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 |
释义 | 学院概况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简称北航法学院)成立于2002年,其前身为1997年建立的法律系。“十一五”以来,学院启动快速发展战略,在学校的精心规划和建设支持下,在学院师生的齐心努力下,发展极为迅猛,以其体制精良、基础厚实、特色鲜明、培养精致的特点以及与战略型科技发展和产业化推进密切结合、充满学习激情和创造氛围的优势,迅速跃升为国内知名法学院,成为法律学子的热门选择。学院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应对复杂的法律和社会发展的挑战,能够提供各种非凡的学习机会,输出高水平的法学教育服务,满足法律执业、法律商务、法律公共服务以及法学研究诸方面的教育需求。 北航法学院隶属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的重点高校和教育部、北京市人民政府与中国工程院共建学校,作为中国第一所航空航天高等学府,一直是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校,为国内著名、世界知名。学校现有院系23个,本科专业5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4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4 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9个。学科涵盖理、工、文、法、经济、管理、教育、哲学等8个门类。北航原有的11个国家重点学科,9个进入全国前5名,2个名列全国第7名。北航已经从早年著名的工科院校,发展成为多科性、开放式、研究型,多学科协调发展,继续保持航空航天特色和工程技术优势的综合性大学。学校十分重视法学学科建设和发展,“十一五”以来,把发展法学院确立为学校的战略重点。 北航法学院定位清晰,借鉴国际著名法学院的办学经验,确立了以长效发展、全球视野为支点,以规范化办学为基准,以发展高水平法学教育和研究为取向的办学思路,依托北航强大的理工科及自然科学技术文化优势,旨在培养法学基础扎实,特色鲜明,应用能力强,兼具理工科背景,掌握一定的航空航天科学技术知识的复合型法律人才,为我国法治事业服务。2008年8月,法学院取得“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跨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平台。 学院师资队伍雄厚,结构合理、规模适中、创造力强,拥有众多名师和优秀教师。现有教职员49人,专任教师44人,教授14人(博士生导师8人),副教授1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占90%以上,具有留学经历的占40%以上。其中,8人为教育部三级岗以上教授,3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3人为美国富布莱特学者,1人为德国洪堡基金学者,1人获得宝钢优秀教师奖,1人为北航蓝天学者,3人为北京市优秀教师,5人以上获得省部级以上优秀教师称号。另外,聘请了50余名国内外著名法学家、法官、律师等担任兼任教授或导师。学院还与北美、欧盟、日本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的许多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联系。 学院始终把培养高水平人才放在中心地位,形成了包括本科、硕士和博士生在内的多层次、立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1997年起,学院开设法学本科。2003年起,学院还开设了法学二学位项目。2000年,学院获得民商法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2年起,招收民商法硕士研究生。2005年,获得法学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予权;同年,增设国际法、诉讼法两个硕士点。根据学科发展情况,2008年,新增法学理论与法律史、宪法与行政法、刑事法三个硕士点。2007年底,吸取国内外高端人才培养经验,引入交叉培养模式(法学与管理学结合),设立“法律科学与管理”博士点。2009年6月,成功获批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2010年,获设法学一级学科博士点。 学院学科布局完整,重点与特色突出。下设民商法、国际法、诉讼法、法学理论与法律史、宪法与行政法和刑事法、环境资源与经济法七个学科研究中心以及法律基础和法律实践两个教学中心。同时,依托学校在航空航天和知识产权领域的特殊优势,设立了“外层空间法研究所”、“航空法研究所”、“知识产权与科技法研究所”三个国内闻名的特色学术研究机构。北航将航空航天技术作为学校教学和科研的重心,与航空航天活动密切相关的航空法、外层空间法、知识产权法,一直是北航法学院的研究重点之一。学院也注重对外研究和国际化办学的拓展,设立了“英美法研究中心”、“德国法研究中心”、“法国法研究中心”等国际合作研究机构。此外,根据学术发展和对外合作研究的需要,学院还设立了“中国宪政研究中心”、“法律与政治思想研究中心”、“农村法律政策研究中心”、“中国建设管理与房地产研究中心”等非在编机构。 学院管理以服务型为宗旨,力行管理制度化、专业化,建立了分工合理、职能明确的管理服务体系。法学院注重教学条件建设,配备专门的法学图书室和电子阅览室,建立法律实习中心、模拟法庭实验室、法律援助中心、知识产权咨询服务中心等教学实践基地。 师资力量学院师资队伍雄厚,结构合理、规模适中、创造力强,拥有众多名师和优秀教师。现有教职员48人,专任教师43人,教授13人(博士生导师9人),副教授14人,讲师1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占90%以上,具有留学经历的占40%以上。其中,8人为教育部三级岗以上教授,3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3人为美国富布莱特学者,1人为德国洪堡基金学者,1人获得宝钢优秀教师奖,1人为北航蓝天学者,2人为北京市优秀教师,5人以上获得省部级以上优秀教师称号。另外,聘请了50余名国内外著名法学家、法官、律师等担任兼任教授或导师。学院还与北美、欧盟、日本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的许多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联系。 学科布局及人才培养学院始终把培养高水平人才放在中心地位,形成了包括本科、硕士和博士生在内的多层次、立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1997年起,学院开设法学本科。2000年,学院获得民商法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2年起,招收民商法硕士研究生。2005年,获得法学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予权;同年,增设国际法、诉讼法两个硕士点。根据学科发展情况,2008年,新增法学理论与法律史、宪法与行政法、刑事法三个硕士点。2007年底,吸取国内外高端人才培养经验,引入交叉培养模式(法学与管理学结合),设立“法律科学与管理”博士点,下设私法原理与管理、公法原理与管理两个方向。2003年起,学院还开设了二学位项目。2009年6月,成功获批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 学院学科布局完整,重点与特色突出。下设民商法、国际法、诉讼法、法学理论与法律史、宪法与行政法和刑事法6个学科研究中心以及法律基础和法律实践2个教学中心。同时,依托学校在航空航天和知识产权领域的特殊优势,设立了“外层空间法研究所”、“航空法研究所”、“知识产权与科技法研究所”3个国内闻名的特色学术研究机构。北航将航空航天技术作为学校教学和科研的重心,与航空航天活动密切相关的航空法、外层空间法、知识产权法,一直是北航法学院的研究重点之一。学院也注重对外研究和国际化办学的拓展,设立了“英美法研究中心”、“德国法研究中心”、“法国法研究中心”等国际合作研究机构。此外,根据学术发展和对外合作研究的需要,学院还设立了“中国宪政研究中心”、“法律与政治思想研究中心”、“农村法律政策研究中心”、“中国建设管理与房地产研究中心”等非在编机构。 学院管理以服务型为宗旨,力行管理制度化、专业化,建立了分工合理、职能明确的管理服务体系。法学院注重教学条件建设,配备专门的法学图书室和电子阅览室,建立法律实习中心、模拟法庭实验室、法律援助中心、知识产权咨询服务中心等教学实践基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