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包公镇 |
释义 | 百科名片包公镇是北宋著名清官龙图阁大学士包拯的出生地。2006年,在乡镇建制调整过程中,由原解集乡、高亮乡合并而成,镇址在小包居委会解集大街。全镇总面积近135平方公里,辖32个行政村,44个村委会,人口约6万人。位于安徽省肥东县东部,距县城20公里。东与巢湖市、滁州市毗邻,县内与石塘、古城、张集、马湖、梁园等乡镇接壤,交通便捷,是合肥东向出人口,地理位置优越。 历史沿革1949年初,此地属大山乡,后并入文集乡。1955年成立解集乡。1958年,政社合一,隶属石塘人民公社。1963年成立解集人民公社。1983年,政社分设,恢复解集乡建制。1992年文集乡、阚集乡并入解集乡。2006年11月,高亮乡和解集乡合并成立包公镇,镇政府驻解集。 区位交通包公镇位于安徽省肥东县东部,距县城20公里。东与巢湖市、滁州市毗邻,县内与石塘、古城、张集、马湖、梁园等乡镇接壤。312国、辅道、店高路穿镇而过,宁西铁路横贯东西,200多公里的“村村通”工程自然把全镇各地连为一体,交通便捷,是合肥东向出人口,地理位置优越。 气候生态包公镇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总的特点是“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适中,光照充足”。雨量虽适中,但分配不均,一般春多阴雨,夏雨集中,秋少冬干,年均降水量960毫升,年平均气温在15℃,平均无霜期235天。 地势东高西低,地形东北至西南走向,低山、丘陵、平原相间,山水相依。全镇常用耕地面积58000多亩,水面面积24000亩,退耕林地19000多亩,山地及绵延地带总面积38000亩林业方面,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主要种植水稻、小麦、油菜、棉花、花生、大豆、山芋、玉米等。 全镇林业资源十分丰富,是肥东县林业资源第一大镇,总面积约47000亩,其中国家公益林的面积为19000多亩,退耕还林19000多亩,商品林的面积约5000亩,长江防护林约800亩,薪炭林约2000亩。中日青年生态绿化示范林二期工程已经落户,植树1950亩,三期工程即将落实。生态资源有:岘山水库、黑洼水库、大竹塘等。 近年发展2010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和镇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全镇上下奋力进取,各项工作争先创优,荣获县2010年度科学发展乡镇二等奖,合肥市计划生育工作协会工作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其中包公镇敬老院已被评为“国家模范敬老院”。通过拓宽渠道、保护环境、落实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凤筑巢,使得一大批工业、企业项目落户。如:312国道综合服务区、合肥博大牧业科技有限公司、合肥振华服装有限公司、塔山生态园、上海森安林场等。其中,安徽申皖纺织有限公司成为安徽省民营出口创汇50强企业;引进安徽安泰集团原种猪场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3000万元,填补安徽省多品系原种猪的空白,2011年被农业部评为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厂;与岭国果品签下千亩经果林项目投资协议,项目建成后,将成为肥东乃至合肥地区最大的单体经果林基地。 历史人文包公镇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位于大陈村的“大城头遗址”(又名皇城),是新石器时代至西周的古村落遗址。作为北宋著名清官包公包文拯的出生地,也是三国时期的古战场,历史文化厚重,物产丰富,民风淳朴。大别山余脉自南向北穿镇而过,两边依山而建的生态林,郁郁葱葱,其间点缀的一些优美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人文景观,让人流连忘返,现有保存完好的景点有:包氏宗祠、包公出生地的荷花塘、花园井、凤凰桥、九留十三包;曹操大兵南下时发掘的旱马槽、水马槽、望梅亭、棋盘石等。其中包氏宗祠和“大城头遗址”同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民间文化有大邵洋蛇、石狮狮子舞、阚集的折子戏等。 大邵洋蛇玩洋蛇灯的民俗在邵氏家族中代代相传,每18年玩一次,每一次增加一节(约1.6米),现在的洋蛇灯已经长达104米了。“大邵洋蛇舞”曾作为重要节目参加“全国相声节”,“全国第七届城市运动会”等大型演出活动,洋蛇灯的工艺技巧极其复杂,绑、扎、凿、勾、翘、压等多种方法,所用材料也是非常讲究,被誉为“中华一绝”。大邵洋蛇因其独特的工艺和磅礴的气势,被省文物部门列为民间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8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5月,大邵村的村民邵传富又入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旅游开发太子山风景区太子山,位于包公镇阚集乡,海拔327米。相传,金国四太子金兀术曾统兵驻此,故名太子山。四周有塔山、簸箕顶、尖山、西棋盘等诸峰环绕;山下有黑洼水库,青山绿水相映,风景秀丽;山上林木密茂,怪石嵯峨。著名的旱马槽、水马槽即位于太子山北的塔山山腰。太子山南簸箕顶,自山腰至顶峰,有一平整石道,长约1里,宽2到3米。传说是金兀术训练战马而形成,名“跑马道”。 太子山东北与尖山交界处有一石窟,深4到6米,宽、高约2米,洞前有一小泉,积水终年不涸。传说,曾有仙人居住,名“仙人洞”。太子山西南的西棋盘峰顶,有一巨石名“棋盘石”,高约10米;顶端覆盖巨大片石,长约8米,宽约4米,顶面平整光滑。传说南、北斗星君曾在此对弈。棋盘石底部由10余块大片石组成,形态各异,构成一组妙景。一线天:两片巨石壁立,露一线天光。可容一人沿两壁攀缘至棋盘顶。仙人居:3片巨石横竖支撑,形成石屋,屋深5米,宽3米,高2米。传有仙人居此。石屋南面的倾斜巨石上,刻两幅壁画,一为如意头形图案花;一为鹿形兽,年代颇久。 包公历史遗存包拯故宅虽毁,但东西并列仅相距百米的包家井、塘至今依然存在。井名花园井,井筒上部五米为近年重修,下部八米仍为宋井风格;塘名清净塘,又名荷花塘、清明塘,水甚清澈。包村南有一土丘,据说包拯出生时的胎衣掩埋在此,故名衣胞地。包氏宗祠距村北约2公里,始建于宋,现在所见之祠为光绪年间重修。值得注意的是,一般祠门都朝南开,而包氏宗祠却门朝北开,相传奸佞诬告包拯图谋不轨,为表白心迹,包拯特将祠门北开。以示包家子子孙孙永不面南背北,永远效忠朝庭。宗祠有四进,规模不算宏大,正厅陈列着《包氏宗谱》、《包孝肃议》及包拯塑像,塑像两侧有王朝、马汉守护,正厅左壁题有《包氏家训》,包氏宗祠现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包公故里文化园自宋以来,作为历史人物,如包公这样被广泛、持久传颂的,绝无仅有,在中华民族历史上,也屈指可数。包公的推崇者,遍及国内外,包公的影响,将随着历史的长河,永远传承下去。作为包公故里,包公镇的大包村和小包村等村落,至今还存留着许多与包公有关的遗迹。遗憾的是,因为种种原因,这些资源至今没有得到很好开发。不过,很多有识之士早已认识到这些资源的独特魅力。今年1月10日,合肥市政协委员陆勤学曾提案,建议打造“中国包公故里文化园”。在合肥市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上,包括合肥市人大代表、包公第三十六代后裔包训安在内的许多代表,都提出了建包公故里文化园的议案和建议。据了解,由包公镇政府、肥东县旅游局和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同设计的《包公故里文化园概念性总体规划》已经面世。目前,“包公故里文化园”已经纳入肥东县的“十二五”规划。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