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豹式坦克 |
释义 | 豹式坦克(Panzerkampfwagen V Panther,又称五号坦克)为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投入使用的一款坦克,它主要于1943年中期至1945年的欧洲战场服役。它原本被打算用作为对抗苏联T-34坦克的武器,及取代三号坦克和四号坦克,并与它们和一些重型坦克一同作战,直至战争结束。而它亦被认定为德国在二战中最出色的坦克,并与苏联的T-34/85齐名。在1944年之前它被标识为五号坦克豹式,并被陆军部编号为Sd. Kfz. 171。在1944年2月27日,希特勒下令它改称“豹式坦克”。 研制研制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军所装备的坦克(如PzKpfwII,III,IV),其战术性能偏重于机动性,火力和防护不足,在苏德战场上与苏军T-34中型坦克交战时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德国不得不迅速研制和生产能与T-34匹敌的新型坦克。 1941年,德国MAN,亨舍尔、保时捷公司接受军方发展30t级坦克的委托后,以PzKpfw IV型坦克为基础,借鉴T-34坦克的外形制造出样车,型号为VK3001H、VK3001P,其中MAN公司的样车在1941年底改装上长身管75mm口径加农炮和改进了外形后被定名为VK3002型试验车,就是以后的PzKpfwV“Panther”坦克,德国军方认为它是一种比较成功的坦克,最后由MAN公司的设计在1942年5月被军方采用。德国军立刻把这款坦克优先投产,最终定型的坦克在同年12月才正式投产。 在1943年以后,豹式坦克的生产不再是MAN公司的一家生产,开始由戴姆勒-奔驰公司、MNH公司、HS公司分担生产。MAN公司初期预计一个月能够生产250辆豹式坦克,但在1943年1月,把目标提高至月产600辆。然而由于盟军的轰炸、生产上的问题及其它困难而使得MAN公司达不到这个目标。在1943年间,更下降到平均月产148辆豹式坦克。豹式坦克从1943年1月到1945年4月生产了6042辆。豹式坦克外形好,火力较强,机动性也好,豹式坦克制造工艺精良,但无法满足大规模战争中消耗的及时补充。原计划豹式坦克取代三号坦克和四号坦克,但是,德国军方在后来发现安装上Kwk 40 L/48火炮的四号坦克比豹式坦克更易于生产的,因此便将两款坦克一起生产。 主要车型豹式坦克经过多次改进,主要有3种车型,分别是D,A,G型,3种车型区别在于装甲防护和辅助武器,它们都安装有一门KwK42型75mm火炮。“豹”D型坦克首次参战是在1943年7月的库尔斯克战役。经过库尔斯克一役后,德军便汲取了教训,豹式坦克的机械问题得以解决,使得它成为德军中最具效率的装甲战车之一。豹式在二次大战的欧洲战场中备受瞩目。直至战争结束,豹式坦克也一直占德军装甲战车的主力位置。库尔斯克战役之后,德军开始制造A型豹式坦克。1944年3月G型也制造出了第一辆。在3种型号中G型是生产数量最多的,从1944年3月到1945年4月德国一共生产了“豹”G型坦克3126辆。后期的豹式坦克有些还改进为钢的负重轮和防磁装甲。德国在豹式坦克的底盘上还研制了“猎豹”坦克歼击车,被誉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好的坦克歼击车。豹式坦克还有很多变型车,如指挥坦克,观察坦克和自行高射炮等。 装备情况豹式坦克除了装备德军,还有少量输出到匈牙利,瑞典和日本以及意大利等德国盟国,不过对于整个战争的进程并没有起到很大的改观作用。豹式坦克和苏联的T-34中型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好的两种中型坦克。豹式坦克在德军中一直服役到战争结束。到1947年法军的一个坦克营还装备有50辆豹式坦克。 特点坦克构造这架坦克的乘员由五个人来担任:驾驶员、通讯员、炮手、装填手及车长。而其斜甲则采用了同质钢板,经过焊接及锁扣后变得更为坚固。此外,最初生产的豹式坦克只有一块60毫米的斜甲,但不久就加厚至80毫米,而豹式D型以后的型号更把炮塔装甲加强至120毫米的上限,以保护炮塔的前端。而坦克两侧更加上了5毫米厚的裙边,以保护坦克不受敌人磁性地雷的损害。 豹式坦克的重量由预计的35吨增加至43吨,安装了一台700匹马力的梅巴赫HL230P30 V-12汽油发动机,而这种发动机一般被认为可以承受连续行进2000公里的负荷。豹式行进的速度46千米/小时。悬挂系统由前方的驱动齿轮、后方的诱导轮和八个涂上橡胶的钢轮所组成。豹式坦克在每个减震臂中添上两支扭力杆,越野性能良好但造价昂贵且很费时。 发动机如果把额外安装的火炮和斜甲排除在外的话,豹式无疑是德国最常见的坦克设计。坦克的重量由预计的35吨增加至43吨,更被安装了一个可以提供700匹马力,以齿轮箱及掌控系统驱动的梅巴赫HL230P30 V-12汽油发动机,而这种发动机一般被认为可以承受连续行进2000公里的负荷。为了把发动机的故障减到最少,开发人员特意安装调速器以把发动机的转数下调至每分钟2500转。此外,调速器的安装也使得豹式行进的速度由55千米/小时下降至46千米/小时。 装甲与机动性豹式坦克借鉴了苏联坦克设计上的思路,其最主要是倾斜式装甲,增加来袭炮弹产生跳弹的可能,而且也增加了装甲水平方向的厚度,使得不易被射穿。此外较宽的履带以及较大的路轮也大幅改善了在松软地面上的机动性。 越野性能豹式的悬吊系统由前方的驱动扣链齿轮、后方的导轮和八个涂上橡胶的钢轮所组成,它更在每个震臂中添上两支扭力棒作为其悬吊系统的另外部份。因此,豹式的造价十分昂贵且很费时,但这亦为它带来了当时无可取代的越野性能。 控制系统豹式的控制系统以ZF公司设计的7档AK 7-200同步齿合齿轮箱及MAN出产,以控制杆驾驭的单轴条掌控系统组成。其掌控系统允许以一个固定的轴条来驱动每个齿轮箱。当齿轮愈大,转动的半径就会愈大。如果其半径比要求中大,那么掌舵用的刹车系统就可用来收紧齿轮的转动。而豹式坦克的最大弱点就是其最终的驾驶部件。这是因为在战争期间,德国缺乏制造齿轮的机器,刚巧生产该部件的机器也缺乏必须的齿轮,才导致这个尴尬的局面。而且,这个部件的寿命也不过行进150公里。 坦克主炮豹式坦克的主炮为莱茵金属生产的75毫米半自动KwK42 L70火炮,携带79发炮弹(G型为82发)。这款主炮使用了三种不同的弹药:APCBC-HE、HE和APCR三款,以作为供应弹药短缺。75毫米口径火炮在当时并不算是大口径的火炮,但是豹式的主炮却是二次大战中最具威力的坦克炮之一。其特长炮管和强大的推动力,更为其提供了高速的发炮能力。此外,由于坦克上的瞄准器敏感度较低,这使得豹式坦克能够更容易击中敌人。加上此火炮的贯穿能力比88毫米KwK36 L56火炮为高,令豹式坦克成为了战场上的杀人机器。而且,它也装上了两支MG34机枪,分别安装于炮塔上及车身斜面上,有助于扫除步兵及防空用途。 实战性能豹式在二次大战的欧洲战场中备受瞩目。平均5辆M4雪曼被击毁才有一辆豹式坦克被消灭,就如德军的虎式坦克一样。加上其致命伤──发动机容易过热而焚烧──已经解决了,更使得它成为德军中最具效率的装甲坦克之一,只是后勤工作有些问题。在战争后期,苏军缴获了好些豹式坦克并纳入了对德作战之中,并把车上的操作指南译成俄语向全体人员提供。在IS-2推出后,苏方曾作测试声称122毫米穿甲弹能在700米击穿豹式首上,而德国人的报告说122毫米穿甲弹能在1500米击穿炮塔正面,却不能击穿豹式首上而豹式的火炮能在800米击穿IS-2的120mm炮塔正面,在一千米击穿首下。同时豹式的发射速度比IS-2快很多。(由于德国人作的总结报告对于敌我双方的坦克的首上倾甲都作了很高估计,很可能他们估计的是车体以30度角对敌时的击穿距离。) 坦克造价德国坦克过于精密,据说生产一辆虎式、豹式坦克需工时分别为30万和15万工时,T-34只需8000个工时。因此生产一辆虎豹的过程中苏联可生产十几辆T-34。然而这根本是不懂统计手段而产生的假象。我们通过在价格方面的比较就能看明白:一辆四号坦克为10万马克,豹式坦克是117000马克,虎式是28万马克。折合美元是46387、6万和11万9920美元。一辆T-34-85在1943年要价164000卢布。折合为30943美元。可知双方实际所需工时根本没有那么大差别。此外根据JENTZ的书,生产一辆豹式的官方工时是两千小时而不是传言的15万工时。需要注意的是德国的军工生产受过晚的总动员影响,必须建造大量潜艇和本土防空力量,并不能象苏联一样把所有力量投入到陆军和前线空军的生产中去(苏联T-34坦克最大的生产地车里雅宾斯克厂战前是生产火车头的,而战时苏联几乎全部的铁路器材都来自援助)。因此单纯把坦克产量对比苏联过低归因于设计是不对的。 战绩被破坏的豹式坦克,1945年4月4日美国第82空降师的波格下士在德国科隆街头正在看一个警告标语,警告标语海报上写道:“观看者,站住!过了海报以后,你会引发我们战斗人员遭到攻击;他二十四小时都在拼老命,你有吗?”;后方的豹式坦克由于剧烈烧毁的关系,所有的扭力棒均已失去效用。 第一次参与作战豹式坦克第一次参与的大规模作战就是1943年7月5日对苏联发动的库尔斯克战役。在初期,豹式坦克的驾驶员都被一些机械问题而困扰:坦克的履带和悬吊系统时常受损;而坦克的引擎更往往因为过热而发生火灾。因此在战事初期,很多豹式坦克都因为这些弱点而不能作战。举例说,在1943年7月10日德军第48装甲团的汇报中指出,在库尔斯克战役爆发后,该团投入的200辆坦克已经有131辆待修;只有38架能够参与作战。而当时不主张希特勒过早投入豹式坦克作战的德军装甲兵总监古德里安将军却指出,豹式坦克的火力及防御能力十分优良,虽然很多豹式坦克因为其机械问题而受损,但它们却击毁了为数不少的苏军坦克。 火力优势当德国军方在1944年3月23日为德军坦克和苏军的新式T-34/85及IS-2坦克作出评估及比较后,指出豹式坦克前端火力远比苏军T-34/85占优,而两者侧面及后方的火力几乎一样;至于它的前端火力亦比IS-2为强,但两侧和后方的火力却不敌IS-2,可见古德里安的评估无误。在1943年至1944年间,豹式坦克可以在2,000米的范围内轻易击破任何的敌军坦克,即使它只有90%的命中率。而根据美军的统计资料,平均一架豹式坦克可以击毁5辆M4谢尔曼坦克或大约9辆苏军T-34/85坦克。 部署情况经过库尔斯克一役后,德国军方便汲取了教训,把豹式坦克的机械问题统统解决掉,这使得豹式坦克成为一架可怕的战争机器。直至战争完结,豹式坦克也一直占德军坦克的大多数。但是,德国军方在后来发现安装上Kwk 40 L/48火炮的四号坦克比豹式坦克更为符合经济效益和务实,因此德国军方便把两款坦克一起生产。此外,德国继续生产四号坦克的主因是因为德国兵工厂的重组,暂时不能以豹式坦克满足开始转为劣势的德国,因此他们便选择了易于生产的四号坦克。豹式坦克主要在东线战场服役,但亦在1944年盟军登陆诺曼底后驻守于法国境内。此后近乎一半囤驻在法国的德军坦克也是豹式坦克。 被敌军缴获而到了突出部之役的期间,豹式坦克被装配成有如美军M10狼獾驱逐战车的样子。在一些大规模行动中,豹式坦克往往会联同伪装成美国兵的德军进行蒙混作战。而在整段时间中,亦有为数不少的豹式坦克被敌军缴获,并成为他们的装甲部队力量。 威力豹式坦克,75毫米 KwK42 L/70火炮攻击——“谢尔曼”A4坦克的有效距离 正面 炮塔:2500米 炮盾:1000米 驾驶员前方装甲:900米 坦克前下部装甲:2800米 侧面 炮塔:3500米+ 车体上部:3500米+ 车体下部:3500米+ 后面 炮塔:3500米+ 车体:3500米+ 豹式坦克,75毫米 KwK42 L/70火炮攻击——T34/85坦克的有效距离 正面 炮塔:2000米 炮盾:1200米 驾驶员前方装甲:1000米 坦克前下部装甲:1400米 侧面 炮塔:2700米 车体上部:2900米 车体下部:3500米+ 后面 炮塔:3300米 车体:2300米 豹式坦克,75毫米 KwK42 L/70火炮攻击——IS2m重型坦克的有效距离 正面 炮塔:800米 炮盾:400米 驾驶员前方装甲:600米 坦克前下部装甲:1000米 侧面 炮塔:1600米 车体上部:1600米 车体下部:2000米 后面 炮塔:400米 车体:1000米 均使用APCBC弹 30度侧身 豹II豹II的发展豹2坦克是德国陆军的最新式主战坦克也是世界上最好的主战坦克之一。A6型是最新的型号(译者注:现在最新的改型是豹2A7型,德国豹2A7 主战坦克据克劳斯-玛菲·威格曼公司宣称,德国“豹”2A7+主战坦克能够根据用户特种需求进行优化升级,是装备莱茵金属防务公司的L/55式120毫米滑膛炮的“豹”2A6主战坦克的改进型,也可从装备L/44式120毫米滑膛炮的“豹”2A4/2A5基础上升级。升级组件包括顶置FLW 200遥控武器站,其上配装12.7毫米机枪和76毫米榴弹发射器 “豹”2A5坦克于1995年装备德国陆军,至1998年11月已完成改进225辆的任务。“豹”2A5以其简洁的外形、极高的机动性、全电子化的火控及炮控系统、炮塔正面加装的防护装甲以及120毫米口径的火炮,使其在1998年获得最具战斗力的坦克的美誉。 豹II的特点及影响力它的主要特点是 1:率先使用了120毫米口径主炮 2:大功率柴油发动机 3:高效能冷却系统 4:先进的火控系统 这些创新使它成了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的主流坦克,它的设计思想影响了很多国家主战坦克的设计。目前,已经有11个国家的陆军装备了这种坦克 结构性能豹II型坦克是世界上最早服役的第三代主战坦克,由德国克劳斯·马菲公司制造,它的外形简单,性能优良,在世界历次坦克排行榜都名列前茅。首次设计工作始于1943年2月。其主要的目的是使它与最新式的虎II重型坦克作出更高的可替换性以缓和坦克生产的压力。就如豹2的外壳就与虎I坦克B型的十分相似,而两者更共用同一种车轮、履带、悬吊系统及刹车系统,只有豹2的防弹盾是比较细小的。豹II坦克全重55吨,乘员4人,车体和炮塔都采用间隙复合装甲,防弹性能好,弹药存放在炮塔的尾舱里,一个气密隔板将弹药和战斗舱隔开。 坦克改型在战争后期,约在1943年3月,德国军方开始了豹II的研究工作,此时主要集中在底盘工作上,提出了迈巴赫的HL234发动机及与虎II坦克共用零件的设想。而在豹II结束后,豹式坦克F型的开发也开始启动,并预定在1945年4月投入生产。并把一个较狭窄,加强了侧面防护的新式坦克炮塔安装在试验型身上,这使得德国在战争后期开始研发了一种狭长的炮塔,但是它没有装备部队。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型号的豹式坦克虽然安装了该种新型的炮塔,但它的重量反而略有下降。而其车顶则由戴姆勒-奔驰公司(DB公司)及罗斯泰尔-赫廷根公司(RH公司)合作研发。 而豹式坦克和豹II坦克只有齿轮的运转速度和装甲的保护,而两者的炮塔都采用该款新式炮塔。此外,豹II更被安装上豹式的75毫米KwK L70坦克炮,并不是预期的新式88毫米KwK L71坦克炮。而豹式更有其他的变种,如猎豹式驱逐战车。 型别型号 制造年份 简介 生产数目 豹式坦克A型 1942年11月 试作型,又称作豹式坦克A1型 20辆 豹式坦克D型 1943年1月-9月 无 842辆 豹式坦克A型 1943年8月-1944年6月 有时称作豹式坦克A2型 2,192辆 豹式坦克G型 1944年3月-1945年4月 无 2,953辆 Befehlspanzer Panther Beobachtungspanzer Panther(Pz Beob Wg) 1944年-1945年 加装两支机枪及仿造的火炮 41辆(由豹式坦克改装而成) Bergepanther 1943年-1945年 改装为修复车 347辆 战后1945年1945年后,五十架豹式坦克服役于法国第503E战斗坦克团,并部署在Mourmelon le Grand。 1950年1950年年底前,悉数豹式坦克皆被法国自行研发的ARL-44重型坦克所取代。 资料项目 说明 项目 说明 乘员 5人 发动机燃料消耗 每公里3.51升 车身重量 44.8公吨 发动机燃料容量 720升 车身长度 8.66米 变速器型号 ZF AK 7-200 车身阔度 3.42米 变速器种类 人手同步齿合 车身高度 2.99米 变速器齿轮 7/1 行进速度(每分钟3000转) 55千米/小时 55千米/小时 掌舵系统 MAN单轴条掌舵系统 行进速度(每分钟2500转) 46千米/小时 离合器 萨斯LAG 3/70H 行进范围 200公里 掌舵比率 1:1.5 履带型号 Kgs 64/660/150 主炮型号 KwK 42 履带阔度 660毫米 主炮种类 坦克炮 履带长度 3.92米 主炮口径 7.5厘米 悬吊系统 双扭力棒 避震器 车身两边的第二或第七个震臂上 主炮炮管长度 70 Calibers 可通过垂直障碍 0.9米 主炮最大炮口初速 1120米/秒, 使用pzgr40/42型穿甲弹 可通过堑壕 1.9米 主炮后膛 半自动 可通过水位 1.7米 主炮旋转角度 360°,每秒24° 发动机型号 梅巴赫HL230P30 主炮提升角度 +18/-8° 发动机种类 V12 4冲程 携带炮弹 79发,G型82发 发动机马力 700匹马力 瞄准器型号 Leitz TZF 12 (D型),TZF 12a (A及G型) 发动机排水量 29.095升 瞄准器放大倍数 2.5及5倍变焦 发动机压缩比率 6.8:1 瞄准器视野 28及14° 发动机燃料 汽油驱动 通讯设备 Fu 5 发报机及收报机,Fu2收报机 豹2A5增强装甲防护炮塔前弧区装有新的增强装甲组件,其装甲类似于英国的“乔巴姆”多层复合装甲,车体和炮塔都是焊接而成,车体首上甲板具有很大的倾角,提高了抗弹能力。炮塔正面安装了装甲防护组件,炮塔内表面装有防崩落衬层,履带裙板也采用改进的复合装甲,提高了对动能弹和化学弹的防护能力。 采用先进的火控系统用克虏伯.阿特拉斯电子公司生产的全点系统取代原有的液压火控与稳定系统;包括一个内装激光测距仪且具有视场独立稳定功能的EMES—15型炮长用潜望式组合瞄准镜。车长和炮长能在全天候条件下捕捉目标,炮长和车长都可以开炮射击。增设可360度回旋的车长用PERI—17A2观测镜,并且内藏热感应仪。车长不仅能通过其目镜看到他自己昼夜观察的图像,而且其监视器还可以显示炮长昼夜观察的图像。车长的顶置PERI—R17—A2瞄准具有一个热成像通道;车体后部的TV摄像机与监控器屏幕相连,使驾驶员可以快速安全地转向;使用了能与指挥与控制系统相连的以光纤技术、陀螺技术和全球定位系统为基础的混合式导航系统,使坦克在任何作战环境中都能导航。另还装配有改进型激光测距仪和数据处理器。新安装的CE628激光测距仪有很高的精度,测定10千米内的武器距离,误差不超过20米,据说运用这种高性能的火控系统甚至可以以很高的准确率狙击低空飞行的直升机。 加强武器系统其主要武器是德国莱茵金属公司的120毫米滑膛炮,辅助武器为1挺7.62毫米并列式机枪和1挺7.62毫米高射机枪。炮塔后部各装有8个烟幕弹发射器。火炮是双向稳定的,火炮和炮塔的驱动装置为全电动,采用的弹药一种是DM—13超速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另一种是DM—12多用途破甲弹。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