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黦 |
释义 | 解说黦 yuè 〈名〉 黄黑色 [yellowish-black] 自从陵谷追游歇,画梁尘黦。——后蜀·毛熙震《后庭花》 又如:黦黦(黑暗) 黦 yuè 〈动〉 玷污 [smear;stain] 梅雨沾衣服败黦。——晋·周处《风土记》 呼童净扫地,勿使黦月明。——宋·陆游《月夕》 又如:黦湿(受潮发霉) 黦: 音yuè,关中方言读yuē,应该是名词。 《说文》:“黑有文也。” 《广韵》:“色坏也。” 《集韵》:“色变也。” 典故《辞海》解释为“黄黑色”。举的例子是韦庄《应天长》词:“想得此时情切,泪沾红袖黦。”原词是:“别来半岁音书绝,一寸离肠千万结。难相见,易相别,又是玉楼花似雪。暗相思,无处说,惆怅夜来烟月。想得此时情切,泪沾红袖黦。” 长安人把把小孩尿床干后被褥上形成的尿迹、出汗后衣服上留下的汗迹、以及用衣襟、衣袖擦拭泪水干后形成的泪痕留下的搬痕,都叫“黦”,或“黦黦子”。 韦庄作为长安人,诗里的那位因为“难相见”的女子,长久不间断的泪水,使得红袖上留下许多的“黦黦子”,再继续用它沾擦泪水,会产生新的“黦”,“黦”上加“黦”。“泪沾红袖黦”,生动、具体、深刻地道出主人公长期的悲痛和感情的折磨。 释义用现代语解释“黦”,应是含有盐、碱、酸等所有化学元素的液体洒在纤维织物上,干后沿着边缘轮廓所形成的不规则的斑痕。根据衣物的颜色不同,所显示黦的颜色是不一样的。不一定总是黄黑色,例如:在白色衣物上,“黦”显露的轮廓是黄褐色;在蓝黑色的衣物上,“黦”显示的轮廓是黄白色;在粉红、灰色等浅色的衣物上,“黦”显现的是褐黑色。 “黦”还有一个特点,有时在气候干燥的时候看不出来,但遇到持久的阴雨天或潮湿的空气时“返潮”,原来有汗、尿、泪的地方吸潮变色而显出不同颜色的黦黦子,这种瘢痕对衣服的纤维腐蚀很大,若不及时洗,会提早烂掉。就是周处《风土记》里说的:“梅雨沾衣,服皆败黦。”就是这个道理。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