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鞑虏
释义

一、同盟会的纲领内容

鞑虏:该词源自鞑靼,更早的词源来自隋唐时期北方草原的一支游牧部落“铁勒”到了辽金之纪又称“塔塔尔”,成吉思汗时期并入蒙古,元以后译称鞑靼,后泛指东蒙古各部。自明代起成为汉族中原皇帝通常对北方游牧民族的侮辱性称呼。晚清时期一些革命党人将其指向当时腐朽的清朝政权。1840年英国人用军舰,洋枪和大炮取得鸦片战争胜利后,割去香港岛及九龙半岛做为贩卖毒品的基地。清王朝在昏庸的咸丰皇帝的统治下,继续沉沦。封建保守势力仍阻挠变法和革新。致使国力和军力脆弱,民智低下,人民生活困苦。军队屡战屡败,统治者在洋人的武力威胁下,不断地将中国的土地,黄金和白银等资源给与西方列强,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的宰割和封建统治者的懦弱使中华民族濒临亡国的境地。此时以孙文先生为代表的与同盟会成员采用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三民主义宣传口号。国民党(同盟会)最初的16字纲领中"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因此后来发展为三民主义:民生,民族,民权。意即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满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把斗争矛头直指腐朽的清王朝,也就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的侵略势力。“创立民国”,即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思想。就是要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权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是“政治革命的根本”。它从理论上解决了当时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下述与建立政权的问题。“平均地权”即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主张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此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平均地权”是土地纲领。

二、鞑靼人

鞑子(或鞑虏)的最初称呼是专指鞑靼人。

明朝时期,被明军赶到北方草原和沙漠地带的蒙古人分裂为鞑靼和瓦剌(即卫拉特蒙古,今天的卡尔梅克蒙古人)两部,在分裂之初,蒙古内部斗争中鞑靼人占上风,相对来说势力较强。明军与之常有战事发生,战场主要在现在的内蒙古地区和北京北部、山西北部等地区,明军如果占据战略主动,战场有时也会发展到现在的外蒙地区以及现在的俄罗斯境内。在战争之中,大明军民对于自己的对手的称呼很快也随形势发展,从蒙古人改成了鞑靼人,出于民族间历史和现实仇恨、经济优势、文化心理优越感以及政治军事对抗和斗争中宣传的需要等因素,鞑靼人就被故意叫成了具有强烈贬义色彩的蔑称 鞑子,久而久之,鞑子这个词在明朝也就成了蒙古人的代名词,即使随后蒙古内部瓦刺的实力和地位超过了鞑靼,明朝的对手主要换成了瓦刺人,这个称呼也没再发生变化。而到了后来,蒙古各部势力衰落,东北地区的女真人兴起,鞑子的称呼也随之扩展到了女真人身上(事实上女真与蒙古无论从语言还是风俗上都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民族)。当然,当用鞑子称呼女真人时,为将之与蒙古人区别开来,当时的汉族人往往称女真人为辽东鞑子,后来又随着女真族改族名为满族,此蔑称也又随之改成为满州鞑子。至于鞑虏,则是鞑子的文言文称呼,没有实质区别。由此可见,鞑子一词实际是从明代开始汉族人对于经常袭扰边境地区的北方游牧民族的统一称呼了,只不过因为自明代始,北方游牧民族对汉族的主要威胁来自蒙古族和女真族,所以这个称呼其实指的也就是蒙古人和女真人(即满族人)。这样的称呼源自明代和明之前的中华文明(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之间)始终处於世界领先低位所产生出的自傲和鄙夷。鄙视经常侵扰边境的游牧蛮族,因此产生东夷、西戎、北虏、南蛮,等称谓。“夷”代表的是野蛮,与之相对应的“华”代表的是文明。中国传统观念里华夷之辨的要害就在于保卫文明,抵抗野蛮的侵略,防止一切野蛮对文明的侵略导致的社会倒退文明破坏的悲剧的发生。即便从现代来看,华夷之辨的思想都是极其先进,不容质疑的。

思想家王夫之指出“大昊以前,中国之人若麋聚鸟集,非必日照月临之下皆然也,必有一方焉如唐、虞、三代之中国。既人力所不通,而方彼之盛,此之衰而不能征之,迨此之盛,则彼衰而弗能述以授人,故亦蔑从知之也”(这里所说的夷狄完全是一个判别文明程度的概念,夷狄就代表着野蛮。)

士人瞿太素指出!“其人而忠信焉,明哲焉,虽远在殊方,诸夏也。若夫汶汶焉,汩汩焉,寡廉鲜耻焉,虽近于比肩,戎狄也”。(显然瞿太素在这里表达的“华夷之辨”的实质不是国家之辨,民族之辨,地域之辨,而是文明与野蛮之辨!)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7:5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