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奥勒留·奥古斯丁 |
释义 | 人物奥勒留·奥古斯丁(拉丁语:Aurelius Augustinus,天主教传统汉译其姓为奥斯定、奥思定或思定,354年11月13日-430年8月28日),罗马帝国末期北非柏柏尔人,早期西方基督教神学家、哲学家,曾任北非城市希波(Hippo Regius,今阿尔及利亚安纳巴)的主教,故史称希波的奥古斯丁(拉丁语:Augustinus Hipponensis)。 他是圣孟尼迦的幼子,出生于罗马帝国北非阿非利加行省塔加斯特城,在罗马受教育,在米兰接受洗礼。他的著作《忏悔录》被称为西方历史上“第一部”自传,至今仍被传诵。他是奥斯定会的发起人。 他被罗马天主教会封为圣人和圣师,但只被东方正教会等称为蒙福的奥古斯丁,其部分神学理论不被东方基督教认同。 生平公元354年,奥古斯丁生于北非的塔加斯特城(Thagaste)(现在位于阿尔及利亚境内的桑克阿哈拉城(Souk Ahras))之柏柏尔人家庭。他是家中的长子,父亲名叫伯特撒乌斯·赫纠拉斯(Patricius Herculus)不是基督徒,是罗马的税吏,是个懒惰、不积极的人,而且贪爱世界,到临终前才归信基督教。母亲孟尼迦(Monica)是虔诚的基督徒,比父亲小25岁。 奥古斯丁并非一出生就接受洗礼成为基督徒。13岁进入马达乌拉(Madaura)学习雄辩术。16岁前赴迦太基就学。同年父亲过世。17岁,与一乡下女子同居。18岁生有一子阿德奥达徒(Adeodatus)。少年时的奥古斯丁才华洋溢,放荡不羁。 19岁那年,奥古斯丁受西塞罗的《Hortensius》影响,引发他追求智慧和真理的心,旋即接受摩尼教善恶二元论的信仰。他早年信仰摩尼教。奥古斯丁20岁完成罗马帝国年规定的三级制教育学业,22岁在迦太基教授雄辩术,26岁写了第一本论文“美与均衡”,29岁与摩尼教主教作神学思辨,发现这主教只有口才,没有学问,无法解答他的问题。后来受新柏拉图主义鼻祖普罗提诺(Plotinus)之影响而放弃摩尼教。 30岁那年,跟米兰主教安波罗修学习天主教信仰与神学,并与同居十多年的情人分手,跟小他18岁的少女订婚。在研究了各种宗教与哲学后有心信奉基督教。到了32岁,生命有了悔悟。33岁受洗礼。在《忏悔录》中,他描述他如何在内心挣扎到极点时,突然受到上帝的引导,克服了心中的犹豫而下定决心加入基督教,当时是公元382年。在奥古斯丁的生命中有两位重要的人物,深深地影响他的生命。一位是为他流泪祷告达31年之久的母亲莫妮卡,另一位是米兰的主教安波罗修。他们将奥古斯丁引到基督的施恩座前,使他经历到彻底的悔改。某一天,奥古斯丁在米兰寓所的花园中散步,圣灵催逼他回头。他的心灵呼喊著:“要等到何时呢?何不就在此刻,结束我污秽的过去?”这时他恰巧听到邻家儿童的读书声:“拿起来读,拿起来读。”于是他拿起身边的新约,读到罗马书中的话:“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荡,不可争竞忌妒;总要披戴主耶稣基督。”自此以后他便归向基督,并于次年受洗。 34岁回到非洲过修道生活。42岁任北非希坡(Hippo)主教。76岁离世。因对基督教有重要建树,故被天主教会封为圣者,称圣奥古斯丁(Sanctus Aurelius Augustinus)。《圣经·旧约全书》的线性历史观对其影响颇大。他的神学成为后来基督教教义的基础,影响整个东西方教会,尤其对西方教会最深。 奥古斯丁任希波主教期间参与四场主要争辩,分别是对摩尼教的善恶二元论,随即展开护教;对多纳徒派的圣礼观,发展出因功生效的观念;对伯拉纠的罪与救赎观,发展出自由意志、原罪、救恩、预定、神的主权及不可抗拒的恩典等论说;对异教的指控,写下《上帝之城》的巨著。奥古斯丁生平著作多达113册。其中以《忏悔录》、《上帝之城》、《论三位一体》、《驳多纳徒派》及《驳伯拉纠派》对基督教神学最有贡献。 著作《论自由意志》(391~395) 《忏悔录》(394~400)这是一本以祷告自传手法所写的悔改故事,当中描写早期奥古斯丁归信时的内心挣扎及转变经历。 《三位一体论》(399~412)主要是介绍心理学模式的三位一体论,把神的统一与人的统一作对比,以及神的三位格与人的三方面作比较。 《上帝之城》(412~427)主要论述神圣的照管及人类的历史。提醒神的国度是属灵及永垂不朽的,而并非是这世界 任一国家能取代的。 [编辑]已翻译成中文的著作《忏悔录》 《恩典与自由》 《上帝之城》 《论三位一体》 《论自由意志》 《论四福音的和谐》 《论信望爱》 《道德论集》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