历乡曲而经营筹度之。所赖有好善乐施者,同心协力,创造修营,以补有司之所不逮[7]。则笃行仗义之君子,有足重者。余供职京师时,楚南九疑山北莲花桥落成,属记于余。余惟地隔数千里,足迹所未经,宦游有不及,何以及记友人曰:宁邑之北为舂陵旧城,距桥十里许,舂陵侯墓犹存。其水源出七贤山[8]分注,一东绕新城,北汇于湘;一西注于溪南,汇于潇。斯桥东通五岭,北达三湘。唐大和年间[9]建以木板,长六十丈,名曰莲花桥。岁久且圯[10],行人苦之。乾隆六十年,邑令滇南吴公绳祖劝修,邑人李月舫广文之父松亭徵君倡义捐资逾万,易木以石,经始于乙卯年三月,阅五年告竣。东三洞,西五洞,中接以堤,高一丈,阔倍之,左右护以石栏,桥之上东西各建一亭,左右叠以石壁,为行人登桥憩息之所,此则桥之大概也。猗欤[11]盛哉!华阳故国[12],通象七星[13]。西蜀名都,扬休万里,士君子家道素封,好义公善,体斯民病涉之衷,法先王成梁之意。于以济时而利物,固人人可为,乃徵君不惜重金,毅然成斯义举。其平日之居心行已,睦乡党而恤贫乏,概可类推。而吴公出宰是邦,一唱百和,则其职分之所应为,纲举目张,风行草偃,亦必有可观矣。抑闻友生言,李君世居双溪,聚族烟火千百余家。比户[14]弦诵,俗尚敦朴。故以礼士名其村。今斯桥焕然重新,垂虹卧波,不必如阴阳家侈谈风水元妙[15],即此好善乐施,隐德不居,在州邑为急公好义之绅士,在里党为淳俗仁风之美区。佑族世泽绵衍,积善余庆,将来科甲蜚声,必有出而黼黻皇猷[16],为国家鸣盛者,李氏之兴,其未有艾欤[17]。此则实理之信而可徵[18]者。余乐为之记。以多徵君之义,且以志邑宰之贤,是为序,嘉庆庚申花朝[19]。 作品注释[1]纪昀(1724—1805):清代学者,文学家。字晓岚,一字春帆,直隶献县(今河北)人。乾隆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谥文达。曾任四库全书馆总纂官,纂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能诗及骈文,有《纪文达公遗集》,并撰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2]司险:司:管理。险:指山林川峰的险阻。 [3]贻:留给。 [4]佐贰:辅助。 [5]鞅掌:事务烦杂的样子。 [6]遑:闲暇,空闲。 [7]逮:及,达到。 [8]七贤山:在新田县境内。 [9]唐大和年间:即公元827—835年(唐文宗李昂大和年)。 [10]圯(pǐ):毁坏;坍塌。 [11]猗欤:叹词,表示赞美。 [12]华阳故国:古地区名。因在华山之阳而得名。相当今陕西秦岭以南、四川和云南、贵州一带。东晋常璩所著《华阳国志》,即记载此地区历史。 [13]七星:指七星关,一为贵州毕节西南七星山上的关卡;二为四川茂汶县西南的关卡,又称望星关。极为险峻,历来被人视为畏途。 [14]比户:比:挨着。比户:犹言家家。弦诵:歌颂,引申为赞扬。 [15]元妙:大妙。 [16]黼黻(fǔ fú):古代礼服所绣的花纹,引申为文采。皇猷:大计,引申为智慧。黼黻皇猷:比喻杰出的人才。 [17]艾:停止,完结。未有艾欤:没有完结。 [18]徵:即“征”,证明。 [19]庚申:指清嘉庆五年,即公元1800年。花朝:农历二月。 作品赏析本文是一篇碑记序文。北莲花桥座落于宁远县北舂陵故城,距舂陵侯墓十里许。舂陵故城遗址位于县城北30公里的柏家坪镇。故城城墙东西长160多米,南北宽130多米,厚4米。原城池已辟为农田,但四周仍有2-3米高的城墙,城周还有铸钱、吊马、观山寺、响鼓等遗址。此序记叙了北莲花桥修建的来龙去脉,其意在表彰修桥者的义举,赞扬其好善乐施、急公好义的美德。文笔简洁明快,热情洋溢。 作者简介纪昀(1724—1805):清代学者,文学家。字晓岚,一字春帆,直隶献县(今河北)人。乾隆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谥文达。曾任四库全书馆总纂官,纂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能诗及骈文,有《纪文达公遗集》,并撰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