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北京地铁八通线 |
释义 | 北京地铁八通线,是北京的一条地铁线路,全线西起四惠站,东至土桥站,全长17.2公里,共设13座车站。代表颜色为红色。“八通”一名至“八王坟到通州”,虽然八通线起点在八王坟所在的大望路站以东,但仍沿用了复八线的“八”字。 中文名:北京地铁八通线 外文名:Beijing Subway BATONG Line 开通日期:2003年12月28日 基本介绍概况地铁八通线,是北京的一条地铁线路,于2003年12月28日开通试运营,全线西起四惠站,东至土桥站,全长17.2公里,共设13座车站。代表颜色为红色。 地铁八通线是北京地铁1号线的东段延长线,设四惠站(BT01)、四惠东站(BT02)、高碑店站(BT03)、传媒大学站(BT04)、双桥站(BT05)、管庄站(BT06)、八里桥站(BT07)、通州北苑站(BT08)、果园站(BT09)、九棵树站(BT10)、梨园站(BT11)、临河里站(BT12)、土桥站(BT13)共13座车站,在土桥站东南设置土桥车辆段。全线均为地面或高架线路。 地铁八通线的主要线路沿京通快速路修建,它将距离北京城市中心区相对较远的通州区和北京城八区之一的朝阳区联系起来。为加快东部地区的发展,北京市政府将地铁1号线和地铁八通线贯通。 票价八通线与地铁1号线在四惠站和四惠东站换乘,采用一票制,票价2元。 四改六工程地铁八通线首列六辆编组列车与2008年5月25日投入运营,这标志着北京地铁八通线“四改六”,即列车四辆编组扩编为六辆编组扩编工程进入运营实施阶段。 扩编后,单列地铁列车将提高载客能力50%,工程主要内容是新采购地铁列车84辆,其中的48辆和现有的八通线24组四辆编组列车进行组合,扩编为24组六辆编组列车;36辆组成6组新的六辆编组列车。八通线“四改六”工程于2008年8月7日正式完成。 线路资料线路数据概览 类型 地铁 所属系统 北京地铁 车站数 13 运营 开通时间 2003年12月28日 运营公司 北京地铁运营有限公司(运营二分公司) 技术 全长 17.2千米 双线 全线双线 轨距 1435毫米 编组 6编,准B型地铁 车站列表车站编号 车站名称 站间距(千米) 累计里程(千米) 换乘线路 BT01 四惠 ---------- 0 北京地铁1号线 BT02 四惠东 1.7 1.7 北京地铁1号线 BT03 高碑店 1.4 3.1 BT04 传媒大学 2.0 5.1 BT05 双桥 1.9 7.0 BT06 管庄 1.9 8.9 BT07 八里桥 1.8 10.7 BT08 通州北苑 1.7 11.4 BT09 果园 1.5 12.9 BT10 九棵树 1.0 13.9 BT11 梨园 1.2 15.1 BT12 临河里 1.3 16.4 BT13 土桥 0.8 17.2 首末车时间站名 开往土桥 开往四惠 站名 首车时间 末车时间 首车时间 末车时间 四惠 6:00 23:22 ---------- ---------- 四惠东 6:03 23:24 5:49 23:10 高碑店 6:05 23:26 5:47 23:07 传媒大学 6:08 23:29 5:44 23:04 双桥 6:11 23:32 5:41 23:01 管庄 6:14 23:35 5:38 22:58 八里桥 6:17 23:38 5:35 22:55 通州北苑 6:20 23:41 5:32 22:52 果园 6:23 23:43 5:29 22:50 九棵树 6:25 23:45 5:27 22:47 梨园 6:28 23:48 5:24 22:45 临河里 6:30 23:50 5:22 22:43 土桥 ---------- ---------- 5:20 22:42 车站信息站名 开通年份 车站地面位置 车站形式 卫生间位置 IC卡充值位置 四惠 2003 四惠桥东,京通快速路北侧 地面/整体站厅/岛式站台/换乘站 站厅 西售票处 四惠东 铁路东北环线西侧,京通快速路北侧 地面/整体站厅/侧式站台/换乘站 站厅西南侧 本站无人工充值服务,请在自动充值机上充值 高碑店 高碑店桥东,京通快速路中央 高架/整体站厅/侧式站台 站厅 售票处 传媒大学 定福庄东街路口,中国传媒大学西南,京通快速路中央 地面/整体站厅/侧式站台 下行站台东侧 双桥 双桥路与京通快速路路口,京通快速路中央 高架/两端分离站厅/侧式站台 站厅 管庄 双桥东路与京通快速路路口西侧,京通快速路中央 高架/整体站厅/侧式站台 站厅西侧 八里桥 京通快速路八里桥收费站,京通快速路中央 站厅 通州北苑 通州北苑环岛西南,北苑路西侧 果园 北苑路与翠屏西路交口东南 九棵树 北苑路与通马路交口东南 梨园 九棵树东路与云景东路交口东南 临河里 九棵树东路与梨园南街交口东南 土桥 通州长途汽车站西南,九棵树东路南侧 地面/分离站厅/侧式站台 相关资料地铁八通线的主要线路沿京通快速路修建,它将距离北京城市中心区相对较远的通州区和北京城八区之一的朝阳区联系起来。为加快东部地区的发展,北京市政府将地铁1号线和地铁八通线贯通。“八通线”实质就是一号线,区别是“地下和地表”。 1.北京地铁规划网将“八通线”与1号线用一种颜色标出来,标为1号线,没有区分是否是“八通线”。 2. “八通线”之名起源于“复八线”。“复八线”原计划从复兴门到八王坟,因此,其延伸线即定了“八通线”一词。 后来修建的“复八线”并未以八王坟(今大望路)设立总站,而是向东延伸两站即四惠东站,此后建设的“八通线”由四惠站修建到通州土桥,而名称“八通线”却一直沿用了下来。 站名来历地铁站名掌故:“四惠”何以得名(四惠站、四惠东站) “四惠站”是地铁1号线和地铁八通线的换乘站,东面不远处还有“四惠东站”,均是因临近四惠桥而得站名。 “四惠”是北京地区最年轻的地名之一,只有近十年的历史。确切地说,“四惠”所处的位置叫鹅沟村。1999年修建东四环路时,在鹅沟村西侧,也就是东四环路与通惠河交汇处的北侧修建了一座大型立交桥,并取“四环路”的“四”字和“通惠河”的“惠”字,得名“四惠桥”。后来在此设置的公交车站和地铁车站,便以“四惠”而称。 四环路是北京市城区的一条环城快速路,全长65.3公里,共建有大小桥梁147座,“四惠桥”只是其中的一座。而通惠河是元代由郭守敬主持修建的漕运河道,也是大运河最北的一段。元世祖忽必烈赐名为“通惠河”。当时从南方来的大批漕船到通州后,可经通惠河直达城内积水潭。此河于明初淤废,其后至明清各朝曾屡次修复,但终因水源不足,功效远不及元朝。又因城内故河道被圈入宫墙之内,漕船河道遂以城东南的大通桥为终点。今仅东直门水闸至通州二十公里河道还基本保留原貌和“通惠河”之名。 而今,四惠已是北京东部地区最大的交通枢纽,除了地铁1号线和八通线在此相汇,还是京通快速路的起点,同时有数十条公交车途经或始发于此。 地铁站名掌故:“高碑店”得名三说(高碑店站) 地铁八通线上的“高碑店”站,位于朝阳区的东南部,是城区到通州的必经之地,素有“京东第一店”之称。其得名有三种说法。 一是说这里旧称“京亭”。按宋洪皓《松谟纪闻》云:“潞县(今通州区境内)三十里至交亭,三十里至燕。今之高米店疑即古之交亭,交,高,音讹也。”后演变为“高米店”或“高碑店”。 二是说“高碑店”本是“高米店”。《燕京略纪》载:“通州至京城,乘舟西行过高米店,一日即到。高米店乃高氏所营米市也。”这样看来,“高碑店”原来叫“高米店”,最初是一位姓高的在此经营粮食生意,形成村镇后以店名得地名,以后谐音为“高碑店”。 三是说“高碑店”曾叫“高蜜店”,因此地曾有古刹地藏庵,原有铸钟和石碑,上面均有“齐门外(今朝阳门)高蜜店信众”等铭刻,可以为佐证,但“高蜜”何解,并没有说明。 地铁站名掌故:“传媒大学站”得名难(传媒大学站) 八通线设有传媒大学站,位于京通快速路与定福庄西路相交处,因北邻中国传媒大学而得名。 关于这一站名的由来,曾存在一定的争议。最初设计站点时拟称“梆子井站”,因为该站就设在梆子井村北侧,相传村中曾有一口很深的水井,井旁置有木质饮水槽,形似早年间打更用的梆子,故此得名。后来有人建议称“定福庄站”更为贴切,因该站北面不远处是定福庄,为当地历史地名,具有广泛的知名度,是因村中原有一座建于明代的定福寺而得名。但最后确定站名时却因该站北临北京广播学院而称“广播学院站”。该学院是1959年在原广播技术人员训练班和北京广播专科学校的基础上创办的,原校址在复兴门外真武庙,1966年迁址于此。 2004年9月北京广播学院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于是出现站名与地名不一致的问题,因此有人建议将该站更名为“传媒大学站”或“定福庄站”,并在网上征求市民意见和投票选择。经过广泛征求多方面的建议,地铁公司最终在2007年4月11日将该站正式更名为“传媒大学站”。 地铁站名掌故:“双桥”之得名(双桥站) 地铁八通线设有双桥站,因位于朝阳区双桥东侧而得名。 而今所说的双桥,是跨越通惠河的一座公路桥,为钢筋水泥建筑,与历史上的双桥有很大差别。 通惠河是元代开挖的一条人工河,主要用于漕运。明代的时候为了方便人们来往于河的两岸,便在通惠河东段修建了两座小桥,东面的为石桥,西面的为木桥,因两桥相距不太远,统称“双桥”。后因东面的石桥附近有普济闸,故改称普济桥,而西侧的木桥一直沿用“双桥”之称。清代时这两座小桥曾多次修缮,民国时也曾改建,到了上个世纪70年代已成危桥。1974年8月双桥被拆除,在其址上新建了一座三孔的钢筋混凝土桥,长60米,宽9米,仍以“双桥”而称。1987年5月普济桥也改建为四孔钢筋混凝土桥,长75.5米,宽12米,也仍以普济桥而称。它们是通惠河东段南北两岸的重要通道,人来车往。 1995年在京通快速路和双桥路交叉处,也就是双桥的北侧,修建了一座大型立交桥,因紧临双桥,所以也称双桥,但人们多称其为新双桥。 地铁站名掌故:因临近“管庄”得站名(管庄站) 地铁八通线设有管庄站,因临近管庄而得名。管庄位于朝阳区东部偏南。东邻杨闸,西至三间房,北与常营接壤,南抵通惠河。成村时,管姓居多,故称。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已见史籍记述。管庄地区历史悠久,素有北京东大门之称。历史上曾为元、明、清三代水路、旱路运输进京的必经之地,元代开凿的通惠河是著名的古运粮河道,辽金时期即用于漕运,近代铁路的建成才使漕运渐废。解放初期,管庄地区隶属河北省通县,于1958年划归北京市东郊区,基本为农村地区。 其实离管庄站最近的是杨闸,通惠河上有很多道闸,杨闸是其中一道,名声不比管庄差,称为“杨闸站”更贴近些。 地铁站名掌故:京东胜迹“八里桥”(八里桥站) 地铁八通线上的八里桥站,位于朝阳区与通州区交界处,因临近著名的八里桥而得站名。 八里桥本名“永通桥”,因东距通州城八华里而称“八里桥”或“八里庄桥”。它建于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横跨于古老的通惠河上。桥两侧望柱上所雕刻的33对石狮子,形态各异,栩栩如生。该桥不仅解决了交通,控制了洪水,还为古老的通惠河增加了一个美丽壮观的景点,被列为“通州八景”之一,称“长桥映月”。 八里桥不仅是风景名胜,还是古战场,历史上曾进行过两次大规模的战役。第一次为清咸丰十年(1860),清军曾在这里英勇阻击英法侵略军,史称“八里桥之战”。第二次为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义和团在此狠狠地打击了侵略者。由此,“八里桥”之名便被载入史册。 地铁站名掌故:漫话“北苑” (通州北苑站) 北京地铁站名中,有三个以“北苑”而称的,一个是八通线上的“通州北苑”站,另两个是5号线上的“北苑路北”站和13号线上的“北苑”站,其得名各有说法。 八通线上的“通州北苑”,人们习惯上称北苑(发“园”音),据说是从“北园”谐音而得。在通州地区,以“园”字为地名的不少,多得名于清代。那是清朝定都北京后,为巩固皇权,站稳脚步,在京郊大规模实行“圈地”政策。清廷向诸王、勋戚等“赐园地”,并且命令满、汉分居,各理疆界,受雇佣的佃农群居园侧,并以园主的姓氏得园名。后来通州漕运衙署官员也效法帝王,兴建园林,以便余暇时在此休闲,形成村落后即以“园”命名,后谐音为“苑”,“北苑”就是从“北园” 谐音而来的。至今通州人说这个“苑”字,也多发二声“园”,很少发四声“苑”。 八通线果园站名由来(果园站) 地铁八通线上的“果园”站,位于通州城区南部,因村得名。 古代“园”字结尾地名都是因存在蔬、果园地实体而形成的,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清朝定都北京后,为巩固皇权,站稳脚根,大规模实行“圈地”政策,清廷除赐予诸王、勋戚及八旗臣工俸地外,还“赐园地”,并且命令满、汉分居,各理疆界,受雇佣的佃农群居园侧,被役使的农奴渐多,团居在官地上,渐成一村,于是村子便以种植品种命名。 通州漕运衙署官员效法帝王,也设园林,以便余暇时休闲、信步赏景,形成村落后即以园命名。相传清代的时候,“果园”站这个地方有个果园,这个园子归一位姓王的果木庄头所有,果园里只有看园子的人居住,依照主人的姓氏,这个地方叫王果园。后来园子附近居住的人多了,渐成村落,到清光绪初年果园没了,就简称为“果园”了。 地铁站名掌故:“九棵树”由来(九棵树站) 地铁八通线上的“九棵树”站,位于通州城区南部,关于这一地名的由来,有两种“版本”。 一是说“九棵树”在清代时形成村落,最初只有赵、张、金、苗四姓,因该村位于进出通州城的大道旁,从村口至旧城南门的路边共植有九十九棵树,所以被称为“九十九棵树村”,后来人们觉得“九十九棵树村”叫着绕口,就简称为“九棵树”。 二是说早年间“九棵树”附近曾有九棵高大的杨树(另一说为槐树),形成村落后以树称地名为“九棵树”。 相传,这九棵树下有一口水井,人们常在树下乘凉。有一次乾隆皇帝微服私访路过此地并在树下乘凉。随从还从树下的水井中打上水来,让他喝了。当乾隆喝完水后,顿感凉爽,便即兴赐予此井为“琼池”,并将为他遮阳的九棵杨树封为“九君树”。但人们觉得这个名字过于文雅,便直接称“九棵树”,村名也因此而得。 这两种说法,前者更为可信,1992年出版的《通县地名志》有此记载,而后者只是民间传说,不足为信。 八通线梨园站名来历(梨园站) 地铁八通线上的“梨园”站,位于通州城区南部,因村得名,也是梨园镇的名称。 说起梨园的历史可追溯到唐朝,相传唐朝的时候,这儿就有一个大园子,为姓李的所有,园子里种着果木、花草,有看园子的人住。梨园地区还有过出土文物,1975年8月发现了金代石椁墓两座,有陶器、瓷器等60多件,还有唐、宋铜钱多枚,墓主人叫石宗壁,墓志上写着葬于通州潞县台头村之新茔,说明金代的时候,这个地方可能叫“台头村”。 元明以来,朝廷十分重视桑、枣栽植,以解决绸缎衣料来源和度荒解饥问题,桑农果农居于林侧而渐成村落则以园称之。相传,明朝时这里有一果园,迁徙民至此居住,看见园中有梨树,称之为梨园,也自称为梨园人。随着迁徙人口的增多,逐渐形成了村落,称之为梨园村。 地铁站名掌故:“临河里”本名叫小街(临河里站) 临河里是八通线上的一站,因临近通州区西北部的临河里小区而得名。 说起临河里这个地名,只有十几年的历史,1992年出版的《北京市通县地名志》里并无记述,1993年以前出版的通县地图上也无标注。其实这个地方本叫小街,十几年前是通县梨园镇最大的村落。据说元朝时通惠河古道曾由此经过,村落形成后建有一条短小的斜街,故称小街。由于小街在当时潞河的右岸(西畔),曾一度被称为河西村、临河村。 上个世纪90年代在小街西侧兴建了住宅区,因东面不远处便是北运河,于是将小区称为临河里。但也有人认为临河里是因临近玉带河而得名,因为玉带河在北运河的西面,距离小区更近。户力平 地铁站名掌故:“土桥”为何没有土(土桥站) 土桥站是地铁八通线的始发站,位于通州城区的东南部,临近六环路,因临近土桥村而得名。 说起土桥的历史,已近700年。元代水利学家郭守敬主持开挖的通惠河,是南粮北运的主要通道。当通惠河水量不足之时,南方漕米和北方贡物多在大运河北端的码头张家湾下船,然后再陆路运至大都(北京)和通州。为了便于车马通行,就在通惠河咽喉必经之地,修建了一座木桥,因临近广利闸,初名“广利桥”。该桥的桥面为灰土填垫夯实,因车马人流不停,桥面旱时为土,雨时为泥,俗称“土桥”。明朝万历年间,改建成平面石桥,清代乾隆年间又进行了重建。200多年过去了,石桥至今保存完好,仍被称为土桥。特别是土桥镇水兽,造型优美,雕工精巧,被列为区级保护文物。 早年间土桥只是通县县城东南部的一个小村落,人口不到1000人,以纯农业生产为主。近10年来,特别是随着地铁八通线在此设始发站,缩短了城乡的距离,并使土桥一带得到迅速开发,逐渐呈现出一派新景象。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