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包袱皮 |
释义 | 包袱皮,用以包裹衣物的布。也是苏式彩画特有的一种绘画形式。苏式彩画,简称苏画或苏作,采自江南苏杭一带民间建筑彩画传统做法。包袱式苏画,从构图上把枋心式苏画的枋心部分删去,在其位置上改为一个半圆形的画框,好像一个包袱皮从上面往下搭,盖在梁枋大木构件中部,因其形象酷似一块下垂的圆形花巾,故称“包袱”。 名词解释“包袱皮”是中国古建筑中梁上苏式彩画特有的一种绘画形式。 《清工部工程做法》上列举了三种苏式彩画的类型,如“花锦枋心苏式彩画”即方心式苏画;“福如东海苏式彩画搭袱子”即包袱式苏画;“桁条刷粉三青地仗,海墁花卉”即海墁式苏画。这是发现最早的关于苏式彩画类型的描述。 包袱式苏画,从构图上把枋心式苏画的枋心部分删去,在其位置上改为一个半圆形的画框,好像一个包袱皮从上面往下搭,盖在梁枋大木构件中部,因其形象酷似一块下垂的圆形花巾,故称“包袱”。即《工部工程做法》里所说的“搭袱子”。找头部分纹饰和枋心式基本一致,包袱内多画“寿山福海”等吉祥图案。清代关于包袱式苏画的文献记有“锦上添花苏式彩画搭袱子”、“搭锦袱”等做法的内容。北京地区,清代中期的包袱式苏画远没有枋心式苏画使用范围广泛,目前仅存三处:北海快雪堂玉兰轩配殿及澄观堂金部、故宫文渊阁、北京柏林寺行宫西配殿(清乾隆22年做画活)。到了清晚期,包袱式苏画逐渐扩大了使用范围,形成了官式苏画以包袱式为主,枋心式为辅的局面。清中期,包袱式苏画从包袱造型上分三种类型: 1、软包袱式(烟云包袱式)即包袱边(半圆形画框)是由若干段弧线组成的,酷似海水的波纹和浪花,有色晕效果的烟云或烟云筒。清中期的烟云包袱式苏画即包袱边是由没有托的烟云组成,其包袱边每隔一段由三到四个烟云筒均匀的叠落在一起,一般有四种颜色的退烟云(黑、深蓝、绿、紫红),由同一色相进行明度的推移,由浅到深7或9色阶,退晕层次丰富。包袱边上口大于三停,包袱心内平涂单色(石青),上绘“寿山福海”等吉祥纹式,找头部分的画法基本上与枋心式苏画一样。如北海快雪堂玉兰轩配殿“海屋添筹搭袱子苏式彩画”。檩枋找头凡是绿底色上,饰以片金硬卡子和黑叶子花卉;凡是石黄底色上,饰以烟琢墨拶退软卡子和吉祥图案。垫板在章丹底色上绘博古。找头上“青色底配硬卡子,石黄色底配软卡子”的纹饰色彩组合,证明清中期的包袱式苏画色彩搭配是很活跃的,没有形成清晚期的“软青、硬绿”(找头青色地,配软卡子;找头绿色地,配硬卡子)城市化的模式。 用在小式建筑上的组合方式烟云包袱式苏画在清晚期成为苏画的主体,一般大部分用在小式建筑(廊、亭、轩)上,其组合方式有两种: ①、整座建筑物每一开间都是包袱式苏画一种类型组成。 ②、整座建筑物由包袱式和枋心式两种类型相间组成,檩、枋箍头设色凡是上青下绿的开间是包袱式苏画;檩、枋箍头设色凡是上绿下青的开间是枋心式苏画。例如:储秀宫一区的游廊彩画。 用在大式建筑上的组合方式用在大式建筑上的包袱式苏画,根据大木构件的宽窄变化,斗拱的繁与简的变化,每一开间都由包袱式和枋心式两种类型组成,其组合方式有两种: ①、是一斗三升斗拱的梁枋大木,檩、枋构件的高度差距不大,包袱心即可在檩上,也可在额枋上。包袱式苏画一般与绿箍头相匹配,明间檩枋箍头设色为上青下绿,檩子为枋心式苏画,额枋为包袱式苏画,次间反之。例如:西六宫的储秀宫、丽景轩。翊坤宫、体和殿及配殿。 ②、是多踩斗拱的梁枋大木,檩、枋构件的高度差距太大,包袱心只能在大额枋上,整座建筑物每一开间的大额方都是包袱式苏画,挑檐檩及小额枋都是枋心式苏画。例如:外东路皇极殿外檐清晚期苏画,现已重做和玺彩画。清晚期的烟云包袱式苏画,包袱边是有烟云托的烟云组成,包袱边很宽,与中期比较起来,更具有突出主题,装饰边框的效果。 设色规律包袱边的烟云筒由两个一组对称组合排列,一般有四种颜色的退烟云[黑、深蓝(青)、绿、紫红],由同一色相进行明度的推移,由浅到深5或7色阶,晕色层次为单数。如果建筑物的每一开间都是包袱式苏画,包袱边的设色规律有两种变化: ①、檐部横向排列关系,明间包袱边为黑烟云退晕,次间为青色烟云退晕,稍间即为紫色烟云退晕。 ②、檐部与金部纵向排列关系,金部的包袱边颜色与檐部相颠倒,明间为青色烟云退晕,次间为黑烟云退晕。包袱式苏画包袱边的烟云与托子颜色匹配关系一般是:黑色烟云配红色托子,青色烟云配黄色、章丹色、香色托子,紫色烟云配绿色托子。其中黑色烟云配红色托子效果最好,与梁枋大木构件上的主色(青、绿)形成鲜明对比,更加突出了包袱心内主题纹式。 “白活”三种画法清晚期烟云包袱式苏画最突出的变化是,包袱心、聚锦内纹饰已由中期的图案画为主,演变为以写生画为主,即所谓的“白活”。大部分写生画底色不是单色,而是同一种色相的颜色进行明度推移,由深蓝至浅蓝退晕,彩画匠叫“接天地”做法。这种做法吸收了西方绘画的手法,发展了清中期单色平涂底色较死板的做法,并丰富了包袱心内容的表现形式。“白活”有三种画法: ①、落墨山水(纯写意画),如长春宫游廊的文入画“四儒八爱”、“竹林七贤”等,表现了清代文人画家的清高与理想,抒发了强烈的情感和鲜明的个性。 ②、小写意(兼工代写),有描写吉祥寓意的“一统万年青”、“玉堂富贵”。有描写祝寿题材的风俗画“麒麟蝙蝠”、“寿山福海”等。在养性殿前抱厦包袱心内画《五轮图》,反映了封建时代的等级关系。在漱芳斋东配殿后檐三间抱厦的聚锦里出现了戏文“武松打虎”,在养性殿前抱厦的聚锦里出现了“三言二拍”、“今古奇观”等戏文。 ③、工整细腻的界画“线法”。清晚期,苏画大大发展了,它的内容更加贴近生活了,图案变得更加活泼,更加自然。清晚期的包袱式苏画的卡子造型也变得更加繁琐,组合方式是一组建筑物上一种做法,即:软硬卡子同一种做法,或片金或拶退。找头纹饰颜色的搭配已形成固定的模式,“硬青软绿”,青地找头配硬卡子和聚锦,绿地找头配软卡子和黑叶子花卉。 2、硬包袱式顾名思义,用直线组成的硬包袱边的苏画称为硬包袱式苏画,目前清中期硬包袱式苏画仅存两处,如故宫文渊阁、北海快雪堂一区的澄观堂金部彩画。 硬包袱式苏画一种用在小式建筑上,如北海快雪堂一区的澄观堂金部彩画。整个包袱覆盖梁枋大木三件。包袱边是由弯曲的直线组成,上环绕着卷草纹。包袱心的上口尺寸大于三停,包袱心内青色底上饰以绿叶子花卉。找头部分基本是在素(单)色底或锦纹底上画聚锦、夔龙团和博古,檐檩、额枋找头没有卡子,只在章丹底色的垫板上绘有一拶退硬卡子。与青地包袱心相匹配的檩子底色是绿色,枋子底色是石黄色,找头的颜色搭配是很活跃的,没有形成清晚期的青绿搭配固定模式。 硬包袱式苏画另一种用在大式建筑上,如故宫的文渊阁。整座建筑物每一开间的大额方都是硬包袱式苏画,包袱边由弯曲的直线组成,造型近似回纹,包袱边内海浪纹饰全部是绿色底上开墨线的做法。包袱心内在青色底上绘似“海屋添筹”的图案,把蝙蝠、仙鹤去掉,换上千里之马驼着书籍,行龙在天空中飞舞。挑檐檩和额方的找头上在银珠底色上绘古书,挑檐檩的中部用云纹阔出一近似枋心的部位,内绘云海行龙,整个彩画表现了文渊阁的建筑使用功能——皇家藏书之地。硬包袱式苏画到了清晚期就已不再出现了,民国以后,硬烟云苏画才渐渐产生。 3、死包袱式主要用在小式建筑上,在梁枋大木三件中覆盖上一个半圆形的画框,画框的边线是由两条半圆形线组合的宽边,没有起伏变化,里面画吉祥图案。例如白塔寺西跨院。死包袱式苏画是包袱式苏画里类别较低的一种,到清晚期基本没有了。 4、包袱式和海墁式相结合与其它三种包袱式彩画不同的是,在梁枋大木三件中包袱的两端,即找头部位,绘制海墁万蝠流云四方连续纹式,而不用卡子、聚锦、团花等几个单独纹式组成。例如百林寺西配殿。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