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商业银行成长
释义

与一般企业一样,追求成长是商业银行的本质目标。但是,商业银行的行业属性及其社会功能和地位,决定了它的成长并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微观问题,而且是事关一国经济、金融国际竞争力的宏观问题。一国的崛起和经济的长期稳定与繁荣,不仅需要培养一大批世界级的企业,更需要造就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持续成长力的商业银行。本书对商业银行成长的理论内涵、影响因素、成长机理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同时,基于中国经济转轨的现实背景,对中国商业银行成长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回顾和分析,对如何推进中国商业银行持续成长提出了若干建议。

图书信息

书 名: 商业银行成长

作 者:葛兆强

出版社: 中国金融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07月

ISBN: 9787504949912

开本: 16开

定价: 35.00 元

文章观点

《商业银行成长:制度、技术与文化》认为,商业银行成长是一个量的增长与质的变化的有机演进过程。商业银行成长既包括业务规模(如存款余额、贷款余额、资产总额、负债总额、票据贴现余额、债券投资余额、会计结算量等)和财务状况(中间业务收入、利息收入等)等数量指标的增加,也包括银行业务结构、经营机制、管理体制、盈利能力、核心竞争力、市场影响力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改善和提高。从理论上讲,商业银行成长是一个规模扩展与结构转换互动的渐进过程,其间要经历较长时期和多阶段的变革,会受到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中,市场竞争、资本约束、公司治理、战略管理、经营制度、金融创新、信息技术、银行家、企业文化、金融生态环境等因素都影响着商业银行的成长边界、成长速度和成长质量。一般而言,银行成长有三种战略可以选择:依靠内部资源,实现自然成长;通过收购兼并,实现并购成长;通过战略联盟,实现跨组织成长。至于选择何种成长战略模式,商业银行可以根据自己的成长阶段和自己拥有的战略资源能力以及所处的生态环境加以灵活选择。不过,无论选择何种成长模式,是否具有持续成长性是评判优劣的关键标准,而观察一家银行的成长性,不仅要看数字指标及其变化速度,更要看这些指标背后的诸如管理水平、公司治理机制和企业文化等深层次的标准。

作者简介

葛兆强,男,1966年生,山东青岛人.汉族,中共党员,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高级经济师。曾任招商银行研究部高级研究员、总经理助理,副总经理。现为招商银行战略发展部副总经理。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广东金融学会理事,深圳经济特区金融学会副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金融发展理论,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近年来,在《财贸经济》、《金融研究》,以及《金融时报》、 《经济参考报》、 《上海证券报》等期刊、报纸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国有商业银行制度导论》等专著。研究成果曾获中国金融学会第五届优秀论文三等奖、陕西省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深圳市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金融青年论坛一等奖(2000年、2001年)、深圳经济特区金融学会第五届优秀论文一等奖、广东省金融学会优秀金融科研成果二等奖(第三届、第四届)和其他省部级成果奖二十余项。

图书目录

0 导论

0.1 选题背景

0.2 框架

0.3 研究过程

1 企业成长理论、银行成长机理与中国商业银行成长

1.1 引言

1.2 商业银行成长及其理论基础的演变

1.3 商业银行成长决定因素的理论分析

1.4 商业银行成长的边界与寿命周期

1.5 商业银行成长的路径与成长性评价

1.6 中国商业银行成长的现状与策略

2 资本约束、风险管理与商业银行成长

2.1 引言

2.2 银行资本与资本约束

2.3 资本筹集、资本配置与风险管理

2.4 资本软约束、银行成长瓶颈及其突破

3 公司治理、银行成长与中国的银行公司治理的建构

3.1 引言

3.2 公司治理与银行经营绩效

3.3 何种公司治理模式更有利于商业银行成长

3.4 中国的银行公司治理建构的挑战与策略选择

3.5 结论

4 管理素质、资产质量与商业银行成长?

4.1 引言

4.2 发展与增长

4.3 管理素质与经营规模

4.4 资产质量与发展速度

4.5 结论

5 综合化经营、银行组织模式与中国的商业银行成长

5.1 引言

5.2 金融制度变迁、综合化经营与商业银行成长

5.3 何种组织模式更有利于中国商业银行成长

5.4 中国商业银行实施综合化经营的路径与制度基础建设

6 战略管理、银行成长与中国商业银行战略转型

6.1 引言

6.2 企业战略、战略管理与商业银行成长

6.3 银行战略管理的理论基础与机制流程

6.4 国内商业银行战略管理的演进与战略转型

7 金融创新、核心竞争力与商业银行成长

7.1 引言

7.2 金融创新是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7.3 金融创新与商业银行成长的逻辑关系

7.4 提升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7.5 加快提升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能力的策略

8 信息技术、银行成长与中国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

8.1 引言

8.2 银行业信息产业属性的理论分析

8.3 信息技术、银行经营绩效与商业银行成长

8.4 中国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8.5 中国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的战略选择

9 企业家精神、银行家培育与商业银行成长

9.1 引言

9.2 企业家理论与银行家范畴解读

9.3 企业家精神与银行成长的逻辑分析

9.4 中国银行家及企业家精神培育的策略选择

10 企业文化、银行成长与商业银行文化建设

10.1 引言

10.2 企业文化与商业银行企业文化体系

10.3 管理模式、文化管理与商业银行成长

10.4 中国商业银行文化建设的演变与未来策略

10.5 结语

11 金融生态、金融监管与商业银行成长

11.1 引言

11.2 金融生态与商业银行成长的关系

11.3 金融监管与商业银行成长的关系

11.4 促进中国商业银行成长的政策建议

12 银行并购、商业银行成长与中国银行业发展

12.1 引言

12.2 银行成长方式与银行并购绩效

12.3 银行并购是现代商业银行成长的引擎

12.4 银行并购对于中国银行业发展的价值分析

12.5 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博士后流动站工作期间研究成果

后记

……

序言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年的历程。其间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与此同时,中国的银行业也实现了根本性的变化和历史性跃迁。主要表现在:

第一,现代银行体系基本确立。银行体系成功地实现了由“大一统”向现代银行体系的历史性转变。从原来只有中国人民银行一家,发展到现在已拥有近万家法人性质的银行业金融机构。银行业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服务也从简单的存、贷、汇业务,发展到现在多样化、个性化的金融服务,传统银行业务模式发生了重大转变。与30年前相比,中国银行业组织体系更加健全,机构种类更加丰富,市场竞争更加充分,服务功能更加完善。

第二,整体实力明显增强。从资产规模上看,1978年中国金融业资产总量只有3048亿元人民币。截至2007年末,中国的银行业资产总量达到了52.6 万亿元,30年增长了170多倍。从资产质量上看,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已从原先的30%左右下降到目前的8%。从资本充足情况看,中国银行业从原来的资本严重不足,发展到目前资本充足率8.4 %的平均水平。到2007年底,资本充足率达标的银行已有161家,达标银行资产占商业银行总资产的比例达到80%。这些情况表明,与30年前相比,中国的银行业整体实力已经迈上了几个大台阶。

第三,体制机制发生重大转变。30年的改革发展,使中国的银行业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发生了深刻变革,适应市场化、国际化要求的商业银行体制基本确立,市场化程度大幅提升。通过引进各类资本对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造,实现了银行产权的多元化;现代公司治理机制逐步建立健全,管理与决策的科学化水平不断提升;流程银行建设得到有力推进,业务流程全面优化;内部控制机制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全面风险管理能力显著提高;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逐步完善,员工的积极性得到极大的激发。30年来,中国的银行业在体制机制方面取得脱胎换骨式的突破和转变。

后记

本书源于我的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后转轨时期的商业银行成长:制度、技术与文化》,是我2004年10月至2007年3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作博士后研究期间的一些阶段性研究成果的综合,也是我近几年从事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实践的部分理论思考。之所以选择这个课题,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研究兴趣的路径依赖。我在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兴趣一直集中在商业银行改革与发展领域。根据制度变迁理论的观点,研究兴趣的形成和演进具有路径依赖性质。按照诺斯的观点,“人们过去作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由此,我的博士后研究选题范围仍然秉承原有的研究兴趣,未能超越商业银行的改革与发展。不过,研究范式已经从过去的纸上谈兵式的纯理性思考,转移到实践感性认识+理性思考。二是工作的要求和便利。1999年博士毕业后,我分配到招商银行总行工作,拥有了切身感受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成长与发展的机会,尤其是能够亲临其境地观察招商银行是如何成长和发展的。九年来,招商银行表现出良好的成长性,在较短的时间内就从一家资产1300亿元的小银行发展成资产近14000亿元的较大规模银行。而且,在规模快速成长的同时,资产质量不断提高,营利能力稳定增强,成为国内目前最好的银行之一。在这个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些问题,是什么力量促使了招商银行快速成长?商业银行成长的内在机理是什么?如何评判一家商业银行的成长性?然而,对于这些问题,现有的货币银行学理论并未给出解释。由此,在实践的同时,我认真研究企业成长理论,试图从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中寻求答案。

坦率地讲,商业银行成长是一个内容庞大、逻辑严密、体系完整的课题,就个人的研究能力和需要投入的时间精力而言,试图建立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显然是力不能逮的。其一,我所从事的银行实务性工作,不仅具体、微观、琐碎,而且工作量大,工作要求非常高。既然端的是招商银行给的“饭碗”,我首先必须全心全意地为招商银行“打工”。因此,课题研究占用了我两年的大多数业余时间和全部节假日。其中艰辛,唯有自知。基于“工作第一”的原则,课题研究浅尝辄止,有许许多多的问题尚待于进一步研究,也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能够“抛砖引玉”,引起研究同行的兴趣并进一步深入思考和探索。其二,我对博士后研究的浅显理解。

文摘

1.3.3 资本约束与银行成长

资本是企业存在的前提,是维持企业正常运转的基本条件。而存在并不是企业的终极目标,企业的终极目标是实现成长。一个企业的成长往往要经历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企业因资本而存在,又因持续不断的资本积累而成长,这正是企业组织演进的一个共同特点。商业银行作为一种企业组织,与其他企业一样,其开业、经营与发展必须要有一定数量的资本,而且随着银行的成长,必须及时补充资本。鉴于银行业的产业特性——吸收和转移风险,较之其他实业公司和消费品生产公司,监管当局和社会公众对银行资本充足性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同时,资本必须覆盖风险的要求,决定了银行资产规模的扩张和银行成长要受到银行资本的约束。当然,资本约束是一个历史概念,是现代金融监管的产物,《巴塞尔资本协议》进一步凸显了资本约束的地位和作用。在现代银行监管框架内,资本约束从性质上可分为两种:一是数量约束,既表现为银行的资本数量对其业务规模扩张和业务结构调整和优化所造成的制约和限制,也表现为监管部门、市场以及银行自身要求其业务发展进程与资本总量和结构保持适度协调;二是质量约束,.既体现为在一定资本投入基础上股东对资本回报的合理要求,也体现在监管当局、市场主体通过资本数量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和行为模式进行约束。从两者的关系上看,数量约束关注银行的竞争性和成长性,主要影响银行生存问题,质量约束关注银行经营的效率性和稳健性,主要影响银行的发展问题。从金融监管角度看,银行的资本约束主要体现在资本充足率是否达到8%的监管要求,它是制约商业银行资产规模扩张的最低界限。理论上,没有资本充足率的约束,商业银行几乎可以无限制地扩张。鉴于银行风险的隐蔽性、滞后性和长期性,如果任由商业银行无限制地扩张,那么就会给商业银行带来巨大的风险,甚至导致银行破产,诱发多米诺骨牌效应,引发金融体系不稳定,爆发金融危机。正是出于对系统性风险的担心,巴塞尔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在20世纪80年代就颁布了旨在加强资本监管的《巴塞尔资本协议》。此后,不断地修改完善,进一步强化资本充足监管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于2006年正式实施。目前,世界各国银行监管当局普遍对银行等金融机构提出资本充足的要求。这项制度安排本质上就是防止商业银行无限扩张,确保商业银行稳健持续发展。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9:3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