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
释义

简介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成立于1978年,原名为北京市社会科学研究所文艺理论研究室,是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最早成立的四个研究机构之一。l986年更名为文学研究所。30余年来,本所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程而发展,在历届院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本所历届正副所长以及全体同仁本着勤奋治学、开拓进取的精神在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绩,发表和出版了大量的学术成果,为本所的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加强学科建设、拓展学术视野,增强服务学科、服务文化建设和服务首都的能力,2010年“文学研究所”更名为“文化研究所”。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文学研究所的研究基本按照一级学科的研究方向从事文学理论研究、文学史研究和文学评论,发表和出版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和学术专著,其中《艺术典型新议》(田丁等著)、《现代诗人及流派琐谈》(钱光培等著)获北京市第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现代诗人朱湘研究》(钱光培著)、《诗源、诗美、诗法探幽》(吕智敏著)获北京市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老舍与北京文化》(甘海岚著)获北京市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沦陷时期北京文学八年》(张泉著)获北京市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文学研究所开始重视文艺理论、北京地域文学和首都文化发展的多向研究,并成立了首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地域文学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尤其是文化产业和首都文化发展的研究产生过重要的影响。《京味文学散论》(甘海岚等主编)、《发展文化产业与北京产业结构调整抉择》(钱光培、高起祥)获北京市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昆虫记》(王光译)、《北京文化产业现状与对策》(钱光培)获北京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新世纪以来,本所继续从事首都文化、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与文艺理论、北京地域文学的研究。《话语转型与价值重构——世纪之交的北京文学》(吕智敏主编)获北京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理解事件与文本意义——文学诠释学》(李建盛著)获北京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抗战时期的华北文学》(张泉著)、《后现代转向中的美学》(李建盛著)获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艺术 科学 真理》(李建盛著)获北京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目前,本所已基本形成了文化理论与首都文化发展研究、文艺理论与北京地域文学研究两个基本研究方向。

2010年更名为文化研究所后,主要设立“文化研究”和“文艺研究”两个研究方向。“文化研究”主要从事“文化理论与首都文化”研究;“文艺研究”主要从事“文艺理论与北京文学艺术”研究。在重视基础学科研究和加强基础理论前沿问题研究的同时,加强应用对策的研究,尤其是加强文化理论、城市文化、文化规划、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发展战略等方面的研究,以增强本所服务学科建设、服务社会、服务首都文化建设与发展的能力。

目前,挂靠本所的研究中心有: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首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首都网络文化研究中心。本所主持和主编的年度发展报告有:《北京蓝皮书·北京文化发展报告》、《首都网络文化发展报告》

学科队伍:现有研究人员11人,其中研究员3人,副研究员4人,助理研究员4人。6人具有博士学位,2人具有硕士学位,2人具有研究生学历。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6 2:5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