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鲍先志
释义

鲍先志(1911-1988),湖北省麻城县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政治工作领导者、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和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被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1988年7月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生平概况

鲍先志,一九二九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三○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三一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鄂豫皖红四军第十一师经理处粮秣员、副排长,红四方面军第十师二十八团政治处秘书,师政治部秘书,红四军司令部书记,第十师三十一团政治处主任,红四军卫生部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五旅七六九团政治处组织股股长、政治处副主任、团政治委员,独立第二团政治委员,太行军区第六军分区副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第三纵队八旅政治委员,第六纵队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中共鄂东工委书记,独立旅政治委员,皖西军区副司令员,第二野战军十一军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兵团军政治委员兼中共万县地委书记,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华东军区政治部第二副主任,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济南军区副政治委员。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大事年表

出生情况

1911年出生在湖北省麻城县。

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1931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历任鄂豫皖红四军第十一师经理处粮秣员、副排长,团政治部秘书、师政治部秘书,红四方面军第四军司令部书记,红四方面军第四军第十师第三十一团政治处主任等职。

参加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一至第四次反“围剿”、川陕革命根据地反“围剿”斗争和长征。

1936年11月至1937年8月任红四军卫生部政治委员。

全国抗战时期

历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第三八五旅第七六九团政治处组织股股长、政治处副主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第三八五旅第七六九团政治委员,八路军独立第二团政治委员等职。

1943年10月至1944年10月任太行军区第六军分区副政治委员。参加百团大战和太行山区反“扫荡”斗争,巩固和发展太行山抗日根据地。

1945年4月至6月作为冀鲁豫的代表出席了中共七大。

解放战争时期

曾任晋冀鲁豫军区第三纵队第八旅政治委员。

1945年11月至1946年7月任太行军区第六纵队政治部主任。

1946年7月至1947年6月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六纵队政治部主任。

1947年6月至1948年5月任晋冀鲁豫军区野战军第六纵队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

1948年5月至1949年2月任鄂豫军区副政治委员。曾任中共鄂东工委书记。

1949年2月至9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十一军政治委员、军党委书记、第二野战军中共第三兵团委员会委员。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大西南等战役战斗。

解放后时期

1949年10月至1950年9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兵团第十一军政治委员、党委书记。

1949年12月至1951年3月兼任中共四川万县地委书记、川东区委委员。

1950年1月至1951年2月任万县军分区党委书记,万县地委妇女工作委员会书记、保卫委员会书记。

1950年2月至1951年2月任万县军分区政治委员,中共万县市委书记。

1950年9月至1951年2月任西南军区炮兵司令部政治委员。

1951年3月至1952年11月任第十一军政治委员、军党委书记。

1952年11月至1954年2月任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兼干部管理部军法处处长。

1953年1月至1954年2月任山东军区党委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

1954年2月至1955年3月任华东军区政治部第二副主任。

1955年3月至1956年10月任南京军区政治部副主任。

1955年11月至1960年2月任中共南京军区监察委员会副书记。

1956年5月至1960年2月任中共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委员会常务委员。

1956年10月至1963年3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

1960年2月至1963年7月任政治部党委书记。

1960年7月至1969年4月任中共南京军区监察委员会书记。

1963年3月至1969年12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副政治委员、党委常委。

1969年12月至1975年8月任济南军区副政治委员。

1970年7月至1975年8月任济南军区党委常委。

1978年3月至1983年6月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88年12月30日在南京逝世。

雄师渡长江

1949年3月,正是春暖花开的日子,强大的人民解放军,以排山倒海之势,向长江沿岸胜利进军了!

鲍先志所在的部队,同各路大军一样,满怀着淮海战役光辉胜利的喜悦,和在一年左右根本打倒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雄心壮志,于3月间接受了刘伯承、邓小平的进军命令,从安徽阜阳出发,转经六安,到达长江中游的重镇安庆外围,对盘踞在安庆的蒋匪一七四师展开了攻击。4月8日,鲍先志部接兵团首长命令,将安庆防务交给友军,领受了渡江任务。部队立即开往安庆以东的马家窝、枞阳镇一带沿江地区,积极进行准备,待命渡江。

鲍先志部队进入了江防。沙河部队进驻鸭儿沟、代池沟、大王庙一线阵地;童、高师进驻玉板洲、铁板洲一线阵地。布防就绪,部队立即投入紧张的渡江准备工作。任务非常紧迫,兵团首长要求鲍先志在两个星期内做好一切渡江准备。摆在鲍先志和全体指战员面前的,是十分复杂的组织工作。横渡长江,这不比夺取一个山头、攻克一座城池,它将是一场激烈的水上战斗。在炮火纷飞中,几万人的部队从江北渡到江南,需要有大量的船只,和许多熟悉长江风浪、善于掌帆把舵的水手;同时要摸清对岸的敌情、地形、火力位置,以便组织炮火摧毁敌人的江防工事,掩护部队登陆。但是,当鲍先志部到达江边的时候,这一切都没有:没有船只,没有水手,也没有各种必需的造船工具和器材,真正是“两袖清风”。船只,有的给蒋匪军拖走了,有的被敌人破坏后沉入江底;沿江的群众和渔民,遭受国民党军的迫害,纷纷逃反去了。这时,鲍先志的部队除了缺少物质和水手的巨大困难,部队在思想上也产生了一些顾虑。鲍先志带的战士,大都是生长在西北黄土高原上的子弟兵,习惯于山地和平原地区作战。在太行山,在大别山,战士们曾经创造过惊人的战斗功绩;渡长江,这却是出娘胎来的头一回。长江,人们都说是一道天堑,它究竟有多么宽、多么长、多么深,浪涛有多大,脾性怎样?对战士来说,这些都是猜不透的哑谜。部队里于是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论调:“喂,你知道长江风浪有多大?”“无风三尺浪,有风一丈高呗!”“听人说,黄河是‘面恶心善’,表面上翻滚着大浪,卷着漩涡。可是,叫咱们一下子就渡过来了。长江可不一样,是‘面善心恶’,表面上没有大浪,肚子里可有江猪暗礁哩!”“江猪比老虎都凶呢!”“还听说,长江内有九里十三矶,碰上就翻船……”面对着这些情况,鲍先志组织军党委召开会议进行研究,一致认为渡江准备工作做得好坏,是保证部队胜利渡江的关键。准备工作必须依靠发动群众,自力更生,就地解决困难,不能依赖向上级伸手;必须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及时解决部队中存在的各种顾虑,帮助大家进一步认清当前的胜利形势与人民解放军肩负着拯救江南三亿人民的光荣任务,使每一个同志都树立为人民立功、争取当突击英雄的革命志气。鲍先志同军党委其他领导同时决定,组织全体指战员轮番到长江边上去实地观察,以通过实例解决同志们思想上的各种疑虑。

为了迅速地收集船只,鲍先志参加了全军各级参谋长、主任集中组成船舶管理委员会,四出访问,向群众宣传共产党解放军的政策,号召大家支援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最后消灭国民党反动派。当人民知道面前的人民解放军就是当年的八路军、新四军时,立即欢欣鼓舞,情绪振奋。许多船主自动地把隐藏起来的帆船,从内河的芦苇丛中摇驶出来,献给了自己的军队。与此同时,战士们正在翻江倒海地从江底打捞沉船的残骸。在玉板洲的夹江里,就捞出了三十余只大船。这些船被敌人破坏得破烂不堪,战士们马上自己动手修补。船主们闻讯,急忙从几十里路以外,扛了桅杆、绳索、篷帆、桨舵、锚具赶回来。当他们看到自己的船已经搁在江滩上,有的船已被战士们修好,纷纷拉着战士们的胳膊,激动地流着眼泪说:“大军同志,你们真是好队伍!船是我们渔民的命根子,都叫国民党给毁了。亏你们帮我们捞起来,修理好,真是感恩不尽哪!好,同志,把桅杆装上,把桨舵安好,我们要帮助大军过江。把我们编进船队吧!”

在上级首长的关怀和人民的大力支援下,经过全体指战员的共同努力,鲍先志部队的船只一天比一天增多了。在远离长江的隐蔽的内湖中,桅杆林立,船只成行,真是一幅雄伟景象。这时,上级首长和地方党委的同志,又为我们动员了大批船工、水手,犹如猛虎插翅。有了船,有了水手,部队胜利渡长江的信心更加充沛了。4月间,天气依然很冷,阵阵江风吹来,使人哆嗦。为了在渡江战役中,争取当突击队员和水手,战士们只穿着一条短裤,成天在冰冷的水里当“混江龙”。“人人学泅水,个个当水手。艺高胆大,啥也不怕。”在这些战斗口号的鼓舞下,战士们奋不顾身地进行着水上练兵,有的抱着一块门板,在水里扑腾;有的抱一根粗毛竹,在水里扎猛子。战士们风趣地说:“人民战士不怕困难,‘旱鸭子’定要变成‘水鸭子’。办法靠人想,本领靠勤练;说不定过了长江,‘黑旋风’就变成‘浪里白条’啦!”不管是阴雨绵绵,还是阳光普照;无论是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还是年岁较大的老战士,日日夜夜都钻在水里练兵。在很短的时间内,部队里就涌现出许多水手,他们能够初步驾驭船只了。但是,面前的渡江任务,决不会是平平稳稳地把几万人马用船装过江去。为了减少伤亡,避免部队在江面上过多地减员,并保证登陆战的成功,用强大的火力压制敌人的江防是十分重要的。各部队组织了火力队,兵团首长支援了鲍先志部几个炮兵团。各种口径的大炮,源源不断地拖上了沿江阵地;在浓密的树丛中,在深入地下的炮兵工事里,炮身挺立,威武地昂着脖子。时代不同了,如今不是红军强渡大渡河时,一门迫击炮只有可怜巴巴三、五发炮弹的年景了。现在,解放军具有着强大的炮火,每门炮都要求最少打一百发以上的炮弹。在鲍先志负责的这个突破口上,准备要在敌人阵地上落四千发以上的炮弹,一定要打得敌人抬不起头,打得敌人阵地上烟雾弥漫、工事碎裂,让敌人领教人民解放军的威力!

要迅速渡过长江,以最快的动作扑上长江南岸的敌人阵地,还必须使船队缩短在江面上航行的时间,加快船速。可是,部队的船只,都是渔民的帆船,一张帆、两支橹,顺风驶得快,逆风行得慢,要能把这些帆船都变成机器操纵的轮船,该有多好啊!是幻想吗?不,这是现实。一场轰轰烈烈的军事民主运动展开了。全体指战员响应党委号召,纷纷开会研究,人人献计献策,个个搞发明创造。许多指战员白天黑夜地蹲在船上,摸索着怎样改进桨舵的装置。铁路工人出身的战士樊瑞来,研究出一种能加快航速的土轮船的装置:用四块长约三尺、宽约三尺八寸的木板做水叶子,套成十字架,在船面上装设一个前卡子和后卡子,把十字架的轴钳在里面,端头再装一个木柄,人坐在舱里摇,既可以隐蔽身体,又可以加快航速。这个办法立刻得到鲍先志和同志们的全力支持。樊瑞来在三个木匠师傅的技术协助下,只用了两昼夜的时间,就将一只装有新式推进机的土轮船安装成功了。下水试验,效果很好,又经过几度改进,吸收了群众的意见,使结构更趋完善,巩固了土轮船的几大优越性,航速每小时十四里,横渡长江最多用不了二十分钟。这对渡江战役是一个很大的贡献。全军立刻掀起了改造船只的热潮。在船舶停靠场,一片斧头削木声;人来人往,川流不息,抬木板,竖桅杆,势如一座规模宏大的造船工厂;工程师、工人都是身穿军装的人民解放军指战员。

4月19日黄昏。江水缓缓地流入引河。20日夜,部队在引河两岸排列成行,拉着纤绳,吭唷嗨呵地呼喊着,将一只只船从内湖牵进引河。当木船一只接一只滑过引河,进入江口的掩蔽部时,战士们在江堤上兴奋地相互拥抱,跳跃欢呼。这时,真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单等毛泽东主席发布进军令了。三十三师突击营的全体英雄们,穿着崭新的草绿色军装,整整齐齐地围坐在铁板洲的绿荫丛中。一面面红色锦旗,悬挂在树梢间;简短有力的彩色标语,贴满了会场内外的树干上、石块上;翠绿的树枝上,掩映着一串串、一篮篮鲜艳的英雄花。主席台上,高挂着毛主席的巨幅画像;一面辉煌壮丽的大红旗,迎着晚风飘扬,几名全副武装的突击队员,雄赳赳地护卫着它。这面红旗,是上级首长授给突击营的。战士们把它看做是党的信任和人民的期望,他们决心不惜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和鲜血,以前仆后继的革命英雄行为,把它插上长江南岸的锦绣河山!4月21日清晨。太阳还没有露头,江面上飘荡着乳白色的晨雾。沿江阵地上,这时已忙得不可开交了。在各个突击出发地、船只起渡点,忽然间出现了好几座松柏搭成的彩楼门。这些“英雄门”、“凯旋门”,是宣传队员们和文工团员们连夜扎起来的。然而,呈现在你面前的更加雄伟的景象,是沿江阵地上那威武的炮群。各种口径的大炮,卸去了伪装,高高昂起炮口,晶晶闪亮地排列着。炮兵战士们头戴钢盔,精神焕发地最后从瞄准镜里测定目标,或者用劲在擦拭着炮弹、炮膛和各种装备。当你走近他们身边,每一个炮兵战士都能十分准确地告诉你:这门炮的任务是什么,准备打多少发炮弹;末了还加上一句:“保证掩护步兵老大哥打过长江!”说得步兵战士们挺不好意思。下午四时。天晴气朗,太阳照着平静的江面,群群江猪忽隐忽现。在这庄严的时刻,鲍先志和军指挥所的同志们,站在铁板洲阵地上,观察着眼前的一切。少顷,突击勇士们头戴钢盔,背负行囊,手提着枪,激动地通过“凯旋门”,开始登船了。水手们立刻忙着竖桅拉帆,架橹整舵。岸上的炮兵战士,更是紧张地忙碌着,他们就要向敌人发起压制射击,以雷霆万钧的强大炮火,拉开雄师渡江的序幕!文工团员们站在高高的鼓动棚上,打起呱嗒板,提高嗓门说快板;军乐队员手持金光闪闪的乐器,整齐齐地排列在江岸上。他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将以雄壮的乐曲鼓励勇士们渡过波浪滚滚的长江天险……五时五分,“轰隆”一声巨响,震动了长江两岸的人们;一发炮弹呼啸过江,在对岸敌人陈家坟阵地上爆炸了。随着这个讯号,解放军强大的炮火同时开始射击,每一门大炮都迸裂出火花,炮弹犹如狂风骤雨一般,飞过江面,结结实实地落在敌人的阵地上,爆炸开花。站在江边,不用望远镜,鲍先志也能清楚地看到:烟雾、火光、尘土,把对岸乌沙头、陈家坟一线敌人阵地折腾得天翻地覆。鲍先志看看手表,时针正指六点。开始突击的时刻到了!曾绍山军长正在指挥所里紧张地指挥炮兵射击和步兵突击。从长江边各条引河里,呼啦啦飞出百来只“土轮船”,整整齐齐地排开队列,冒着敌人的炮火,迎着冲天的水柱,向长江南岸疾驶。与此同时,解放军强大炮群进行了更加密集的射击。炮兵指挥员钻出指挥所,一手拿着电话耳机,一手挥舞着红色的指挥旗,双眼圆睁,望着船队,望着江南,高声命令:“连续发射。预备——放!”炮手、装填手脱去军衣,浑身冒着热汗,跳动着身子,不停地装弹发射。炮弹狂风骤雨般倾泻到敌人阵地上,真是惊天动地。滚滚黑烟不断升高,扩展开来,凝聚成长达数里高达几丈的巨大烟幕。几十分钟之后,先头突击船靠近了长江南岸。从几十只突击船的船头上,发射出连珠般的机关枪弹和投出一串串手榴弹。有的船只被敌人的炮火打翻了,勇士们纷纷跃入长江,依凭着救生圈和熟练的浮水技术,一手划水前进,一手举枪射击。紧接着,作为第二梯队的大帆船也一批批靠近江南岸。

第一批突击船只返航了,船身上弹痕累累,留下了许多光荣的创伤。船老大和水手们满面红光,胜利地欢笑着,招呼大军继续登船。曾军长和鲍先志以及指挥所的同志们跳上船去。江风阵阵吹来,夹着浓浓的火药味。鲍先志伫立船头,望着江南的群山原野,胜利的喜悦就像长江的波浪一般,在鲍先志的心头汹涌着。渡江成功了,这还只是伟大胜利的第一步,鲍先志联想到毛主席的指示:将革命进行到底。辽阔的江南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那里还有残余的国民党军队,几万万人民还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我们必须遵照毛主席的指令,奋勇前进,彻底消灭一切反革命军队。解放军突破了长江天险,驻守江防的国民党匪军立即土崩瓦解,狼狈溃逃。皖南的条条道路上,到处是衣衫褴褛、缺鞋少帽的散兵游勇,到处是瘦骨嶙峋的马匹,敌人遗弃的档案文件、弹药辎重、衣被棉絮、锅碗瓢盆,以及女人的照片、高跟皮鞋、胭脂花粉……。解放军军所至,溃军无不惊慌失措。一窝匪兵来到名叫高坦的村子里,想饱饱肚子,刚刚做熟两锅米饭,忽听得山头上的哨兵大喊一声:“来啦!”不问青红皂白,轰然一声四处鼠窜。另一群匪军,在七里镇正在烫一只从老乡那儿抢来的肥猪,突然一声枪响,吓得丢下肥猪拔腿就跑。敌人脚底板抹油,溜窜的这样快,就增加鲍先志部追歼任务的艰巨性。皖南是个多山多水的丘陵地带。这时正是黄梅雨季,三天两头洒落着淅淅沥沥的牛毛细雨,道路泥泞。忽儿春雷滚动,刹时倾盆暴雨,山洪暴发……这些都给大部队进军带来了困难。鲍先志部的任务是追歼溃敌九十六军、九十八军、一七四师等,从皖南直插到浙赣路,解放沿途各城镇及大片乡村。上级要求鲍先志在敌人溃败之中打乱其部署,迅速、坚决、彻底地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鉴于新的情况和任务,党委当即召开会议,提出新的战术口号,树立明确的追击战思想,发扬解放军“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作风。”坚决执行毛主席的战术思想,敢于以少胜多,独立歼敌,一个打几个和三猛、三快。鲍先志求全体指战员以雷厉风行之势,追歼溃敌,不为小股掩护之敌所阻,不为成群逃散之敌所惑,不为缴获所拖累,不为大小城镇所阻留;不怕山高路窄、人困马乏;不顾狂风暴雨、烈日当空;不怕挨饿吃苦,狠狠地追,猛猛地打,直把溃敌消灭干净。同时,党委让每个指战员明白当前敌人兵败如山倒的特点,必须善于展开强大的政治攻势,攻心为上,瓦解敌人,使敌人纷纷归降。各路追击部队都以最快的速度向南进军,战果越来越丰硕。大部分先头部队都由步行改乘汽车,用敌人丢弃的车辆做我们追歼溃敌之用。只几天的工夫,解放军就解放了浙南全境。战士们的足迹,直踏到东海边上。衢县、云和、遂昌、永嘉、金华、丽水、青田等等城市,城头上都飘扬起红色的大旗。到处是一片人民庆祝解放的歌声。

个人荣誉

中将军衔 二级八一勋章 二级独立自由章 一级解放勋章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7:1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