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鲍太医
释义

鲍太医

鲍太医,《红楼梦》中写到的五个太医之一,经常给贾府的人看病,曾经给林黛玉开过药方。

《红楼梦》中的五大太医

《红楼梦》书中写了许多有名的和无名的医生。姑不论那些无名医生,有名有姓的医生作者一共写了五位,那就是与贾家有世交的御医王济仁、曾给黛玉开过药方的鲍太医、"学问最渊博,更兼医理极精"的太医张友士、乱用虎狼药的庸医胡君荣、天齐庙的老道"王一贴"。至于后四十回中描写的破庙栖身的铃医毕知庵,不在此例。且不说杀人庸医胡君荣和卖狗皮膏药的王一帖,书中其他三位医生的身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均为太医。

《红楼梦》中的太医意味着什么

中国有句俗话:不成良相,便成良医。医生历来受人们的敬重。在《红楼梦》中,按出场顺序,先后和读者见面的太医有张友士、王太医、鲍太医(二人都没有直接写出名字,常来贾府给主子、丫头们看病)、王济仁、胡君荣,还有由贾母口头提及并赞誉“好脉息”王济仁的家叔祖——王君效 《红楼梦》中称“太医”者除王济仁外都不是真正的太医。称其为“太医”完全是出于对医生的一种尊敬。在清代,工作在太医院的医生才能称为太医。太医院是金、元、明、清时代专门为最高统治者们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隋唐时代叫做太医署,宋代称为太医局,清代才称太医院。太医是医生中的佼佼者。他们或子承父业,世司其职,或由全国各地举荐、征召而来,都有较高的医学素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太医院的医生有严格的等级和分类。从《清史稿·职官志》中记载:太医院里除了代表朝廷监管太医院的王公大臣一人外,正五品的院使(院长)一人,正六品的左右院判(副院长)各一人。太医院的大夫分为四个级别:第一等叫“御医”共计十三人。雍正乾隆时代为正七品,和县令一个品级。但在穿着服饰上可以享受六品顶戴。第二等称为“使目”共计二十六人,八品与九品各十三人。第三等称为“医士”共计二十人。“给从九品冠带”。第四等叫“医生”共计三十人,无品级。太医院的医疗设置分为九科——大方脉、小方脉、伤寒科、妇人科、疮伤科、针灸科、眼科、咽喉科、正骨科。所有医生各专属一科,各施其医。

太医院的医生有一种普遍现象——在进太医院之前个个医术了得,而在进太医院之后,医术却日趋萎缩。这并非太医们不思进取,而是有着难以言表的苦处。

太医们面对的患者是至高无上的统治阶级,在复杂的统治集团内部,他们却是一群位卑言微的小角色。在给皇帝看病时,是跪在地上诊脉,不敢多问一句,可适当的看一下脸色、舌苔,要是给皇后、公主、妃嫔们看病,病人躺在严密的帷帐里,绝对不能进行望诊。从而增加了诊断病症的难度。医生在成为太医之前,在民间治病完全根据病情下药,该补则补,该泻则泻,只要病情需要,汗法、吐法、泻法都可以应用。用药也是如此,该用热药用热药,该用寒药用寒药,只要能治好病,没有太多的顾忌。而在给统治集团人员治病的时就完全不一样了。汗法、吐法、泻法基本不用,过热过寒的药物也不敢用。宁补勿泄,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这就是太医们治病的准则。太医们往往成为宫廷权利斗争的借力点。而最后受到严惩的都是那些无辜的太医们。我想这些可能就是当年李时珍被诏为太医,不到一年就辞去回乡的原因吧。

《红楼梦》中所描写的医生们,医德、人品、学识、医术怎样呢?我们将逐个分析。

太医张友士在《红楼梦》中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这一传奇色彩不是张友士与生俱来的,而是当代著名作家刘心武先生赋予的,是否真的传奇,这是索隐学派的事,此处暂且不提。

他的出场在《红楼梦》第十回《张太医论病细穷源》中,张友士本是冯紫英幼时从学的先生,学问渊博,深通医理,是为了给儿子捐官才上京的。此人待人不卑不亢,听赫赫望族宁国府来请,并没有受宠若惊,趋之若鹜。而是客气的说:“今日拜了一天的客,才回到家,此时精神实在不能支持,就是到了府上也不能看脉,须得调息一夜,明日务必到府。”

次日到了贾府,家下媳妇捧过大迎枕来,张太医伸手按在右手脉上,调息了至数,宁神细诊约半刻工夫,方换了左手再诊。诊毕后,详细讲述了脉象和症状的关系,并运用脏腑辩证和五行生克,分析了病情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讲的都是中医术语,专业性很强,从而博得病家的赞许和信任。

张友士看病有三个特点。第一:看病之前不问病症,只专心诊脉,弃“望、闻、问”于一旁。中医临证,靠的是四诊八纲,辩证论治,而张友士却偏执一端。第二:在回答医疗前景的问题时,他既能强化对方的治疗信心,又不说过于狂妄的话。——“病倒有三分治得,若第一剂药生效,则又添二分得手。……依小弟看今年一冬是不相干的,总是过了春分,就可望痊愈了。”第三:张友士看病强调“医缘”。他说:“吃了这药也要看医缘了。”从中也能透露出中医的神奇。为他胸有成竹的治疗留有余地。

《红楼梦》中第二位出场的医生是真正的六品御医王济仁。御医是不轻易出诊的,更不可能给平民百姓看病。他们的诊疗对象除宫廷统治集团人员外,要具有足够品级的官员才能请诊。所以他被请入贾府是为了给贾母看病的。因为贾母系国公夫人,当朝贾贵妃的祖母,朝廷诰封的一品夫人。有资格享受御医级医疗待遇。

《红楼梦》中第四十二回王济仁进入贾府。初入贾府有些腼腆,走路只走旁阶,不走甬道。见了贾母“不敢抬头,忙上来请安”。诊断病情时思路清晰。说道:“太夫人并无别症,偶感一点风凉,究竟不用吃药,不过略清淡些,暖着一点儿,就好了。如今写个方子在这里, 若老人家爱吃便按方煎一剂吃,若懒待吃,也就罢了”后来奶娘抱了巧姐儿让他看看。他诊断后笑道:“我说了,姐儿该骂我了,只要清清净净饿两顿就好了。”难得的求实精神和平易之法。对病情坦诚直言,并无夸张,借以邀功。显示出一位御医的医德与人品。

此处还要提到一位“王太医”他与御医王济仁并非同一人,他的出场要比王济仁早,第二十八回给林黛玉配药;第三十一回给袭人开跌打损伤的药;第五十三回晴雯补裘后病情加重,诊断为小伤寒等等都是这位“王太医”所为。他与鲍太医常出入于贾府给小姐、丫环们看病,其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很多读者把两位“王太医”混为一人。要知道贾府里一般的主子、小姐、丫环、是不够资格享受御医级医疗保健的,所以他们病了只能是“王太医”或“鲍太医”来诊治。

《红楼梦》中还有一位御医是贾母口头提及的“好脉息”王君效,是已故之人。在《红楼梦》中只是一个人物符号。他的作用是陪衬王济仁。因为王君效是王济仁的家叔祖,从中可见太医王济仁出生医学世家,家学渊源。

最后提到的一位太医是胡君荣,是一位无耻庸医,而且心术不正。他曾经两次进入贾府。第一次是在第五十一回《胡庸医乱用虎狼药》,因晴雯病重,宝玉怕王夫人知道后赶她回家治病,所以令婆子偷偷请了一位太医(胡君荣)来诊治。开了药方,宝玉看上面竟有“枳实,麻黄”等药,便骂道:“该死,该死,他拿着女孩儿们也象我们一样的治,如何使得!凭他有什么内滞,这枳实,麻黄如何禁得。”便命赶了出去。另请王太医。

胡君荣第二次进入贾府是尤二姐经不住秋桐的“明枪”和王熙凤的“暗箭”而病倒。贾琏请他来诊治,当听见病人已是三月庚信不来,常呕酸水时,他提出希望能望诊,谁知其人心术不正,见了尤二姐早“魂魄如飞上九天,通身麻木,一无所知”便乱诊为“木盛生火,经水不调,……不是胎气,只是淤血凝结,如今只以下迂血,通经络要紧。”当服下药,不到半夜竟将尤二姐肚中已经形成的男胎打下,导致血行不止,人事不醒。

胡君荣丧失了一个医生应该有的责任心、仁爱之心、同情之心,甚至起码的羞耻之心也没有,他知闯下大祸,只好逃之夭夭。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0:2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