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宝石柱
释义

宝石柱 (1911.3—1988.9) 蒙古族,辽宁北票人。擅长绘画。1928年起在寺庙习艺,从事绘画及泥塑。1952年起在内蒙古哲里木盟奈曼旗文化馆工作。作品有《灯会》、《庙会》等。

中文名:宝石柱

国籍:中国

民族:蒙古族

出生地:辽宁北票人

出生日期:1911年

逝世日期:1988年

职业:工艺美术家

信仰:共产主义

代表作品:《灯会》、《庙会》

贫寒出身

宝石柱出生于1911年。他出身贫寒,自幼酷爱美术,16岁便在寺庙里学习画佛像、雕像,绘制和设计寺庙宗教题材的绘画。他天生聪颖,在师傅们的言传身教下,青少年时期就显露出了超群的绘画才能。在经历过了长期的勤学苦练之后,他的技艺得到了不断的提高和发挥。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把他安排到旗文化馆工作,他从心眼里感谢共产党和新中国。他画过佛、塑过佛,也拜过佛,但他更信仰心中最大的“佛”——中国共产党,并在年过古稀以后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由此焕发了艺术青春,以极大的精力和热情全身心投入到蒙古族民间工艺美术的搜集和整理创作上。在民间工艺美术创作上,留下了大量的精品力作。

艺术贡献

宝石柱最大的艺术贡献在于蒙古族民间图案工艺设计和创作。传统的蒙古族图案工艺就是一切器物的造型和一切器物的装饰的平面设计图。但宝石柱不拘泥于传统的蒙古族工艺图案设计,他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善于观察生活但不又照抄生活,巧妙运用美好的幻想和艺术夸张,但又极具现实生活意义。他大胆创新,成功的将传统图案的实用性上升到艺术性,并赋予新的美感和意义,从而创作出了吉祥、富贵、典雅的艺术境界。他作画自制毛笔、自研颜色,作品内容丰富,色彩艳丽,对比强烈而又典雅。把中原汉民族和藏民族、蒙古族的纹样成功地结合在一起,达到了和谐统一的画面布局,令人赞叹和心悦诚服。正如现任内蒙古作协副主席、著名蒙古族作家布仁巴雅尔所称赞的那样“宝石柱的图案艺术是蒙古民族民间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几十年的艺术实践,使他的技艺熟能生巧,巧能生辉,炉火纯青,终于积淀成了一幅幅精美的图画作品。他绘制的寺庙装饰图案,富丽堂皇、情趣横生,具有浓重的蒙古族特色而又别具一格,色彩鲜明强烈,线条流畅自如,设色优美细腻。他塑造的佛像,造型千变万化,形象栩栩如生,灵活多变,既有宗教的庄严,又有世俗的生动。

名动京城

宝石柱纯熟的技艺来自于长期的刻苦实践,他善于观察,注意积累和搜集民间图案。他博采众长,勤于探索、勇于创新,他用辛勤的汗水浇灌的蒙古民族工艺美术之花,终于赢得了党和人民的尊重,赢得了全国知名美术家的关注。1980年,他光荣的出席了内蒙古自治区的群英会。1975年他的作品在北京《民族画报》上发表,1976年他的作品在《内蒙古画报》上发表。1979年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专家看了他的图案后,高度称赞他的图案作品“是目前我国少数民族工艺美术作品中的精品,实属罕见”,并当场表示聘他为该校客座教授。1980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伍必端先生对老人给予极高的评价,并决定把他调到北京,在中央美院开辟一个工作室,供他整理和研究蒙古族民间图案艺术。但老人有着浓厚的家乡情结,不愿离开奈曼,最后婉言谢绝。自此之后,又有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原内蒙古美术家协会主席思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编审孟喜元,当时的哲盟版画家萨因章,乌恩琪,山丹等到访和看望。

泥塑珍品

宝石柱老人不但在蒙古族民间美术上有很深的造诣,而且他还涉足版画、雕刻、剪纸等绘画领域,是绘画创作的多面手。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留下了一批主题鲜明,内容健康向上,讴歌党和人民的精品力作。他创作的木刻作品大多数取材于蒙古族的出行、庆典和寺庙喇嘛的祭祀等活动场景。造型准确,形象生动,神态各异,画面场景庞大,构图严谨,气氛或热烈、或庄严,黑白对比强烈而又和谐,生活气息浓,极具蒙古族特色。他的代表作品《观灯》,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回府》赴日本展出,并受到日本友人的称赞。

他所复制的大型泥塑《收租院》,是在1966年开始的文革动乱的年代中完成的。面对文革混乱的局面,他不闻不问,悄悄的把自己关进小平房里,插上门、堵严窗户,静静地复制。搞泥塑十分不易,它需要特殊的泥土,特殊的工艺,特殊的制作方法,尤其是面对着《收租院》这样大型雕塑里的一百多个千姿百态、神情各异、不同阶层、不同地位的人物形象,其难度可想而知。尤其是没有实物做参照,仅凭图片和报刊上的文字说明进行制作,其难度更是不言而喻。除此之外,这又是一项极付体力的劳动,仅泥土一项就需要几十吨,他没有助手,亲自一人到离镇里几十里以外的地方去找,去挖,并运回来,一个人严格加工,粉碎、过筛、挑选、搅拌,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其劳动的难度和强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经过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的劳作,终于完成了这项艰巨而浩大的工程。1982年,一位加拿大籍华人学者回乡探亲,参观了泥塑《收租院》,称赞“复制的太像了,这简直和四川真的收租院没什么两样,我为我的故乡有这样高水平的有才华的艺人而骄傲”。

保护王府

宝石柱同志是奈曼旗王府的修护神。这座清代王府,历经风雨三百多年,又遭受文革动乱的人为损毁,在文革后期已破损不堪。“四人帮”垮台后,党和政府决定抢修和复原这一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时的宝石柱已年过古稀,他愉快地承担下了这项工程。自此以后,有诸多个日出日落,人们总能看到王府院内这位七旬老人,在7米高的脚手架上爬上爬下,或仰着脖子、或扭曲着身子,挥动着手中的油漆彩笔,凭着年轻时期的记忆和娴熟的技巧,一丝不苟的雕描着王府上千个图案和壁画原貌,在他的笔下,龙在腾跃,凤在飞舞,花在盛开,到现在人们还常说,奈曼王府的一砖一石,一草一木都是宝石柱辛勤的汗水浇灌的,是宝石柱一生艺术的结晶。

1989年,宝石柱老人去世,而他给文化艺术界所带来的影响,正如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用他的名字总结评价他:宝石柱是蒙古草原的文化之宝,艺术之石,精神之柱。

百年纪念

2011年12月28日,来自全国各地的美术界知名学者、专家共聚一堂,在奈曼旗举行“纪念中国民间蒙古族工艺美术家宝石柱诞辰100周年座谈会”,怀念他为蒙古族民间工艺美术积极奋斗的一生;纪念他为蒙古族的民间工艺美术做出的突出贡献。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9:1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