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白菜类白锈病 |
释义 | 病害症状大白菜、普通白菜白锈病主要为害叶片。发病初期在叶背面生稍隆起的白色近圆形至不规则形疱斑,即孢子堆。其表面略有光泽,有的一张叶片上疱斑多达几十个,成熟的疱斑表皮破裂,散出白色粉末状物,即病菌孢子囊。在叶正面则显现黄绿色边缘不明晰的不规则斑,有时交链孢菌在其上腐生,致病斑转呈黑色。种株的花梗和花器受害,致畸形弯曲肥大,其肉质茎也可现乳白色疱状斑,成为本病重要特征。此病除为害白菜类蔬菜外,还侵染芥菜类、根菜类等十字花科蔬菜。 发病规律在寒冷地区病菌以菌丝体在留种株或病残组织中或以卵孢子随同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翌年,卵孢子萌发,产生孢子囊和游动孢子,游动孢子借雨水溅射到白菜下部叶片上,从气孔侵入,完成初侵染,后病部不断产生孢子囊和游动孢子,进行再侵染,病害蔓延扩大,后期病菌在病组织里产生卵孢子越冬。在温暖地区,寄主全年存在,病菌可以孢子囊借气流辗转传播,完成其周年循环,无明显越冬期。白锈菌在0~25℃均可萌发,潜育期7~10天,故此病多在纬度或海拔高的低温地区和低温年份发病重。如内蒙占、吉林、云南此病有上升趋势,在广东一带如遇冬春寒雨天气,本病为害有时也很严重。在这些地区如低温多两,昼夜温差大露水重,连作或偏施氮吧,植株过密,通风透光不良及地势低排水不良田块发病重。 防治方法(1)与非十字花科蔬菜进行隔年轮作。 (2)蔬菜收获后,清除田间病残体,以减少菌源。(3)发病初期喷洒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亩喷药液50~60升,隔10~15天1次,防治1次或2次,防效尤佳。 病原描述Albugo candida(Pers.)O.Kuntze称白锈菌,或A.Macrospora(Togashi) s.1to 称大孢白锈菌,均属鞭毛菌亚门真菌。该菌菌丝元分隔,蔓延于寄宅细胞间隙。孢子囊梗短棍棒状,其顶端着生链状孢子囊,孢子囊卵圆形至球形,无色,萌发时产生5~8个具双鞭毛的游动孢子。上述两种白锈菌大小不同。白锈菌的孢子囊和卵孢子稍小,长宽分别为15.42×14.48微米和33~48×33~51微米;大孢白锈菌抱子囊和卵孢子均较大,其长宽分别为20.03×18.18微米和45~61.25×50~67.5微米。两菌卵孢子均为褐色,近球形,外壁有瘤状突起。其抱子囊萌发最低和最适温度为10℃,最高25℃,除侵染白菜类蔬菜外,还侵染萝卜、甘蓝等十字花科蔬菜。侵入寄主最适温度为18℃。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