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巴拿巴书 |
释义 | 《巴拿巴书》(Epistle of Barnabas)是后使徒时期的教父著作,几乎被列入基督教《圣经》。请注意,《巴拿巴书》并非“巴拿巴福音”。 写作背景与写作目的《巴拿巴书》可能是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写的,时间在公元70年至135年之间。后者的可能性比较高。我们几乎可以确定,该书的作者年轻时曾认识一些使徒,例如亚波罗(新约使徒行传曾经提到)等人,除此之外,我们对他一无所知。他为何要使人认为,他的著作是巴拿巴写的?我们也不得而知。这封信用寓意解经法解释旧约圣经,目的是要证明,基督的教会取代了希伯来人,成为神的百姓。 寓意解经法在《巴拿巴书》写作之前,埃及亚历山大城的犹太学者(早期基督徒中的亚历山大学派),已经用寓意解释旧约圣经。亚历山大城的斐洛(Philo)是耶稣时代的人,他对古代散居各地的犹太侨民之研究,可能是最有影响力的圣经学者与神学家。他想要证明 ,摩西五经及旧约圣经,一般而言都与希腊哲学,特别是柏拉图及其追随者的哲学,非常和谐。亚历山大城及其四周的基督徒,深受斐洛不照字面解经的影响。《巴拿巴书》就是一个很著名的例子。它表示,当摩西禁止以色列人吃猪肉时,实际上是说:“你们不可跟猪一样的人扯上关系。” 现在,我们往往会取笑这种寓意法的解释,但现代读者要知道,这种解释在古代社会中非常普遍,尤其是在深受希腊哲学影响的文化中。一般而言,早期基督徒并不会拒绝圣经的字面或历史意义,但他们往往会另外寻找二三层意义。他们认为,“属灵的意义”比字面、历史或者伦理的意义更真实、更深入,这是现在读者很不以为然的地方。《巴拿巴书》不过是这种释经法的一个例子。后来的压力山大基督教学者与神学家更在这上面大肆发挥。 神学主题《巴拿巴书》与其他使徒后教父一样,主要是以道德主义来刻画救恩之道。它并没有否认,救恩纯粹是借着恩典得到的礼物,却强调,遵行律法上该作与不该作的规条,是接受救恩的主要关键:“因此,你们既然已经学到,写在这里的主的命令,最好遵命照做。因为遵行的人在神国里会得到荣耀,反其道而行者会跟着他自己的作为灭亡。这就是为何有复活,为何有奖赏的原因。” 在正典形成历史中的地位对于哪些著作可以加入基督教圣经正典的争论,主要的辩论在于希伯来书、彼得前后书、犹大书、约翰三书、启示录、雅各书,以及《十二使徒遗训》、《黑马牧人书》与《巴拿巴书》。有少数早期的教父与教会,甚至把《克莱门特一书》也当做是圣经。然而,教会的共识慢慢形成,上述第一个经目的所有著作,从希伯来书到雅各书,都应该包括在正典里面,因为它们广为基督的众教会所采用(即使有些教会,几乎完全不知道其中的部分著作),以及它们与使徒的关联。犹大书可能是由于传统上大致公认它的作者是耶稣的弟弟,因而成为最后被接受的唯一作品。上述第二个经目所列的作品,从《十二使徒遗训》到《巴拿巴书》,最后都被拒绝,因为它们缺乏十分重要的先知与使徒的特质,以及与原始基督教的关联性,尽管有些教会与教父认为它们是圣灵感动的著作。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