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鲍属 |
释义 | 鲍属(Haliotis)是软体动物门(Mollusca)、腹足纲(Gastropoda)、前鳃亚纲(Prosobranchia)、原始腹足目(Archaeogastropoda)、鲍科的一属。中国古称“鳆”。 种属分布鲍属动物全世界有90余种,分布于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中国沿海已发现7种,其中数量较大的皱纹盘鲍产于北方沿海。南方沿海有产量较多的杂色鲍和肉体肥满、产量较少、分布于珊瑚礁的耳鲍。 形态特征鲍属动物的贝壳低,左侧宽大呈耳状,螺旋部很小,体螺层大,几占贝壳的全部。贝壳左侧边缘有一列圆形小孔,为呼吸排泄孔,开孔数目因种类而异;贝壳表面的颜色多样,与饵料有一定的关系,壳内有珍珠光泽。足的肌肉特别肥厚,分上下两部分,上足有许多触角,可从壳边缘小孔中伸出,司感觉作用;下足扁椭圆形,适于附着和爬行。 生活习性鲍属动物栖息于潮下带潮流畅通、水质清彻、海藻繁茂的岩礁海底,喜夜间觅食,白天以发达的足部肌肉吸附在岩礁上隐伏。 经济价值鲍属动物的足部肌肉营养丰富,鲜美可口,是海味中的珍品。其贝壳称“石决明”,用作药材,有平肝潜阳、镇静、明目的功能;同时也是制作贝雕画的重要材料。 常见种类皱纹盘鲍皱纹盘鲍贝壳大,椭圆形,较坚厚。向右旋。螺层三层,缝合不深,螺旋部极小。壳顶钝,微突出于贝壳表面,但低于贝壳的最高部分。从第二螺层的中部开始至体螺层的边缘,有一排以20个左右凸起和小孔组成的旋转螺肋,其末端的4—5个特别大,有开口,呈管状。壳面被这排突起和小孔分为右部宽大、左部狭长的两部分。壳口卵圆形,与体螺层大小相等。外唇薄,内唇厚,边缘呈刃状。足部特别发达肥厚,分为上、下足。腹面大而平,适宜附着和爬行。壳表面深绿色,生长纹明显。壳内面银白色,有绿、紫、珍珠等彩色光泽。分布于我国北部沿海,山东、辽宁产量较多,其中山东的威海、长岛,辽宁的金州、长山岛产量最多。产季多在夏秋季节。皱纹盘鲍是我国所产鲍中个体最大者。鲍肉肥美,为海产中的珍品。除鲜食外,亦可加工成罐头或鲍鱼干。 杂色鲍杂色鲍贝壳坚实,中等大小,呈卵圆形,壳宽约为壳长的2/3,壳高约为壳宽的1/3。体螺层极宽大,几乎占贝壳的全部,螺旋部很小,仅占全壳的极小部分,呈乳头状。螺层约三层,除体螺层外,其余各层间的缝合线不明显。壳表面为褐红色或绿褐色,壳顶部常磨损而呈灰白色或淡红色。壳内面为灰白色,具有绿彩色真珠光泽。壳口很大,卵圆形,宽度约为长度的5/8。外唇薄,边缘呈刀刃状。内唇较厚,向壳内延伸成为一个狭长的片状遮缘,最大部分宽约7毫米左右。足部很发达,与壳口等大,分为上、下两部分,上足覆盖下足,边缘生有很多短小的触手。遮面宽大,呈卵圆形。生活于潮间带低潮区至水深10米的岩礁间。分布于中国浙江南部以南沿海各地,以及日本、菲律宾、斯里兰卡和澳大利亚等地,为暖水种。杂色鲍为海产珍品之一,肉味鲜美,供食用,贝壳可作药用。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