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
释义

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是中国拟按国际相关惯例在北京采用的一种美术展会形式。首届于2003年9月举办,2005年9月举办的第二届北京双年展,2008年7月,第三届北京双年展在北京奥运会期间举办,2010年要举办第四届。

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基本信息

名称: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beijing Biennial)

宗旨:举办北京双年展的目的是要将北京发展成能代表发展中国家美术水平、代表东方美术特色的一个世界美术中心。

主办单位: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北京市人民政府、中国美术家协会联合主办。

展出地点:中国美术馆、世纪坛艺术馆、炎黄艺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国际展览中心等9个大型展览馆。

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简介

“双年展”是国际间流行的一种美术作品的展览制度与模式。一般以隔年举办为特征,以容纳、反映世界美术当前状况及动向的较活跃的作品为特色。

1895年,意大利水城威尼斯举办了首届国际美术双年展。此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双年展成为国际通行的一种艺术展览模式,以其跨国界的广泛效应和两年一届的持续影响力,成为国际文化艺术交流的窗口和展示世界各国文化实力与艺术特色的平台,成为一个国家或一个城市的国际文化形象与国际文化地位的象征和标志。

2003年,我们参照国际艺术双年展的惯例,经中国国务院批准立项,创办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北京双年展(全称: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简称:北京双年展)。北京双年展是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北京市人民政府和中国美术家协会联合主办的大型国际美术展览,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为后援单位。2003年首届、2005年第二届和2008年的第三届北京双年展的相继成功举办,标志着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东方泱泱大国中国,已进入当代国际文化艺术交流的前沿,凭借自己的文化实力与艺术特色,正在世界艺坛上崛起。

2010年,北京双年展将步入一个新的阶段,我们将邀请全世界艺术家们一起关注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联手营造美好的地球家园。届时,北京双年展将再一次把全世界人们的心连在一起,为了我们美好的地球村而努力。

前三届北京双年展回顾

北京双年展已成功举办了三届,让我们再次回望前三届北京双年展,重温那些记忆中的激动和温馨。

2003年9月,首届北京双年展共展出45个国家的329位艺术家的677件作品,成为“北京金秋最美的风景”。

2005年9月举办的第二届北京双年展,参展范围扩大为69个国家,632位艺术家,778件作品。北京双年展一跃成为世界最大规模的国际当代绘画和雕塑艺术双年展。

2008年7月,第三届北京双年展在北京奥运会期间举办,参展国家增至81个,国内外艺术家有701人,作品747件。其规模之大,作品来源之广,在中国美术展览史上都是空前的,在世界其他国家举办的国际艺术双年展中也是罕见的。

三届展览累计参展国近百个,参展艺术家近两千人,展出作品两千余件,国内外来稿数以万计。参展艺术家中,既有代表各国当代艺术成就,享有世界声誉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构成了一部世界当代绘画、雕塑史;又有众多颇具潜力的青年艺术家新秀,他们也构成了对未来的世界艺坛的前瞻。

北京双年展主展场中国美术馆和中华世纪坛,观众日流量超过两万,三届累计参观人数超过百万。国家有关方面领导以及几十个国家驻华使节、文化官员和艺术家出席了开幕式或参观了展览。

三届北京双年展期间都举行了大型国际学术研讨会,各国理论家和艺术家代表在研讨会上畅所欲言,为北京双年展增添了浓厚活跃的学术气氛。

北京双年展无愧于“中国空前的国际艺术盛会”之美誉。

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第三届

主题

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作品

为践行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人文奥运”理念,使体育盛会与艺术盛会能够交相辉映,组委会在2006年初经与北京奥组委等有关单位沟通,确定第三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主题为“色彩与奥林匹克”。展览在2008年奥运期间举办,是首批确认的北京奥运会重大文化活动。主场馆中国美术馆的展期为2008年7月8日至8月12日,分场馆中央美术学院陈列馆的展期为2008年7月8日至8月24日。

作品筛选和展览组成

2007年12月至2008年 3月,经过对83个国家的近万件投稿作品进行评选,最终入选81个国家701位艺术家的747件作品,构成建国以来参加国最多的一次国际美术大展,是对全球当代绘画和雕塑艺术面貌的全景式展现。除主题展外,另有英国、挪威、墨西哥、蒙古国、国际当代版画5个特展。国际当代版画特展的作品,是从西班牙、意大利举办的以“火”为主题的“2008·第五届国际版画双年展”中遴选出来的部分精品。

关于奖励

2008年将按照往届惯例设最佳作品奖(3个)、优秀作品奖(6个)、中国青年艺术家作品奖(3个)三种奖项,颁奖仪式将于7月8日晚上在北京饭店举行,届时将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国际策划委员等为获奖作品颁奖。

特殊使命

在国家和人民遭遇重大危难的紧要关头,用艺术创作来记录这段艰苦卓绝的历程,反映时代重大主题,是中国艺术家庄严的历史使命。北京双年展紧急特邀了11件反映抗震救灾题材的作品补充到展品图录中。

理论探讨

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田世信:《唐女》

2008年7月9日,在北京饭店举办的国际研讨会,将深入探讨“奥林匹克精神与美术的理想”。

在与会代表和记者共同欣赏完展览代表作品的幻灯演示后,会议进行了简短的答记者问。与会者主要从以下几点对此次双年展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

一 此次展览仍以架上绘画和雕塑为主。冯远认为,从现实的需要来看,它代表了世界上人口百分之五十的审美趋向,也是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人民的主要审美思考,架上绘画和雕塑仍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另外,也是想在学术上体现与“架上绘画消亡”论调的不同认识。对于国际上约定俗成的双年展理念来讲,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是唯一坚持强调以架上绘画和雕塑为主要表现方式的双年展,这也是区别国际上其他双年展的重要标志。文明的艺术本来是多样性的,我们要更为理性的接受当代艺术。艺术不同的表现形式不应成为其唯一的创新途径,最为追求美的经典艺术仍可以对当代进行充分探讨。架上绘画和雕塑与欧美中多以装置呈现的双年展,取得了一种东西方现代艺术发展的平衡。当然,也不排除此次展览当中会出现近似于摄影的架上作品和趋向于装置的雕塑作品。

二 关于此次展览的主题,其中“色彩”主要代表造型艺术,而“奥林匹克”实际上是某种精神的代表。北京从2003年到2005年,中间隔过2007年后于2008年配合奥运会举办第三届国际美术双年展也是符合国际惯例的。“色彩”与“奥林匹克”正是当代艺术与奥运精神的一个契合点。

三 申请参加双年展的国家已由第一届的45个,第二届的69个,增加到现在的81个。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正在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国际化的美术大展。此次展览设有五个特展,这些特展是相当于各个国家的国家馆,主要是集中体现该国的艺术面貌和水平。选择这几个国家的原因主要由于该国在艺术上的显著特点和在艺术史上的特殊贡献和地位。

新闻发布会

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新闻发布会,于2008年7月7日下午3时在中国美术馆举行。参加会议的有中国文联副主席冯远、北京市政府相关代表王明明,来自中国美协的吴长江和陶勤,以及策展委员会成员代表王镛、温琴佐·桑福、古斯塔夫松·罗格等。另外,共八十余家中外媒体参加了此次发布会。

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开幕式将于7月8日上午10点在中国美术馆举行。

入选作品内容题材

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作品

入选作品中,有反映首届奥委会成员及顾拜旦、萨马兰奇、罗格等对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作出贡献的人士;有表现中国奥运第一人及奥运会金牌获得者的;有反映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有灵感来源于北京奥运会开幕时间的;有将参加奥运会开幕式表演的“人龙舞”;有以“马照跑”为题颂扬“一国两制”的;有表现奥运会主场馆的;有反映不同种族的人分享永恒的幸福时光的;有表达对北京奥运会这一体育盛事自发的超越国界、超越种族、超越时空的庆祝;有表现运动员艰苦训练场面的,寓意人们在生活中也需要克服困难,以求得社会肯定;有描绘等待上场的运动员聚精会神的表情;有通过运动瞬间展现物质世界、精神世界与意志世界的贯穿与穿梭;有表现奥运圣火点燃了怀着和平及绿色希望的人们的能量,把他们团结起来;有表达运动员们在竞赛中的合作精神与乐观精神远比奖牌意义重大。

这些奥运题材作品包含了不同的竞技项目,有游泳、跳水、体操、网球、足球、赛跑、自行车、赛马、射击、跳跃、投掷等等,风格技巧有古典、现实、写意、具象、抽象、表现、象征、超现实、拼贴等,作品并非是对主题的简单图解和概念诠释,也并不局限于刻画体育运动,而是在这一大主题的启发下,表现人类对和平的向往、对美的渴望、对青春的歌咏、对力量的赞叹,是从生命存在的深层意义上发扬光大奥林匹克精神。

评论

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作品

2008·第三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是与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同时举行的,作为具有独立意义的国际双年展,它并非为配合奥林匹克运动会而举办,但毕竟在我国北京举办如此宏大的世界体育盛事,中国美术界和世界美术界友好人士当然不会无动于衷,何况当前包括美术界在内的文化界人士密切关注的人类崇高理想的重建、人道主义光辉与友爱精神的发扬,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是奥林匹克运动会所追求、所期盼的。因此,北京国际双年展组委会决定把本应在2007年举办的第三届展览改在2008年奥运会期间举办,并确定主题为“色彩与奥林匹克”。“色彩”在这里是艺术和美的代名词,它与“奥林匹克”一词并置,具有双重含义:它有相对的独立性,表明这是在奥林匹克运动会期间举办的美术双年展;色彩即艺术作品的题材与主题也可以与奥林匹克相吻合,表现运动的内容与彰显奥林匹克精神。当这一主题发布后,得到了世界各国美术界的认同与支持,数以千计的应征作品的稿件从四面八方纷纷寄到组委会。中国美术家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积极性。经过双年展策划委员们的严格挑选,参加本届双年展的绘画、雕塑和装置性作品共747件,其中中国艺术家的作品239件。

参展的中国艺术家的年龄跨度很大,从30年代出生到80后的新生代。老中青三代人的艺术观念显然不尽相同,但在追求人类和平、文明,维护世界人类文化生态的平衡与和谐发展这一点上,大家有共同的理念。艺术家们根据自己的艺术经历和生活感受,选择了各自不同的题材来表现这一主题。应该说,参展作品的题材相当广泛:历史和当代人物、世界和中国文化古迹、自然风景和花卉、鸟禽、寓言故事以及一些抽象性的作品。不用说,与奥林匹克相关的题材,占有相当的比重,尤其是第29届北京奥运会的口号“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给予艺术家提供了创作灵感和启发,不少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处于不同生活状况的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待。值得注意的是,艺术家在关注作品传达人文精神的同时,力求艺术语言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尤其是一些中青年作者,在创新的道路上迈开了新的步伐。这表明,艺术家们越来越自觉地认识到,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表达方式对艺术创作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们关系到作品的价值和意义;它们不仅是艺术家们想象力和创造性的表现,而且能形象地反映出艺术家们所处时代和所属社会群体的思维状态。参展艺术家在作品中所显示出来的进取锐气和开拓精衶,说明我们社会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所取得的进步。尤其使我们高兴的是,我们艺术家在“色彩与奥林匹克”这一大主题的表达中,用生动的形象语言,反映各国人民的国际主义思想。艺术和体育竞技一样,是世界性的语言,中国艺术家们用自己的心智与技巧,在2008·第29届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期间,与来自其他各国的同道们进行真诚的交流,并反映中国艺术家们的信念:当今世界,人们的艺术表达方法是多元的,在这多元的格局中,绘画、雕塑等传统的表现形式,仍然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当然,它们要经受时代新思维的洗礼,要传载新的美学理念,要接收新科技手段提供的新资源,它的表现语言要追求创新,以满足人们新的审美需求。但美术的本质-追求真善美的崇高理想,反映人性和人类创造智慧的光辉,不会发生变化;美术创作要与社会大众进行思想和感情的交流,为社会大众所享用,这一目标也不会发生变化。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肩负着时代的使命,为包括中国艺术家在内的世界各国艺术家提供展示自己才能的平台,并以此为当代世界艺术进程,做出自己的贡献。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5: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