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保罗·克洛岱尔
释义

保罗·克洛岱尔(Paul Claudel,1868-1955年),是法国著名的诗人、剧作家和外交官。保罗·克洛岱尔作为法国天主教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人物,大部分作品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神秘感,创作了许多诗剧、诗歌和宗教与文学的评论。

简介

保罗·克洛岱尔(Paul Claudel,1868-1955年),全名保罗-路易-夏尔-马里·克洛岱尔,法国诗人、剧作家、外交家。法国天主教文艺复兴运动(发生在一战之前的)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大部分作品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神秘感。克洛岱尔撰写诗剧、诗歌、宗教和文学评论。1946年,他入选法兰西学院。

1886年,他在读阿尔蒂尔·兰波(Arthur Rimbaud)的诗作时,重新激起对天主教的信仰。1892年,他成为一名外交官,在巴西、丹麦、日本和比利时等地任职。1927年到1933年,他担任法国驻美大使。

传记

1892年或以前

保罗·克洛岱尔于1868年8月6日生于法国皮卡第大区埃纳省Villeneuve-sur-Fère。父亲Louis-Prosper是政府公务员,处理抵押和银行交易事务;母亲Louise Cerveaux来自香槟行省,家庭成员都是农夫或牧师。1881年,他一家移居巴黎,他在当地的路易大帝高中读高中,后于巴黎政治学院读大学。他本来没有信仰,但于1888年(18岁)圣诞节在巴黎圣母院听到天主教的晚祷后,就信了天主教。

外交官

保罗·克洛岱尔在1893-1936年期间当上法国的外交人员。他在中国(清朝)逗留14年,是逗留时间最长的国家。

1893年4月-11月:美国纽约市

1893年12月-1895年5月:美国波士顿

1895年6月-1900年9月:中国(清朝)上海

1900年10月-1909年11月:中国(清朝)福州

1909年12月-1911年9月:捷克布拉格

1911年10月-1913年9月:德国美因河畔法兰克福

1913年10月-1916年:德国汉堡

1916年-1920年:巴西里约热内卢

1920年-1922年:丹麦哥本哈根

1922年-1928年:日本东京

1928年-1933年: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1933年-1936年:比利时布鲁塞尔

1895年末,保罗·克洛岱尔在中国(清朝)上海写信给法国诗人斯特凡娜·马拉美(Stephane Mallarme):

“ 中国是一个古老国家,错综复杂,令人目眩。这里的生活还没有遭到精神上的现代病的感染……我厌恶现代文明,而且对它总感到十分陌生。相反,这里的一切似乎都很自然、正常。 ”

之后,他在《巴黎杂志》写了很多散文诗,讲述中国风情。

保罗·克洛岱尔在巴西里约热内卢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他负责监督由南美洲运往法国的食物供应。当时他的秘书达吕斯·米约(Darius Milhaud)后来成为著名作曲家。

诗人、剧作家

保罗·克洛岱尔受法国象征主义诗人阿蒂尔·兰波的影响很深远。

作品

作品英译本包括:剧本——《午休》(Break of Noon)(1906年)、《消息带给玛丽》(Tidings Brought to Mary)(1912年)、《缎拖鞋》(Satin Slipper)(1928年);诗——《颂歌五首》(Five Great Odes)(1910年);评论——《诗的艺术》(Poetic Art)(1907年)、《路与岔路》(Ways and Crossways)(928年)、《十字架前的诗人》(A Poet Before the Cross)(1932年)、《用眼倾听》(The Eye Listens)(1946年)。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23:2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