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艾萨克·康德尔 |
释义 | (一)康德尔简介艾萨克·康德尔(Issac Kandel,1881-1965)出生于罗马尼亚的一个犹太人家庭 在英国曼彻斯特接受教育,获学士、硕士学位及教师证书 1907,前往德国耶拿大学师从赫尔巴特学派教育家威廉·赖因 1908,在老师萨德勒说服下,攻读哥伦比亚大学比较与国际教育专业 1910,获哲学博士学位 1913,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讲师 1915,副教授,回到英国曼彻斯特结婚 几年后重回美国,1920年加入美国籍 1923年,教授,此后任教长达40年 1924-1944,《教育年鉴》编辑 1930年,出版《比较教育论文集》 1933年,《比较教育》出版,1955年,《比较教育》修订为《教育的新时代:比较研究》 二战期间,受邀牙买加,“康德尔教育报告” 1944《国际合作:国内和国际范围》 1945年,作为美国教育使节团成员 1946年退休 1946-1947《大学季刊》主编 1946-1949主编著名教育期刊《学校与社会》 1946-196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别委员会 1948-1950,曼彻斯特大学美国研究教授、研究所所长 1962,《走向教师专业》最后一部书 1965,逝世 (二)康德尔的比较教育思想比较教育的目的论第一,提供事实,发展教育思想 第二,了解教育问题在特定民族背景下的原因 第三,借鉴别国经验,改善本国乃至全世界的教育 比较教育的方法论民族主义(nationalism) 民族性(nationalcharacter) 因素和力量(factors and force) ⑴ 民族主义如果说19世纪是一个民族主义的时代,20世纪则是民族自决的时代 一种复杂因素的结合体——它过去、现在和将来都起着确保民族团结的作用。它意味着观念、理想和信念的一致,而这种一致性必须具有两个条件才能实现——共同的领地和政府或忠诚于某一政治理想或组织。 康德尔认为民族主义与国家教育制度关系密切,民族主义决定了国家教育制度的变革,教育制度的变革产生新经验,将增强民族主义的发展 二战使康德尔认识到了民族主义的另一面,民族是“一个对本民族渊源持共同的谬见及对其邻邦持共同的反感的社会”。 盲目服从于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致使社会进步受阻,导致对其他民族的不正确态度 通过教育倡导国际主义精神 ⑵ 民族性民族性是教育制度的基础 一个国家的民族特性不是偶然的,也不是某种巧合,而是长期发展中形成的特征。 必须以民族性作为鉴别和理解一种教育制度意义的重要途径 滥用民族性具有一定危险性 ⑶因素和力量各国教育制度均由政治制度所决定,因而不同的政治制度下有不同的教育制度,但其背后的一些因素和力量却是一致的,如教育宗旨、教育系统、学校制度、教育机会等,则可能具有普遍意义,它们决定这教育制度的成败。 (三)对康德尔的评价康德尔创立了一套完整的比较教育理论,提出了系统的比较教育方法论,是最具代表性和最具权威性的比较教育学家之一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