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爱情十九谭 |
释义 | 基本信息作 者:米琴 著 出 版 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40450298出版时间:2011-08-01 版 次:1 页 数:280 装 帧:精装 开 本:32开 所属分类:图书 > 生活 > 婚恋与两性 内容简介爱情与金钱、欲望、婚姻、友情、道德的关系如何?爱情在东西方文化背景中有什么异同?女人在爱情中的“痼疾”在什么地方?传说中的“作女”又是怎样一种生活状态?现实中还存在理想的爱情吗?…… 作者简介 米琴,知性学者、作家。1982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英语系,毕业后赴美深造,获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比较文学硕士、博士学位。先后在美国林肯大学、美国加州的圣地亚哥州立大学教授世界文学。 曾在美国出版英文比较文学研究专著《出于苦难:关于知青的文学作品》《情与景:英国浪漫诗和中国古诗自然意象比较》。在国内出版有长篇小说《芳草天涯》(春风文艺出版社,1997)及中、短篇小说以及文学评论。 前言已经拥有爱情的人,希望自己的爱情更美好;尚未体验到爱情的人,希望获得美好的爱情。然而,爱情观念的偏差、肤浅的通俗爱情文学的误导、不健康的婚恋文化的影响,等等,都会妨碍一个人得到美好的爱情。相反,不朽的文学经典则能让我们得到深刻的启示,能给我们提供正面的帮助。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这是生于十二世纪的中国词人元好问的诗句,至今仍常被人们引用。自古以来,世界上的文学作品对爱情的关注就从未停止过。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文学,对爱情的描写更有了实质性的突破。比如莎士比亚笔下的罗密欧和朱丽叶的形象,就与以往的生死恋人有了明显的区别。十九世纪的小说,更是对爱情作了多方面的深入探讨。比如:《简·爱》强调精神吸引和精神平等在爱情中的作用;《恋爱中的女人》说明对男女关系有较高追求,才能获得较美满的爱情;《还乡》揭示出品德高尚的人,也会因某种人性缺陷而伤害自己所爱的人;《安娜·卡列尼娜》体现了爱情和婚姻的内在联系,以及婚后爱情需要怎样苦心经营……中国文学中的爱情描写,到了《红楼梦》也产生了飞跃,特别是在情与欲的关系以及三角恋的描写上,都有意义重大的突破。这些经典作品至今还拥有大量读者,并一再被改编成影视作品,最近的例子就是英国刚刚推出电影《简·爱》的第十九个版本。在中国,出版界这些年不断推出《经典爱情名著系列》《外国爱情名著选》《世界经典爱情小说》《世界爱情经典名著》之类的文学选集。都说明了文学经典的持久生命力和影响力。 爱情成为文学的永恒主题,是因为爱情是人类的永恒话题。对爱情的渴求是出于人的天性,爱情生活是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当前,在影视作品中爱情泛滥的同时,社会上却有很多人不屑于承认有爱情了,有人甚至把宝马车看得比爱情还重要了。商业大潮和物质主义的冲击,产生了种种精神危机,爱情危机自然也是不可避免的,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就好像是对这种危机的生动写照。 我在和美国大学生交流思想时,发现很多年轻人都对爱情失去了信心,很少有人相信永久爱情。我想,中国的年轻人是否也对爱情不感兴趣了呢?使我感到欣慰的是,在中文互联网上,我看到很多关于爱情问题的热烈讨论。讨论的话题包括各个方面:什么是爱情,爱情和道德的关系,爱情和婚姻的关系,爱情和友情的区别,"一见钟情"和"日久生情"哪个更好……这说明,中国有不少年轻人仍然对爱情感兴趣,并且对爱情问题进行着认真的思考,有一些人还把自己的情感困惑拿到网上讨论。看到这种种对爱情的讨论,我便想到:为何不参考一下经典文学作品给我们的启示呢? 除了当代商业社会中的一些负面影响外,影响人们获得美好爱情的还有传统文化中的某些负面因素。譬如,长期一夫多妻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进行中西古典文学比较时,我们就能看出中国古代的一夫多妻制,以及贬低男女之情的观念,对人们获得美好爱情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这些影响至今还存在。 我希望我写的这本书能使每个读者获益,也衷心祝愿每个读者都能享受到幸福、美好的爱情生活。 米 琴 2011年5月于北京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