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黛玉裸死
释义

新《红楼梦》45集15分到17分左右,黛玉死后没有穿衣服,露出光光的肩膀,镜头扫过那灰绿灰绿的指甲,灰蓝灰蓝的皮肤。然后扫过胸膛和大腿,膝盖,小腿。这一场景,被称为“黛玉裸死”。

简介

有网友表示,黛玉的裸尸,怎么给人感觉更是惊悚而不是美。这种赤裸而死的处理,实在不符合一个大家闺秀的所为。有网友还拿《红楼梦》的原文,指出这应该出自导演错误的理解。原文中,李纨道:“林姑娘的衣衾还不拿出来给他换上,还等多早晚呢。难道她个女孩儿家,你还叫她赤身露体精着来光着去吗!”网友指出,“李纨明明指的是为林黛玉穿上大殓时的头面衣服,李少红导演却认为这是说明黛玉裸死,实在是谬之千里。”

但李少红明显偏爱这场戏,她反问记者:“你不觉得很震撼、很现代吗?那段写得太好了,我花了很大精力来拍这场戏。在播这一集的时候,我看有观众在网上留言说彻夜未眠,我也很兴奋。”

古文

清代《寒夜从谈·谈礼》记述:“古所谓小敛者,尸沐浴著衣毕,乃韬之以冒,不使人见其形,再用布绞束之,缩者一,横者三,裹以复衾。”古人死后要擦身换上寿衣,称之为小殓(大殓是放进棺材),

真相还原

新《红楼梦》44集10分左右

李纨叫紫鹃给黛玉换上敛服,“难道叫姑娘精着来,光着去么?”时,此时黛玉是着衣的。

新《红楼梦》45集15分到17分左右

贾母在参加完宝玉的婚事后,赶来见黛玉尸体。正好碰到紫鹃按李纨的交待给黛玉擦身,预备更敛服。贾母哀怜地上前,愧疚地注视着死去的黛玉。

只见黛玉冰冷白皙的身体轮廓如白玉般美丽,透着冷冷幽光,从肩膀下到小腿处盖着一袭同样冷艳的白色绸袍,一只白皙的手臂突兀地伸出来滑落在地上,像名画《马拉之死》里的动作一样,似乎透露着死者不瞑目的心志。这一段几秒钟其实拍的十分唯美,整个人物笼罩在荧光白色调下,我们看到的是导演对“质本洁来还洁去”的大胆的创新和设计。

争议焦点:

正方

特写从上到下,露出光光的肩膀,镜头扫过那灰绿灰绿的指甲,灰蓝灰蓝的皮肤。然后扫过盖着白袍的身躯和小腿。似乎就是在暗示某种香艳的,比如说裸尸。而虽然古人死后的确要擦身换上寿衣,这称为小殓,(大殓是放进棺材)但有一条禁忌,无论大殓,小殓,都绝不能让尸体的身子裸露,特别是裸露在亲属眼前!(具体过程可参看《入殓师》中的片段)。

反方

有网友写道:

贾母是黛玉唯一的在世亲人,是黛玉的亲外祖母。贾母为了救宝玉而选择牺牲了黛玉,她心里是有愧的。难道人死了,唯一的亲人连最后一面都不能见么?哪朝哪代都不会如此无情的。

又有反对者回帖:

我们不必太过按封建礼法来深究贾母该不该见黛玉尸体。红楼梦这部奇书本不应该当做封建礼教的遵循著作来读,它里面本身就提倡了很多反封建礼教的情节。

比如贾宝玉从少年到青年都在闺阁厮混长大,众女子一起结诗社学诗词、夜晚拼盘闹酒,已经都是不符合封建礼教男女授受不亲和女子三从四德的行为了。更何况是世勋世家,传出去会让百姓笑话。原著开头冷子兴和贾雨村谈贾府人事时,就表达了对贾宝玉的不看好。林黛玉初进贾府蒙王夫人劝慰时,听说宝玉不跟一般男子一样管教,反而喜欢跟众姐妹玩耍居住时,也表示出了暗暗的惊讶。

所以红楼梦这部奇书不应该当做封建礼教的完美遵循巨著来读,曹雪芹本来就是要宣扬一种反封建礼教的人情,宣扬一种自由的人性。所以我们也不必太过深究贾母该不该见黛玉尸体,毕竟贾母有愧还是黛玉的唯一亲人。而俗话说的好,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

人民日报批黛玉裸死

许多迹象表明,内地正在发起一次新的“道德运动”。整改电视相亲节目《非诚勿扰》是一个开始,这个节目充斥的金钱、美色和性话题被政府主管者认为是“非主流的”,不应该被公开展示。

刚刚结束首轮播出的新版《红楼梦》是另一个近例。这部为林黛玉设计了裸死情节的电视剧不仅遭到了内地网民的恶评,还罕见地被《人民日报》点名批评。批评文章称其“以低俗的流行元素颠覆了原作的艺术精神,这是艺术俯就和谄媚收视率的典型体现。”

媚俗粗劣的登峰造极

新版电视剧《红楼梦》导演安排“黛玉裸死”,就是这电视剧媚俗粗劣实质的潜台词。

前几天,我才写了一篇题为《新版<红楼梦>糟蹋名著,名著改编的出路在哪里》的文章批评这部电视剧的改编价值取向。今天又看见关于“黛玉裸死”的质疑责问,骨鲠在喉,再说几句。

如果硬要用一个字来概括《红楼梦》,这个字就是“情”。但是,彼“情”绝不是新版《红楼梦》表现的此“情”!所谓“这丫头不是那丫头,头上没有桂花油”。

“宝黛悲剧”在那个时代是必然的,因为他们是叛逆者。这正是《红楼梦》高一切于中国同类描写才子佳人小说、话本、戏曲的根本原因所在。黛玉虽然也可以说是出身名门,但是,家道中落,“原本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她深受封建礼教的精神压迫,而又不甘于忍受质疑的压迫;她要反抗,这就注定了她的悲剧人生。

出身名门,饱读诗书,家道中落,居人篱下的悲苦命运,使黛玉养就了孤芳傲世的情性和“谁解其中味”欲说还休的敏感气质。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凄苦、悲凉、多愁善感纷至沓来也就是理所当然不足为怪的了。

我们不妨来看看《红楼梦》中黛玉去世的“现场”描写。第97回“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在这一回中写了林黛玉因元春“赐婚”,使原来她与宝玉的“木石前盟”被宝玉宝钗的“金玉良缘”取代而暗抱不平。于是,将自己用“血和泪”写给宝玉的诗稿付之一炬。在第98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池”中,写黛玉自知不久人世,临终之际拉着紫鹃的手说:“好妹妹,我在这里并无亲人,我的身子是干净的,你好歹叫他们送我回去”。待探春闻讯过来时,黛玉的手已经冰凉,目光也已经散了;李纨也来了,他们三人为黛玉檫洗间,黛玉忽然叫起“宝玉,宝玉,你好”来。说完“好”字,浑身冷汗,不作声了。

记得小时候看越剧《红楼梦》有一段“哭灵”,印象深刻。还记得周恩来在临终前,也让邓颖超放“哭灵”这一段越剧给他听,感人至深。

“洁来洁去”,这是林黛玉一生的写照;也是她对自己立言、立身、立命,为人处世的严格要求。比如她厌恶官场,厌恶追名逐利,从不对宝玉说要宝玉立身扬名的“混账话”等。当然,也包括像她那样的身份的大家闺秀对“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传统观念的恪守。

显然,新版电视剧《红楼梦》编排黛玉裸死是没有任何依据的,完全是改编者媚俗粗劣化的“杰作”。黛玉本人自然决不会允许自己“裸尸待殓”,就是她气绝身亡当时在场的紫鹃、探春、李纨三人也绝不会做出这样有违天理良心的事来。

虽然,在《红楼梦》第二十三回“ 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中写了宝玉偷看《西厢记》被黛玉发现,黛玉也一口气(《红楼梦》中说的是“不到一顿饭工夫”)读了16折的故事,但是,从艺术创作上看,这正是曹雪芹比《西厢记》、《牡丹亭》等高明之处。从人物塑造讲,那是对宝黛反叛性格的又一次浓墨重彩刻画的神来之笔。

鲁迅先生在说到怎么研究和阅读《红楼梦》的时候,把《红楼梦》的“读者群”作了比较科学的划分。他说:“单是命题,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鲁迅:绛洞花主-小引》)而新版电视剧《红楼梦》,经学家、道学家、才子、革命家都不是;它孜孜于“性与露”,只能是“流言家”!

李少红的辩解

黛玉裸死遭到广大观众质疑之后,导演李少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对【黛玉裸死事件】进行辩解。

她认为,媒体还没有看到,其实2010版红楼早在很多家地方电视台进行播出。李导演要求观众和媒体在上卫视以后在讨论,似有骗取卫视收视率之嫌。

李导演同时还认为,黛玉并没有裸。这么说,完全是她不懂中国古代丧葬文化的原因。古代所谓之“裸”是指露出皮肤,现在女孩也许露出胳膊肩膀是没什么,算不得“裸体”。但是在那个时代,少女去世裸露胳膊肩膀,还让她的外婆前来“参观”,实在是有很大的不妥。何况这位少女还是中国古典文化中如同女神符号的林黛玉!

李少红的辩解,实在是可笑到不值得随便一推敲!

然而,到了这种情况之下,李少红导演还是固执的认为,网友是在夸大其辞,是为了达到“惊悚”的效果而有意黑她。殊不知,她拍出黛玉裸死这样“很现代,很震撼”的场景,被“惊悚”到的,明明是广大爱红楼爱黛玉的观众和网友!

如同李少红蔑视人民的智力,一味孤芳自赏的导演,必将遭到人民的唾弃!

赞成李少红的声音

赞成李少红的声音

一位网友在博客里写道:

新版里‘黛玉之死’其实是按照原著拍的。李纨叫紫鹃给黛玉换上敛服,“难道叫姑娘精着来,光着去么?”时,黛玉是着衣的,也就是黛玉之死时是 非裸 的。从这一点就可以推翻所谓的“黛玉裸死”这个称呼。

贾母在参加完宝玉的婚事后,赶来见黛玉尸体。正好碰到紫鹃按李纨的交待给黛玉擦身,预备更敛服。贾母哀怜地上前,愧疚地注视着死去的黛玉。只见黛玉冰冷白皙的身体轮廓如白玉般美丽,透着冷冷幽光(李少红说过这一段拍摄打了荧光),从肩膀下到小腿处盖着一袭同样冷艳的白色绸袍,一只白皙的手臂突兀地伸出来滑落在地上,像名画《马拉之死》里的动作一样,似乎透露着死者不瞑目的心志。这一段几秒钟其实拍的十分唯美,整个人物笼罩在荧光白色调下,我们看到的是导演对“质本洁来还洁去”的大胆的创新和设计。同时也把原著高鹗续写中刻板而过于不近人情的贾母形象缓和了一些,跟前80回更融洽。

如此美轮美奂的设计,是在黛玉之死结束后发生的,却被有些人借机篡名成“黛玉裸死”,说林黛玉死的时候没穿衣服——”裸死“,未免有些断章取义之嫌。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6 5:3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