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安乡麒麟舞 |
释义 | 安乡麒麟舞是民国初期流传安乡县的一种岁时节令民间舞蹈。它是根据传说中的麒麟——一种形似鹿、独角、全身鳞甲,但性情温柔、善良,行走迅速,不踩生草,不践昆虫,被尊为吉祥象征的仁兽,而编排的一种以动物习俗为主体的民间舞蹈。 安乡麒麟舞由三人表演,一人扮武士,两人舞麒麟(道具同狮,只是形状不同),武士的动作是“起霸”、“趟马”,引麒麟进堂屋,然后拜四方,拜完四方后来至屋中央,开始戏珠:武士将珠(木制,漆红)滚给麒麟,麒麟得珠后,在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表演啃、含、踩等戏珠动作。此外,还有类似狮舞的搔痒、舔麟、抖身等动作。动作比较庄重、温柔,音乐伴奏为打击乐,常用锣鼓牌子有[急急风]、[阴五雷]。 安乡麒麟舞以前多在春节期间和结婚办喜事的场合表演,如遇主人娶媳妇,麒麟背上还要坐一小孩,送进洞房,将小孩放在床上,这时唢呐学小孩哭声。这套表演称为“麒麟送子”,主人要送“红包”表示感谢。 “麒麟送子”的故事起源于南朝。传说那时有个叫徐陵的人,小时很聪明,八岁能写文章,十三岁通晓《庄子》、《老子》之言,而且喜爱博览各种史书,能言善辩。有一天,其父听说王候们视为菩萨化身的“神僧”宝志来游,便带徐陵去参见,宝志抚摩其头顶曰:“天上石麒麟也”。后人便以“麒麟儿”称赞人家小孩聪明。杜甫在《草堂诗笺·徐卿二子歌》中说:“孔子释氏亲抱送,并是天上麒麟儿”。这说明唐朝民间已有“麒麟送子”的风俗习惯了。 安乡麒麟舞第一代传承人是安丰乡老艺人李福翠(已故)。据他说:“民国二十四(公元1935年),澧县孟宝秀教我们跳麒麟舞,开始在澧县、常德一带活动,因为我们八个徒弟都是安乡人,又回到安乡县玩了很长一段时间。至于孟师傅从那里学来的,我们不清楚。建国后,我们又教了几个徒弟,一般在春节期间玩玩”。 由此可见,麒麟舞于1935年才传入安乡,李福翠的师傅叫孟宝秀,清末学艺,是麒麟舞的第几代传人不清楚。与李福翠同辈学艺的安乡人共有八人,分布在安凝乡、安丰乡、安裕乡、安康乡等地。每年春节八个师兄弟集中起来四方窜户玩灯,活动在常德、安乡、澧县、津市、临澧一带。安乡麒麟舞仅此一脉。 孟宝秀去世后,安乡的八个徒弟每年岁时节令断断续续勉强坚持活动。1979年安乡文化馆组队参加常德地区民间艺术汇演,当年由李福翠带领的徒弟杜四儿、裴仁之排练的安乡麒麟舞参加了汇演,表演有“挥珠进财”、“扬珠点彩”、“晃头探珠”、“翻身寻珠”等节目。当舞台上麒麟一口气表演完滚、顶、转、蹲、啃、踩等十八个动作后,观众暴以热烈的掌声,并获得了演出一等奖。此后由于多方面原因,无人学艺,传承难以延续。现在,传承人年岁已高,急待培训传承新人。 因此,安乡麒麟舞目前可以说已频临绝迹。 近年来,安乡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安乡麒麟舞的表演程式、动作、场记、服务、导具的制作及音乐曲谱等进行了抢救性的收集、挖掘和整理,正在全力抢救这项已难得一见的安乡非物质文化遗产。 (全峻)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