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阿拉善懒螽
释义

阿拉善懒螽(学名:Zichya alashanica)是硕螽科懒螽属的一种中型螽斯。雄性体长25mm,雌性体长36mm;体宽粗,黄褐色或黄绿色。复眼褐色,半球形,触角黑褐色,略超过体长;头顶密布黑褐色点斑,有3条淡色纵线,纵线向后延伸可至腹端。此虫性情温和,爬行较快,不会跳跃,受到惊扰会鼓翅呜叫“示威”。食性杂,喜在多种植物中生存。分布于宁夏、蒙古及西伯利亚地区。

中文学名:阿拉善懒螽

拉丁学名:Zichya alashanica

别称:贺兰山懒螽

界:动物界

门:节肢动物门

亚门:有颚亚门

纲:昆虫纲

亚纲:有翅亚纲

目:直翅目

亚目:长角亚目

科:硕螽科

族:懒螽族

属:懒螽属

种:阿拉善懒螽

分布区域:宁夏、蒙古、西伯利亚

发现命名:Bey-Bienko,1951

体形特征

成虫体长25mm,体宽粗,黄褐色或黄绿色。复眼褐色,半球形,触角黑褐色,略超过体长。头顶密布黑褐色点斑,有3条淡色纵线,纵线向后延伸可至腹端。前胸背板前缘弧形,上生1列细齿,两侧各有1大齿。沟前区中部缩窄,两侧各有1圆形黑色凹斑,斑前有两刺,斑后有1横棱,棱后为1宽横沟,沟后区方形宽阔,中间鼓起密布皱纹,侧缘为粗棱,棱上折皱或呈刺突,后缘为1列小齿,略向后弯,中央内侧有1对黑色光亮突起。侧板前半部有突起和皱纹,后半部较平,有细皱和1淡色长斑,斑上方黑褐色,下缘淡色,光滑或有刺突。前胸背板下方有鸣翅1对,颇小。腹部粗宽,背面密布深褐色小点,淡色背线5条,形成5条浓淡不一的宽纵带。肛上板颇小,呈扁三角形,尾须粗杆状,端部较直而圆钝,着生两个小弯齿。下生殖板后缘内凹,中、侧隆线明显,两侧各有1短圆柱形尾须。腹面淡褐色。前胸腹板前缘两侧有1尖刺。各足基节上缘生有短齿1对。雌成虫体长36mm,产卵器长28mm,黄褐色或草绿色,腹部肥大,密布深色小点,背面有5条浓淡不一的纵带,腹面淡色,每节两侧各有1弯形黑斑。尾须淡色,长圆锥形,下生殖板后缘弧形,中央有浅凹。余同雄成虫。卵为长圆形,长8mm,宽1.8mm,银灰色,卵面密布蜂窝状刻点,两端刻点较粗大,一端近端部有1圈较大刻点围绕。

生活习性

1年1代,以卵在2cra深土中越冬,5月间若虫出现,7月上旬羽化为成虫,交配产卵子土中越冬。9月下旬,成虫陆续死亡。雌雄成虫均能呜叫,鸣声攸长,振频短促,呈“咋、咋……”之连续声。中午气温高时,潜藏于寄主丛中,傍晚则爬上顶梢相互呜叫,风雨天或气温低时,多潜伏不鸣。此虫性情温和,爬行较快,不会跳跃,徒手易捉,亦不咬人,受到惊扰会鼓翅呜叫“示威”。人工饲养颇易,用白菜、果皮、瓜皮、马齿苋、灰条等饲喂均能正常取食、生长发育。

地理分布

宁夏(贺兰山麓干旱草原)、蒙古、西伯利亚。

寄主植物

食性较杂,喜在白茨、沙蒿、骆驼蓬、红砂等丛中栖息。

交配繁殖

交配时,雄虫头朝雌虫后方,仰抱雌虫产卵器,并以粗壮的尾须钳住雌虫下生殖板,拖于雌后进行交配。交配时间较长。每次可达2小时以上,交配中雌虫仍照常爬行和取食,雄虫拖于雌后,静伏不动。产卵时,雌虫将产卵器插入土中,每次产卵1粒,约需十几分钟,卵粒散产。

近缘品种

阿拉善懒螽有1近缘种:毕氏懒螽(Zichya piechockii Cejchan)分布在宁夏的香山及中宁县草原,外形与阿拉善懒螽极其相似,生活习性亦基本相同,绿色个体较多,主要区别是雄成虫尾须端部显向内弯,阿拉善懒螽则较直。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7 5:5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