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宝坻大口屯教堂 |
释义 | 大口屯为宝坻名镇。据1995年新修《宝坻县志》记载,大口屯始建于明永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乐年间,清代设镇,逐渐发展为县内的第二大集镇。大口屯镇的街道以北大街为主,与环镇的圆形街道相接,历史上称为“磨盘街”。当地素有“天津卫热闹,比不上磨盘街”的说法,尤以老字号义兴隆、复兴后杂货店的糕点著名。大口屯教堂建立于1873年,就坐落在“磨盘街”旁。 教堂历史建于1873年的大口屯教堂现已不存,从这张当年的宝坻落水坨天主堂的照片中,可以想见其规模。 大口屯镇以东约二里处有一个村庄叫大薄甸,历史上北京教区主教孟振声早在1859年就深入这一地区,大薄甸成为天主教在宝坻最早的秘密传教点。因此,大薄甸教堂的建立要早于大口屯教堂,以建立的时间而论,在民间也有“京东第一堂”之言。据新修《宝坻县志》记载:“光绪二十六年(1900)县内发生万名义和团众攻打大薄甸教堂的壮举,使教会势力受到沉重打击,教会利用大量赔款,使其势力重新得到发展。”大薄甸教堂不仅以此载于史书,而且与大口屯教堂还有一段渊源。 据知情老人回忆,那时候“男女授受不亲”的观念根深蒂固,考虑男女教徒分开活动,又都能“望弥撒”,因此,大薄甸教堂呈“人”字形,堂身自然分成两部分,祭台设置在整个建筑的连接部位。相传北京教区原考虑以大薄甸教堂作为天主教宝坻地区的总堂,但由于其教堂建筑理念传统、封建,违背了天主教爱与平等的精神,遂另辟新堂。大口屯与大薄甸两村相依,教徒人数多且虔诚,此为在大口屯建堂的由来。 1984年,在宝坻大薄甸教堂遗址上重建了新教堂,这面山墙是当年教堂惟一的遗存。 大口屯堂区为“刀”状,占地面积约15亩,建筑格局由三部分构成,全部建筑为青砖、松木结构。东部为教堂,坐南朝北,长60米,宽35米,整体造型庄严秀丽,属典型的哥特式建筑风格。两座高高的尖塔直冲云霄,三个尖拱券入口及主跨正中圆形的玫瑰花窗,塑造出端庄而绮丽的立面。据说大口屯教堂与北京北堂在建筑风格和规模方面十分接近。对比映照之下足见当年大口屯教堂的风采。 天津教区和当地政府对大口屯教堂的教产也于2003年办理了交接手续,一座新教堂可能即将拔地而起,教徒们的宗教活动场所得以落实。 教堂结构堂区中部为神父的居室区,往西刀把部分为修女院和女校。被称为“大客厅”的神父住房高大、气派,兼取中西建筑审美要素的精华。每四间形成一幢,南北开门,四幢建筑整齐地排列在堂区的中心部位。北面的空地、房屋相间栽种着洋槐,盛夏时节,枝丫旁逸斜出,荫蔽区域广大,愈显庭院的古朴和神秘。在法国神父田聿登、濮怀恩主持教务的时期,将南面的空地开辟为菜园子,雇用当地的教徒种植。 教堂工勤当年大口屯教堂的“工勤”人员有几种:一种被称为“先生”,专门负责侍候神父,如采买物品,打扫教堂和神父房间之类,他们经常往返于京津和大口屯之间。第二种是洗衣房的洗衣工,洗衣房位于修女院内。第三种是做饭、种园子的人。他们中除个别为义务工外,其余均能领取相应报酬。教堂的开销除教徒捐献外,大部分从遣使会北京教区的首善堂支取。首善堂为当年著名的修会账房,经济实力非常雄厚。 大口屯教堂为所属京东八县24个堂口的总堂口,每年要为各个堂口支付费用,据说敦庄子教堂每年是750块大洋。大口屯教堂副堂每年360块大洋,而田聿登则可根据需要随时支取,一般神职人员和修女由教堂供给吃穿外,还领取部分零用钱。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