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北京工业大学工程抗震与结构诊治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释义 | 北京工业大学工程抗震与结构诊治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为“211工程” 重点建设实验室,实验室依托于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等土木工程二级学科,充分发挥科研基地和教学基地的作用。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周锡元教授担任实验室主任和学术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闫维明、霍达教授担任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和副主任。实验室始建于1961年,目前总面积约4635平方米,分布在北京工业大学土建楼Ⅰ、Ⅱ、Ⅲ段。实验室仪器设备总价值近4000余万元,其中“10子台模拟地震振动台台阵系统”和“多功能电液伺服加载试验系统”分别为国际首套、国内首套的大型仪器设备,可以承担原型结构或构件的动载试验、大比例尺结构模型多点多维模拟地震试验等。实验室于2001年6月被评为北京市重点实验室;2005年又被评为“城市与工程安全减灾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北京市教委对全市重点实验室的中期检查和总结验收工作中,取得两次排名第一的好成绩。 目前,实验室已经具备了雄厚的工作基础,形成包括1位院士和11位博士生导师在内的富有团结合作精神的高素质、高水平学术队伍;拥有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流动站、北京市特聘教授岗位,联合承办了《土木工程学报》、《世界地震工程》等核心刊物;实验室学术委员会成 员均是同行业具有较高声望的专家学者;已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工作人员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实验室下设城市与工程抗震研究室、结构优化与检测研究室、振动测试与仪器设备研究室、桥梁与隧道研究室、钢结构与混凝土结构研究室等。实验室固定人员35人,其中研究人员29人,实验技术人员6人。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为: 工程结构安全与维修加固; 重大建(构)筑物抗灾; 工程结构与设备减振控制; 岩土与重大水利水电工程安全及减灾; 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 近年来,实验室基于首都处于强震区,各类建构筑物结构复杂、规模庞大、抗灾能力薄弱的特点,以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与重大工程结构抗震减震及工程结构安全与维护加固为主要研究方向,立足于北京、面向全国,承担了国家和北京市等2500余万元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发表论文4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10余部,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余项,培养博士后、博硕士研究生百余名,为北京乃至全国的城市建设做出了贡献。 实验室已经与美国国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日本工营公司、日本建筑结构技术者协会(JSCA)、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伦敦帝国理工大学、慕尼黑大学、阿拉斯加安克拉治大学,美国贝卡罗拉纳农业学院地质系等8家大学或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近年来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60余次,提交学术论文百余篇。与美国国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于2003年2月在北京联合召开了“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建筑抗地震与人为灾害国际研讨会”,与日本工营公司在2003年12月18-19日于我校联合召开了“中日混凝土结构健康诊断研讨会”。2001年以来,实验室已批准来自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南大学、天津大学等10余所高等院校或科研与设计单位中青年学术骨干的开放课题申请,累计经费达100余万元,促进了实验室的建设和学术水平、实验水平、管理水平的提高。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