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宝墩文化遗址
释义

遗址概况

宝墩文化遗址(距今4800年-4000年前)是分布在成都平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与三星堆文化有密切的关系。宝墩文化目前被中国考古界认为是成都平原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早的考古学文化,是成都平原的一支重要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宝墩文化属新石器时代,一种主流的看法是,宝墩文化可能是由营盘山文化发展而来的。相对于同时期的其他文化,宝墩文化在陶器制作工艺上有所创新,同时还可能接受了来自其它考古学文化的影响。宝墩文化距今4500年左右,其形制是这一时期成都平原时代最早的古城址的典型代表。

遗址发掘

宝墩文化遗址是宝墩时期成都平原时代最早的古城址的典型。1995年起由四川省成都市文物考古队与四川联合大学考古教研室等单位在新津宝墩、温江鱼岛城、郸县古城、都江堰芒城,然后又在崇州双河(下芒城)等遗址调查发掘,证实成都平原首次发现了相当于中原龙山时代、距今四五干年的古城址群。它们的发现对了解夏商时代三星堆文化意义重大。宝墩遗址以在成都平原上相继发现的新津宝墩村、都江堰芒城村、崇州双河村和紫竹村、郫县古城村、温江鱼凫村等六座史前遗址群为代表。

已知成都平原宝墩文化遗址

前期发掘遗址:新津宝墩村、都江堰芒城村、崇州双河村和紫竹村、郫县古城村、温江鱼凫村。

近期发掘遗址:大邑盐店、新都区斑竹园镇、褚家村、红光电子管厂七分厂、施营村、五四村、西南石油大学等地、双流县华阳镇河池村、黄水镇长沟村、黄水镇红桥村、青白江新河村、新津县花源镇新镇、邛崃洗马村等遗址。

温江鱼凫村遗址

鱼凫村遗址俗称“鱼凫城”或“古城埂”,相传古鱼凫王建都于此。现存鱼凫城仅有古城埂 1810米,呈新月形。据专家考证:鱼凫村遗址距今约4000年,总面积40万平方米,距离成都市20公里,与三星堆文明和金沙文明有明显的联系,属于宝墩文化的一个系列,是长江上游文明起源中心点之一,对于重新排定四川地区早期考古学文化序列和探索长江流域上流文明起源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被列为“1996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200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新津宝墩古城遗址

新津宝墩古城遗址距今约5000年,位于新津西北的龙马乡宝墩村,已发掘了磨制精美的石斧、石锛和大量的器具陶片,这些器物是蜀地先民早在5000年前就进入文明的物证,比三星堆和金沙遗址的年代还要早,是成都平原古蜀文明的最早源头之一。

遗址特点

宝墩文化遗址的六个古城具有四个特点:

一是城址均建在成都平原上河流间的台地上,城墙的长边往往与河流及台地的走向一致,城址均呈长方形或近方形,既有利于防洪也便于设防。其中鱼凫城保存较差,似乎近于六边形,其保存最长的南墙也与附近的现代河流遥相平行。

二是城墙建筑都是采用“双向堆土、斜向拍夯”的办法,与三星堆古城的做法有明显的承袭关系。从宝墩、鱼凫、古城(郫县三道堰遗址古城)三座城址的发掘看,墙基宽20―31米,上部残宽约7―19米。由平地起建,先在墙中间堆筑数层高后,再由两边向中间斜向堆筑,堆放一大层土即行拍夯,城内侧的斜坡堆筑层次多,故坡缓;城外侧的堆筑层次少,故坡略陡。

三是城址的格局因地而异。处在成都平原内部的宝墩古城最大,城墙圈面积约60万平方米;鱼凫城约40万平方米;郫县古城约31万平方米。而在成都平原西北边缘近山地带的城较小,而防卫功能更突出,如紫竹古城的城墙圈面积近20万平方米;芒城和下芒城各约10万平方米左右,而且这3座城的城墙均分内、外两圈,呈“回”字形。

四是处在成都平原腹心地带的城址,其中心部位都发现大型建筑基址。如宝墩古城址中部有一处高出周围地面1米、面积约3000平方米的台地上,有房子基槽和密集的柱洞;在郫县古城城址的中心位置也发掘出特大型建筑――郫县大房址。建筑与城墙走向一致,长约50米、宽约11米,面积约550平方米。在房子里基本等距离地分布着5个用竹编围成的卵石台基。此房址基本上没有发现多少生活设施,偌大的建筑物里面只有醒目的5个坛台,显然是一处大型的礼仪性建筑――庙殿。

发掘文物

宝墩时期的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器,也能制作陶器了,主要有绳纹花边陶、敞口圈足尊、喇叭口高领罐、宽沿平地尊为标志。2007年10月双流县华阳遗址新出土的石器主要有三类:一类为小型磨制石锛,体积很小,看上去格外精致,由于石质坚硬,刃口锋利,作为古蜀先民的精细加工工具用于剥兽皮等,目前这种精细加工的石锛一共出土了3件,每件的颜色都不一样,既有玉白色又有暗褐色。第二类为石斧,是石器时代较为常见的类型,比石锛大两三倍,磨制也略显粗糙,与河滩上的鹅卵石颇有几分相似,古蜀先民们用它狩猎,“也可能用来砍砸椰子、核桃等食物”。这类石斧目前出土了7件。第三类为石箭簇,目前只发现了唯一的一件,它看上去体小精细,薄薄的呈刀片状,而且刀刃锋利无比。

鱼凫

温江鱼凫村遗址出土的鱼凫,为一种鱼鹰。嘴扁而长,上嘴的尖端有钩,善于捕鱼,且喉下有皮囊,捕得的鱼就置放于皮囊内,因此,远古以来渔民们多饲养来帮助捕鱼。

石箭镞

成都高新区宝墩文化时期遗址出土的石箭镞长约2厘米、宽约1厘米,整个石箭镞呈细长状,在尾部有断裂的痕迹,左右两边雕琢有凹槽,镞尖相当尖细,打磨功力丝毫不逊色于现代工艺。据专家推断,当时该遗址可能在森林附近,这个石箭镞是当时用来狩猎用的。在镞的尾部可能有孔,系上绳子,便可以投掷捕获猎物,犹如暗器一般。

文化意义

宝墩是我们能接触到的关于成都平原文明起源的最古老章节。4500年前,一支部落迁徙到成都平原,并在这里留下了文明的痕迹。

对6座古城的发掘与研究证明:它们与三星堆遗址的第一期属于同期文化(距今3800-4500年),它不仅大大丰富了三星堆一期的文化内涵,能够再细分为若干期,并且可与以三星堆古城为代表的夏商时期的三星堆文化或古蜀文明相衔接。考古发掘显示,宝墩人在成都平原上的800年,文明程度没有明显的发展进步,有的只是周而复始的迁徙。而在同一时期同纬度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古埃及,国家和青铜此刻已经出现;中原地区的龙山文化也发现了铜。其中的原因至今不明。

成都平原宝墩文化规模和学术价值都首屈一指的,当数位于新津县龙马乡的宝墩古城遗址。城垣遗址残高近5米,底宽约30米,周长3200米,面积达60万平方米。这样规模的古城不仅成都平原数第一,在全国也十分罕见。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13:4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