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安条克与斯特拉托尼丝 |
释义 | 【名称】安条克与斯特拉托尼丝 【类别】油画 、 名画 【年代】作于1820年 【作者】安格尔 【规格】57×98厘米 【属地】现藏法国尚蒂伊的贡德(Conde )美术馆 【简介】 1824年,安格尔离开意大利回到法国,这时他带回一幅订件《路易十三的誓言》,这幅油画是应蒙托榜大教堂的委托而作的。他决意用这幅画来挽回过去在法国失掉的声誉,故寄予了很大的期望。在这幅画上,中间的圣母形象,明显地留有模仿拉斐尔的痕迹。此画在沙龙展出后,确实不出所料,受到官方一致的赞扬。这样一幅亦步亦趋的作品(约有421×262厘米大的巨幅油画),无非是宣告安格尔将以拉斐尔为楷模,并忠贞不渝。1825年,即完成此画的第二年,安格尔立即被选为皇家美术院的院士,他自己也正式在巴黎设置画室。1834年,他的另一幅精心构思的所谓历史画巨制《圣西姆弗里昂的殉难》问世了,作者满以为这一幅地道的佛罗伦萨画派艺术的"再创造",一定也象上一幅一样,能得到公众的强烈反应。不料报刊上的抨击有增无减,官方的舆论也不得不偃旗息鼓,人们普遍认为,安格尔实在有点"食古不化"了。 那幅画是讲青年基督徒西姆弗里昂 被罗马士兵捕获后绑赴刑场时的情景。这种题材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也属于用烂了的俗套,可是安格尔花了很长的作业时间,一心想使它成为他一生的"里程碑"。安格尔恼羞成怒之余,决定重返意大利,接受罗马的法兰西艺术院的邀聘,去任该院院长。那是一种殊荣的职位,他一住就是六年,后来他冷静下来扪心自问,总觉得此行使自己成了一个自愿的放逐者,他内心潜伏着的阴影使他终日郁郁寡欢。 1836年,安格尔接受奥尔良公爵的订约,着手这一幅《安条克与斯特拉托尼丝》(旧译《安提奥赫与斯特拉托尼卡》),从是年12月16日起,画至1840年8月。这是一幅名副其实的历史画,在安格尔的所有"历史画"中功力最深。故事讲古代叙利亚国王安条克(公元前324~前262)由于爱上了他的继母斯特拉托尼丝而得病。画上展现的是斯特拉托尼丝去探病时的情景,人物的心理矛盾在画上形成戏剧性的尖锐冲突。 国王昏睡在床上,皇后则伏在床前痛哭不止。在榻前露出了她的头与一只手。在床的另一侧是前来诊病的御医师,他一手去抚摸病人额头,这时正见到斯特拉托尼丝站在柱子一侧,便急切地抬起右肘,表现出惊愕的样子。背景是宽阔的柱式卧室,人物与活动情景都处在中景上。左边那个斯特拉托尼丝,是安格尔所精心描绘的主要人物。为此,他画了许多稿子。一个被深藏在心底的爱情所困搅的年轻美貌的继母形象使安格尔煞费了一番创作苦心。他自称这是"我的伟大的历史题材的细密画"。他在给朋友哈托的信中说:它(指这幅画)惊搅着他的生活达五年之久。他终于找到了一个最合适的造型,这个少妇形象超出了安格尔所遵循的所有准则,他感到非常满意。他要为这幅画订制一只"最宽最华丽的、而且尽可能是最富于希腊式的画框。" 这幅大构图画面确使订主也感到满意,也给安格尔带来了狂喜。当他得知这幅画在巴黎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时,他的内心的激动一时难以控制了。事后,即在1840年时他对人说:"尽管我感到无上荣幸,这是我有生以来独步一时的一次声誉,但我在日常生活中严守着一个美好的准则:贵在自知之明。" 后来,安格尔又于1866年就这幅画又画了一幅在构图上截然相反的同题材油画,并留存了画的草图(现归私人收藏)。这两幅画相隔20余年,也有的评论家认为后一幅比较洗炼,意大利的文杜里就这样认为。但就整个构思的整体性来看,笔者觉得1840年完成的那一幅更富有情绪的层次性些。画家以"环境的历史忠实性、表现的真实性与细节描绘的尽善尽美而大受观众欢迎。"当时法国女作家乔治·桑观赏后也不无感叹地讥讽道:"迷人,但荒谬绝伦"(指的是内容)。画面上全部细节具有考古学意义,而那个医生的夸张的手势,又似乎令人想起法国戏剧舞台上的感伤剧中的人物。 观者对这幅画最感兴趣的几乎都是在左边那个斯特拉托尼丝的形象上。她婀娜多姿,娇小而又惹人怜爱,周身的白长衣衫,披着一件淡蓝色斗篷。她那素朴与内心深处的青春“火山”在发生剧烈的震荡。这个富有诱惑力的女性形象,是安格尔所画的最富诗意的形象之一,她毫无那些宫女形象所具有的装模作样的美,她接近于赞叹与纯真。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