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包公井
释义

来历

宋代名臣包拯,在肇庆任端州知郡事3年,为官清廉,大办实事,造福端州。当时居民因长年饮用不洁净的水,瘟疫、疾病时有发生.包拯发动群众在城区开挖水井七口,居民感激包公将这七口水井称为包公井。

肇庆的水井到了清末民初已数不胜数,基本上所有街巷都有饮用水井.由于包公井年代久远,七口井在何处,却鲜为人知.据元末明初郡人董源《义井记》云:相传郡城包公所凿之井有七:一在府治内.在府治西岳庙旁则第二井也.在县学前街南,俗称义井,则第三井也.其四是分司巷口.其五在广济仓右.其六在北门之左.其七在主帅堂前。

记载

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屈大均《广东新语 肇庆七井》记载:包孝肃为端州守,尝穿七井。城以内五,城以外二,以象七星。其在西门外者,曰龙鼎冈井,民居环抱,清源滑甘,为七井之最。此郡城来脉,山川之秀所发也。大丹幽溪邃涧之水,饮之消人肌体,非佳泉。佳泉多在通都大路之侧,土肉和平,而巽风疏洁,乃为万灶所需,食之无疾。孝肃此举,端之人至今受福,大矣哉。君子为政,能养斯民于千载,用之不穷。不过一井之为功,亦何所惮而不为乎。《易》曰"君子以劳民劝相",言凿井之不可缓也。江城妇女,冒风雨出汲,在在皆然。惠州城中亦无井,民皆汲东江以饮,堪舆家谓惠称鹅城,乃飞鹅之地,不可穿井以伤鹅背,致人民不安,此甚妄也。然惠州府与归善县城地皆咸,不可以井,仅郡廨有一井,可汲而饮云。

现状

肇庆七井中,影响最大的水井有三:其一,府治内.即今丽谯楼背后第一人民医院内(丽谯楼元末明初均为肇庆府衙所在地),该井相传为包公锁妖井,有“包捉陆放马成湖”的传说,可惜解放初已填平了。其二:龙顶岗井(今称大井头),附近原有西岳庙一座。现该井水源充足,可以饮用。井呈圆筒形,以弧形花岗石砌井壁,井栏为石灰石,栏口内壁有近二十条深深的绳痕。看来井壁是清代时重新砌筑的,而石灰石井栏则为原物。其三:在今米仓巷,即原包拯储粮备荒的丰济仓所在地(元代改名广济仓)。该井井栏早毁,井水无人饮用。

景点

包公井现仅存两口。当时为了解决当地百姓的吃水难问题,包公带领百姓先后打了七眼状如七星的水井,被后人亲切地称为“包公井”,目前城区尚存两口,在全国唯这里所独有。

端州城西的龙顶岗西麓三联巷的一口是其中之一。为了保护这口井,当地群众在井周围砌起了砖墙,上了铁门,加锁保护,里面有10平方米大小。

直到二十世纪的八十年代初,井里的水依然可以饮用,清甜可口。该井呈桶圆形,以弧形花岗岩石砌井壁,井深6.20米,内径1.40米,井口0.75米。井栏为石灰岩造,高0.35米,栏口布满道道深绳痕,最深的几道足有6厘米深,记载着近千年的历史沧桑和后代百姓“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深深感激之情。

据悉,这口包公井水量最大,保存最完整,水质也最为甘洌,俗称大井头古井,前不久被列为广东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龙顶岗包公井也曾一度被湮没,后又清理恢复。后来,周围的人们都用上了方便的自来水,来取水的人少了。

而肇庆现存的一口包公井位于城区米仓巷内,井口有1米多宽,上面用两块石板盖着,而其它五口井已先后被填没。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5:0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