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包头剪纸 |
释义 | 包头剪纸是中国民间的一种剪纸艺术。它是西口文化的延续,吸收了北方游牧和中原农耕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具有别样的塞上风情。包头民间剪纸被专家们形象地称之为“一部活着的中西部草原文化发展的史书”。2010年,“包头剪纸”成功申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为数不多的剪纸艺术品牌。 背景剪纸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装饰艺术。 包头民间剪纸依然以活态的形式在民间祭祀、巫仪、岁时节令、人生礼仪和日常生活中惯常使用,并且在国际、中国国内的剪纸比赛中多次获得大奖,引起了中国国内外艺术家们的高度重视。 “包头剪纸”就像是一张城市文化名片,正日益向人们昭示出包头的城市内涵和文化底蕴。 历史包头剪纸“连根拔起也就300来年,但是它的真正的根可不止300来年”。从走西口到建设包钢一直到现在,包头是一个全国各地人口移民而成的地区。包头剪纸最初主要来源于晋陕,所以,包头剪纸体现的原来的根就是晋陕地区的特色。 就包头剪纸的艺术现状来看,包头吃的是第二碗饭。从晋陕传承过来的文化,进入包头当地人的生活以后才有了包头的剪纸艺术。包头市九原区麻池镇、召湾镇、西壕口镇等地的汉墓中都出土有用金箔剪制的各种动物形的贴饰,这些贴饰虽然不是用纸剪成,但一样是人类共有的洞穿意识的延续。因此,包头剪纸最早应该是在2000年前,或许要更早些,但是由于没有史料记载,所以一切还有待探寻。 分布包头剪纸地域分布广泛,从城市到乡村、从孩童到老人,全市剪纸艺人和剪纸爱好者众多,九原区、东河区、固阳县、土右旗等各旗县区还有数量众多的“剪纸文化大院”、“剪纸文化户”及“剪纸艺术工作室”等。经过多年的发展与传承,包头剪纸涌现出了以要红霞、刘静兰、郑蝴蝶、孙二林“草原剪纸四姐妹”为代表的传承群体和个人。 内容包头剪纸从内容上来讲,随着社会时空的变化,剪纸虽然仍然有原来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企盼的意思,但是这个生活不再是农业时代的生活,也不再是工业时代的生活,而是数字化时代的生活。它反映的内容改变很多,原有的艺术形式肯定也要出新。比如剪纸原有的九宫格、米字格等已经反映不了现在的生活,因此求助于刻刀来刻纸,这就在形式上有所变化。 包头的民间剪纸题材广泛,意寓深长,生活气息浓郁,有着漫长又复杂多样的传承渠道,但它并非孤立地存在着,而是与周边的地域互相影响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包头民间剪纸既有北方游牧民族生存信仰的图腾符号化的民间剪纸,如包头各地都有的《动物十字纹》、《拉手娃娃》,麻池镇的《鹰》、《回头鹿》等,这些符号有的可追溯到一万年前的远古时期;也有仰韶文化中典型的生育崇拜的图形符号的遗存,如麻池镇剪纸《蛙》与《碗里卧鱼》等,明显地体现出阴阳相合化生万物的哲学观念;还有多元文化交融的符号化传统民间剪纸,如包头市区和麻池镇等地流传的《狮顶灯》、《壶里藏花》、东园乡的民间剪纸《猴子钓鱼》、土右旗的《老鼠舔灯盏》、达茂旗的《龙吃鱼》等,这些剪纸在阴阳对立统一观念主宰的前提下,暗含着族群与文化的流动、部族征战与民族的融合,也体现了萨满教、佛教不同程度的宗教影响;更有表现蒙汉文化结合的活态民俗事象剪纸,如萨拉齐的《蒙人骑骆驼》、麻池镇的《十二圆锁花》、各色《云头花》、《喜花》等等。 影响包头剪纸曾在国际、国内的剪纸比赛中多次获得大奖。包头市剪纸艺术家到美国、俄罗斯、阿联酋、德国、新加坡、香港等20多个国家、地区开展讲学、展览、展示等文化交流活动近50多场次,剪纸原创作品在国内外举办的大赛中获得大奖200多项,许多剪纸精品被国内外各类机构或个人收藏。仅“四姐妹”被中国美术馆收藏的作品就达300多幅。一些名家作品在北京等地区均有展出和销售。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