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安徽学院 |
释义 | 【省立安徽学院(1940.8-1949.12)】省立安大停办期间,已迁至立煌县的安徽省府为解决高中毕业生的求学问题,1940年春,动议筹办安徽建设学院。1941年2月,为适应抗日形势的需要,根据《游击区及接近前线各省市设临时政治学院办法》,教育部同意筹建安徽临时政治学院。7月,省政府通过学院组织大纲,决定年拨经费38万元。8月,临时政治学院正式成立。10月,学院开学,内设文史、政经、法律、教育四系,学制一年,在校生240余人,教职员61人,主要培养抗战所需的干部。校址设在距县城25华里的古碑冲黄家集。此集为立煌的一个小镇,三面环山,风景尚佳,但比较偏僻。省府聘刘真如为院长。临时政治学院的建立,标志着省立安大因日寇入侵西迁中辍后安徽战时高等教育的复苏和继续。 1942年9月改名为安徽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内设国文、英文、数学、教育、史地五科,学制三年,学生300余人。1943年9月扩充为安徽省立安徽学院,聘朱拂定为院长,内设中文、外语、数学、史地、政经、法律六系,银行、艺术、师范三个专修科,共有学生550余人。1944年1月,考虑到皖南地区没有高校,遂在休宁万安镇徽州中学旧址,创设安徽学院皖南分院,设土木工程、机械工程、农林三系,银行、会计两个专修科,共招收学生138人。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省立安徽学院随省府迁至合肥郊区临河集办学,有500余名学生经转学考试入国立安徽大学,成为国立安大复校后最大的学生来源。学院因校舍破旧,交通不便,于1946年10月迁至芜湖赭山定点建校,并将皖南分院同时并入。学院仍有八系三科,教职员175人,学生844人。 1949年4月24日,芜湖解放。6月间,芜湖市军管会派军代表朱遂等同志接管了安徽学院,并主持院务。12月5日,安徽学院与国立安徽大学合并为新的安徽大学。安徽学院历时九年,三易校名,三迁校址,共培养学生七届964名毕业生。张宗元、陶梦安、叶仲襄、汤藻真、刘乃敬、程谪凡、赵景琛等教授曾在此执教。安徽学院是抗日战争时期我省唯一的一所高等学校,是在战争的环境下建立和成长的。学院迁芜后,购地建校,规划校园,为新安大提供了良好的办学条件和物质基础。安徽学院在安徽教育史及我校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