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包瑞利彗星 |
释义 | 包瑞利彗星(正式名称是19P/包瑞利彗星)是一颗周期彗星,深太空1号太空船曾经拜访的彗星。 发现在1904年12月28日在尼古拉斯·包瑞利(AlphonseLouisNicolasBorrelly)在法国马赛进行定期的彗星巡视时,发现这颗慧星的。 彗核参数:直径:8×4公里 发现者: Alphonse Louis Nicolas Borrelly 发现日期: 1904年12月28日 临时的编号: 1905 II; 1911 VIII; 1918 IV; 1925 VIII; 1932 IV; 1953 IV; 1960 V; 1967 VIII; 1974 VII; 1981 IV; 1987 XXXIII; 1994 XXX 轨道特性历元: 2001年9月8日(JD2452160.5) 远日点距离: 5.83 AU 近日点距离: 1.35 AU 轨道半长径: 3.59 AU 离心率: 0.624 轨道周期: 6.8 a 轨道倾角: 30.3° 命名规则彗星通常都是以发现者姓氏来命名,从1995年起,国际天文联合会参考小行星的命名法则,采用以半个月为单位,按英文字母顺序排列的新彗星编号法。以英文全部字母去掉I和Z不用将剩下的24个字母的顺序,如1月份上半月为A、1月份下半月为B、按此类推至12月下半月为Y。 其后再以1、2、3..等数字序号编排同一个半月内所发现的彗星。此外为方便识别彗星的状况,于编号前加上标记: A/ 可能为小行星 P/ 确认回归1次以上的短周期彗星,P前面再加上周期彗星总表编号(如哈雷彗星为 1P/1982 U1或简称1P可) C/ 长周期彗星(200年周期以上,如海尔·波普彗星为C/1995 O1) X/ 尚未算出轨道根数的彗星 D/ 不再回归或可能已消失了的彗星(如舒梅克·利维九号彗星为D/ 1993 F2) 附 S/ 新发现的行星之卫星 如果彗星破碎,分裂成个以上的彗核,则在编号后加上-A、-B..以区分每个彗核。回归彗星方面,如彗星再次被观测到回归时,则在P/(或可能是D/)前加上一个由IAU小行星中心给定的序号,以避免该彗星回归时重新标记。例如哈雷彗星有以下标记:1P/1682 Q1=1P/1910 A2=1P/1982 U1=1P/Halley=哈雷彗星。 深太空1号飞越2001年9月21日,发射至太空中进行新仪器测试的,并且为此而延长了任务时间的深太空1号太空船执行了飞掠包瑞利彗星的任务,并且给了科学家意想不到的奖励。尽管协助测量的定向系统已经失效,深太空1号还是将当时最佳的彗星影像和资料传送回地球。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