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霸权阴影下的对外战略 |
释义 | 图书信息作 者:韦宗友 著 出 版 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1-1 版 次:1 页 数:180 字 数:204000 印刷时间:2010-1-1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印 次:1 I S B N:9787208089778 编辑推荐本书主要探究在国际体系遇到霸权威胁时,体系内其他国家采取何种战略来应对体系内的这种威胁。具体地说,其他国家是结成制衡联盟来进行制衡,反对霸权,还是追随霸权国以求得安全与其他利益?抑或是采取隔岸观火的态度,静待其变?传统的均势理论认为,当体系面临霸权威胁时,其他国家会采取单独或结盟的方式进行反霸,基本排除了追随和隔岸观火的可能性。但中外历史上却充斥着后两种行为的实例。这说明,均势理论在解释国际政治中的反霸现象时具有局限性。 本书借助亚历山大·温特的建构主义理论,引入无政府文化结构概念,指出在不同的无政府文化结构下,国家制衡的动机以及制衡的阻力是大不相同的,因而在某些文化结构下,制衡的动机更强,反霸获胜的可能性更大;而在另外一些文化结构下,追随或隔岸观火的可能性更大,不反霸或反霸失败的可能性更大。 内容简介在国家间关系中,霸权威胁是挥之不去的阴影。当一国的权力急剧膨胀并谋求体系范围的支配地位时,霸权威胁由此产生。这时,体系内的其他国家将采取何钟对外政策行为来应对威胁、确保自身的生存与安全?国家行为背后的根源是什么?国家在进行这些抉择时,哪些因素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的政策选择对一国的生存与福祉会产生何种影响、其利弊得失又如何?这些都是本书要回答的问题。本书借助经济学中的有限理性假设,指出国家作为一个有限理性的行为体,在面对霸权威胁时,通常无法在当下利益与长远利益、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作出完全理性的选择。 作者简介韦宗友,博士,现为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副教授。2008-2009年以中美富布赖特高级访问学者身份在美国乔治敦大学从事研究;2001-2004年就读于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关系专业,获法学博士学位;1995-1998年就读于南京大学历史系国际关系史专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在《外交评论》、《现代国际关系》、《美国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书评等计二十余篇。 图书目录前言 第一章 制衡还是追随?理论争论 第一节 均势理论:从“人性”到“结构”的演变 第二节 从制衡权力到制衡威胁 第三节 兰德尔·施韦勒等人对制衡论的批判以及追随命题的提出 第四节 理论争论的评估 小结 第二章 制衡、追随与不介入:霸权阴影下的行为选择 第一节 对基本概念的定义 第二节 制衡的内在困境 第三节 霸权阴影下的行为反应以及行为的根源 第四节 制约一国行为选择的因素 小结 第三章 中国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 第一节 体系的变革:等级制的式微与多极体系的形成 第二节 多极体系下的霸权之争 第三节 合纵、连横运动以及制衡的内在困境 第四节 单极体系的出现与秦灭六国 小结 第四章 拿破仑称霸战争 第一节 观念与行为:法国革命冲击波和反法联盟的形成 第二节 霸权威胁与制衡之难 第三节 邪恶帝国与制衡联盟的最终胜利 小结 第五章 对历史与理论的反思 第一节 霸权阴影下的行为反应:制衡、追随还是不介入? 第二节 国家行为背后的限定因素 第三节 均势与霸权:两种可能的国际政治图景 结语 中英文参考文献 后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