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黎恩济》序曲
释义

《黎恩济》序曲

瓦格纳是德国浪漫派作曲家、剧作家、指挥家、评论家。他毕生致力于西欧歌剧的改革,并成功地创立了具有许多新的表现手法的“乐剧”(音乐戏剧)。他的第一部取得成功的剧作是1842年于德累斯顿首演的《黎恩济》。由瓦格纳本人编写剧本唱词的《黎恩济》取材于十四世纪中叶罗马人民反对封建压迫的斗争史:人文主义者黎恩济带领群众反对贵族阶层的暴行。初时曾取得成功,制服了贵族;继而失利,并失去民心;最终,却因与市民冲突,当他正在寺庙祈祷时,被群众放火焚庙,黎恩济死于烈焰之中。

瓦格纳在《黎恩济》一剧中尚未形成他日后所作乐剧的典型风格;在这里,明显地存在着迎合当时观众的趣味而模仿法国“大歌剧”的某些特征,例如,讲究豪华排场的表面戏剧效果等。仗着这些,他果然第一次获得了成功,但歌剧的音乐其实倒比较平常,剧中充塞大量的进行曲节奏,使音乐稍嫌单调。此剧于今已很少演出,但《黎恩济》出色的序曲却仍是交响音乐会中常见的曲目。

《黎恩济》序曲中的主题都采自歌剧音乐,它凝聚了这部歌剧宏伟庄严的史诗气质。

乐曲的慢板引子,低沉肃穆。小号独奏的几个持续长音,这是黎恩济号召人民起来与贵族作斗争的信号。由小提琴、大提琴奏出的一支平稳而富于表情的旋律则是歌剧最后一幕中黎恩济为人民祈祷时所唱的:

这旋律由木管、小号在高音区得到反复,配器加浓,力度加强,形成情绪的高涨,同时,这旋律还由弦乐骚乱的音型作对比性的铺垫,最后引出小军鼓的滚奏,接着又是小号的长鸣,显示出戏剧性不祥的预兆。慢板引子在此结束,而进入奏鸣曲快板部分。

快板的第一主题摘自第一幕的终场合唱,是群众对胜利的欢呼:

这颂歌发展至最高潮时,由长号和低音大号齐奏出坚强有力的号角声,随后又由小号、大号加以模仿重复,显得特别荣耀华贵:

接着,引子中那个黎恩济祈祷的旋律又轻捷地在小提琴上奏出(奏第二句时加上长笛),象是黎思济愉快地出现在人群之中。

铜管号角声再度响起之后,由双簧管、单簧管、第一小提琴奏出了生动活跃的第二主题。它在军乐似的三角铁和大鼓的衬托下,轻快而欢乐,十分动人。它摘自剧中第二幕终场的一段音乐:

经过发展,颂歌式的第一主题便得到再现。原来很轻快的军乐似的第二主题在再现时变得更为热烈,具有步伐式的雄壮有力的性质。由它最后领进一个极快的喧闹的尾声,音乐便在英雄式的颂歌声中庄严地结束。人们可以从中分享到人民起义的兴奋与欢乐。

听过瓦格纳的《黎思济》序曲,常会使人联想到贝多芬的《爱格蒙特》序曲。说起来也不偶然;瓦格纳的艺术气质本属于宏伟构思的类型。与贝多芬相同,他们都以庄严雄伟、波澜壮阔的力量震撼人心,常寓抒情、幻想于宏大气魄之中。他们的音乐又都是既充满动人的激情,又循守着严谨的理智;情感的自由抒发与哲理的深邀思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当然,由于瓦格纳主要是写歌剧而不是写交响乐,因此,他的音乐就更注意体现唤起人们视觉性联想的形象,更为注意标题性的场面描写。 (俞抒)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6 15:2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