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鳌江
释义

鳌江是浙江七大水系之一,也是温州西南地区的主要河流。鳌江在西晋建县时称始阳江,旋改名横阳江,又称钱仓江。因海水涨潮时,鳌江江口的波涛状如巨鳌负山,在鳌屿地方,旧有鳌山堂,后改鳌镇堂(见民国《平阳县志·神教志二》),含有巨鳌镇浪、压邪保安之意,故改名鳌江。

基本信息

鳌江(Aojiang)是浙江七大水系之一,也是温州西南地区的主要河流。鳌江在西晋建县时称始阳江,旋改名横阳江,又称钱仓江。因海水涨潮时,鳌江江口的波涛状如巨鳌负山,在鳌屿地方,旧有鳌山堂,后改鳌镇堂(见民国《平阳县志·神教志二》),含有巨鳌镇浪、压邪保安之意,故改名鳌江。鳌江总长91.1公里。分南北两支:北支为干流,经平阳县顺溪、山门至水头感潮区,然后经麻步、萧江、钱仓、鳌江镇注入东海;南支横阳支江为最长支流,经苍南县莒溪、桥墩、灵溪,然后分别从沪山内河至夏桥水闸,萧江塘河至萧江水闸,横阳支江至朱家站水闸三处流入鳌江。干流流域称北港,横阳支江流域称南港,南北港在凤江汇合后,东流注入东海。

鳌江源头在文成县桂山乡桂库村,是南雁荡山脉吴地山南麓,海拔高程835米,位于北纬27°35′39″,东经120°3′24″。

鳌江河口,原在苍南县龙港新美与平阳县墨城长岗仙人岩下之间江道的狮子口。民国28年(1939年),为阻止日本侵略军舰艇进港,县长徐用下令在狮子口抛打大松木和巨石做成的梅花桩,以封港御敌,结果造成河口内外逐渐淤积。1959年至1961年鳌江航管所组织力量,由何经济工程师主持,用爆破法清桩除障。但河口已向前移10公里。现河口在平阳县西湾阳屿山与苍南县舥艚镇琵琶山之间连线上,位于北纬27°34′7″,东经120°37′47″。

干流概况

鳌江总长91.1公里。分南北两支:北支为干流,经平阳县顺溪、山门至水头感潮区,然后经麻步、萧江、钱仓、鳌江镇注入东海;南支横阳支江为最长支流,经苍南县莒溪、桥墩、灵溪,然后分别从沪山内河至夏桥水闸,萧江塘河至萧江水闸,横阳支江至朱家站水闸三处流入鳌江。干流流域称北港,横阳支江流域称南港,南北港在凤江汇合后,东流注入东海。鳌江源头在文成县桂山乡桂库村,是南雁荡山脉吴地山南麓,海拔高程835米,位于北纬27°35′39″,东经120°3′24″。鳌江河口,原在苍南县龙江新美与平阳县墨城长岗仙人岩下之间江道的狮子口。民国28年(1939年),为阻止日本侵略军舰艇进港,县长徐用下令在狮子口抛打大松木和巨石做成的梅花桩,以封港御敌,结果造成河口内外逐渐淤积。1959年至1961年鳌江航管所组织力量,由何经济工程师主持,用爆破法清桩除障。但河口已向前移10公里。现河口在平阳县西湾阳屿山与苍南县舥艚镇琵琶山之间连线上,位于北纬27°34′7″,东经120°37′47″。

横阳支江为苍南境内主河道,主流原长67.5公里,经过多次截弯取直后,现长60.5公里。源出泰顺县九峰山,由泰顺入境,经龙潭、黄土岭、田寮等地至莒溪,先后有山后、干坑炉、黄土岭、炉基坑、半岭炉和垟半岭等水注入。出莒溪,东南流,经田 、樟坑等地,又纳内垟、内高山等来水,至矴步头,与富垟溪汇合(富垟溪有二支流:一源于板山东麓,一源于大隔尖北麓,汇于夏坑炉)。出矴步头,折向东北,经下垟、长潭、七亩田等地,又纳方竹、松柏贡等来水,至碗窑,与腾垟溪汇合 (腾垟溪发源于大玉苍山西麓,流经垟心、圆井、横路、大石砰等地,纳鸡蹄山来水)。出碗窑,纳罗蝉来水,经坑口、小后等地,进入桥墩水库,自源头至此,为横阳支江上游,长31.5公里,统称莒溪(其中泰顺县境长5.5公里的溪流,又称后水漈)。

鳌江源于温州文成县狮子岩,自西向东流经平阳县的水头镇与鳌江镇后注入东海,全长82公里,流域面积为1479平方公里。鳌江上游发源于文成县的桂山及泰顺县的九峰山北麓,分南北两支:北支一干流经本县顺溪、山门至水头感潮区,然后经麻步、萧江、钱仓、鳌江镇注入东海;南支经苍南县莒溪、桥墩、灵溪,然后分别从沪山内河至夏桥水闸,萧江塘河至萧江水闸,横阳支江至朱家站水闸三处流入鳌江。

自然特征

鳌江河口及海岸,由于上游水流挟带泥沙,致使逐年淤泥,同时受大陆架海域泥沙运动的影响送来别处泥沙,扩大淤积面,以致形成了河口及海岸一带广阔的海涂资源。鳌江海涂形成是由于河口和海岸淤积面不断扩大。自北宋治平年间(1064年)至建国后1979年,海岸线共向东海推移2至7公里,平均每年的速度为 2.2米至7.7米。而建国后,平均每年以10至20米的速度向东海延伸。南岸苍南县江南地区已围垦l.7万亩。北岸平阳县小南地区已围垦2千亩,但有待围垦的海涂面积尚很广阔。其北与飞云江海涂连接,其南至琵琶山基岩海岸,共有25.5万亩。其中,已露出水面的面积为12万亩,江南地区近期可围垦的海涂就有5万亩;还有理论基准面以上的海涂面积13.5万亩。总之,有待于围垦的海涂面积,相当于江南、小南两个平原的耕地面积,应该抓紧围垦,开发利用。

鳌江

地理环境

鳌江流域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9.19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7.53亿立方米;地下水1.66亿立方米,但目前可供水量只有1.78亿立方米(地表水 1.66亿立方米,地下水0.12亿立方米),仅占水资源总量9%。而需水量却要3.26亿立方米,尚缺1.48亿立方米。有待于加强水利工程设施建设和进一步开发利用水资源,全流域多年平均径流总量17.53亿立方米;偏丰年22.91亿立方米;平水年16.73亿立方米;缺水年12.57亿立方米;枯水年8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年入海水量15.87亿立方米。

鳌江流域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13.8万千瓦。可开发水力资源3.96万千瓦;现在已开发0.8万千瓦,占可开发的20%,丰富的水力资源,尚待开发利用,尤其是在目前能源紧缺的情况下,开发水力发电更为迫切。

流域概况

鳌江流域在浙江省东南部,广义上的鳌江流域包括温州市的文成、平阳、苍南、泰顺等4个县,狭义上的鳌江流域仅是指平阳、苍南两县;与福建省相邻,也与飞云江流域交错。鳌江流域面积1542.2平方公里,其中水田面积50.2万亩。鳌江干流长91.1公里。自河口上溯26公里是苍南县与平阳县县界。鳌江主流流向是由西向东,西部多为高山、丘陵,地势高,仅在峡谷地带有小片零星水田。东部大都是滨海平原,有大片水田。鳌江干流总落差835米。

主要支流

河长在10公里以上的支流有11条(尚不包括入江内河)。石柱溪发源于文成县风门头,河长10公里,由北南行至交溪桥注入干流。坳下溪发源于苍南县九峰尖,河长13公里,由南北行至溪口汇入干流。岳溪发源于平阳县朝天马西首山峰牛栏湾,河长16.7公里,东南行至栗园水库下注入干流。青街溪发源于苍南县杨家山北麓,河长10.3公里,北行至矾岩注入干流。怀溪发源于平阳县黄罗山南麓,河长19.5公里,南行至横溪后注入干流。闹村溪发源于苍南县玉苍山北麓,河长14.4公里,北行至溪心乡龙凤桥后注入干流。凤卧溪发源于平阳县龙井山南麓,河长18.4公里,南行至水头镇注入干流。下游有带溪发源于平阳县龙井山南麓,河长24.8公里,南行经显桥水闸注入干流。洛溪现主流改名沪山内河,发源于苍南县玉苍山东北麓,河长21.7公里,北行经夏桥水闸注入干流。梅溪发源于瑞安县圣井山沙帽岩西南麓,河长22公里,东行经梅浦水闸注入干流。横阳支江发源于泰顺县九峰尖南面山峰凉尖,河长60.5公里,自西南旋北行至朱家站水闸注入干流。

此外,还有河长10公里以上的萧江塘河原名灵溪塘河,自横阳支江灵溪控制闸分水北行,河长10.9公里,至萧江水闸注入干流。江南河网主河道龙金运河自金乡北行26.4公里至龙港镇,由龙江水闸注入干流。

沪山内河

原为洛溪主流。明季,筑沪山陡门横截洛溪,蓄淡而成内河。沪山内河,始于状元内溪,源于大玉苍山东南麓温州山,东南流,经五亩、金岙、田乾等村至南水头,再经北山下、坝头至灵溪下东垟村,有新同溪注入(新同溪又名仙堂溪,发源于大玉苍山东南麓,流经天公安、新同、丽湾至下东垟村入河)。东北流至双垟村,与沪山内河控制闸所引的横阳支江水沟通,再经樟浦至凤池双益村,又与樟岙溪、洛溪来水汇合(樟岙溪发源于玉苍山东麓,流经新开田、直渎至樟岙,汇柯岭来水,再东南流,与洛溪汇合;洛溪发源于玉苍山北麓,流经岭头、罗溪等村与樟岙溪相汇。两溪汇合后流至双益村,注入主流)。继续东北流,经山尾李、埔内洪至五烊村,又有凤池溪注入(凤池溪发源于平阳县朝阳乡陈烂头山南麓,流经白水、溪头、徐溪等地)。东北流至灵丰村,分为二支;主支东北流,经沪山新浦、门前、北山底和平阳夏桥西桥等地,至洋心金村与分支相汇;分支经沪山浦口、后溪和夏桥叶段至洋心金村与主支汇合。沪山内河主流自状元内溪源头至夏桥水闸入鳌江全长21.7公里。从夏桥水闸上溯河长12.21公里为主河道。上游属山区半山区,覆盖层多为泥砂,流域地势低洼,易受洪涝灾害;下游属于南港平原,河道弯曲狭小,泥砂淤积,也易成涝。

萧江塘河

位于横阳支江与沪山内河之间,是南港平原的中心河道。河有二源:主源为萧江塘河控制闸所引的横阳支江之水;次源为原来之源,发源于玉苍山东麓,流经浦亭小亭垟,至灵溪双灵水闸与主源汇合。河水东北流,经渎浦、灵江至萧江水闸(位于平阳萧江镇)注入鳌江,长10.9公里。河道平均宽度 44.71米,正常水位3.12米,航运水位1.62米,灌溉、排涝受益农田约5.5万亩,可通航10吨以下船舶。萧江塘河左岸别出之河,皆与沪山内河相通,右岸别出之河,经水闸与横阳之江沟通。

藻溪

原名燥溪,是藻溪平原唯一河流。主流西溪,发源于昌禅高垟山北麓,纳陈家擂及古楼山来水,经洞桥进入吴家园水库,然后东北流,经潘庄、新庄等地至矴步头,与东溪汇合(东溪有二源:一出神山大坑背和上李,一出青山内),折向西北,至鱼嘴口,分为东西二支:东支流量小,经魁桥、内岙、元店,至流石与西支汇合;西支为主流,经公婆石脚至杨家汇,与盛陶溪汇合(盛陶溪发源于笔架山西北麓,先后纳三十六湾、墩内、杨家坑、小东湖、内西岙、新岭等来水,经小岭脚、新荣、盛陶至杨家汇),再经望鹤埭头至流石与东支汇合。汇合后通过流石水闸注入横阳支江。藻溪主流全长15公里,其中从矴步头至流石长5.8公里,藻溪镇以上属山区,溪床坡度陡峻,雨水不易调节;藻溪镇以下为平原,因河道过于狭隘迂曲,不利于排水防洪和蓄水灌溉。

江南河道

江南平原是鳌江流域最大平原。平原河道纵横交错,总长809.4公里。其干道江口至金乡河道,清代称为江南运河。民国时,钱库以南分别通达将军岭脚及金乡的河道,称南运河(又分为东渠、西渠);钱库北上分达直浃河及江口的河道,称北运河(又分为东、西二渠)。据旧志载,北宋时江南河道上已建桥15座,分布于芦蒲、平等、云岩、望里、金乡、宜山等9个乡镇,最早的建于嘉祐七年(1062)。又载:金舟乡夏口人林仲彝“尝于其乡筑乌屿、新潜、湖南陡门三所。开河道五十五万五千九百丈(按:数字恐有误),溉四乡之田,其利甚溥”。由此可见,江南河网于北宋已基本形成。江南河网有干河二:一是龙(港)金(乡)运河,由北向南,经龙江、江山、平等、宜山、仙居、钱库、项桥、括山等乡镇至金乡镇北门,全长26.4公里,纵贯于江南平原;二是云(岩)舥(艚)河道,由西向东,经铁龙、宜山、仙居、芦浦等乡镇至舥艚镇东魁,全长约20公里,横穿于江南平原。

江南河网的主要支河有五:一是龙舥河,始于龙港镇方岩下,由北向东南,经龙江、白沙、海城、芦浦等地至舥艚镇东魁,全长约15公里;二是金舥河,自金乡镇北门由南向东北,经郊外和老城至舥艚镇东魁,全长约7.5公里;三是龙凤河,自龙港镇方岩下由北向西南,经龙江、江山等地至凤江凰浦,全长约7.5公里;四是钱湖河,自钱库镇东西街由南向西北,经新安、宜山、江山等乡镇至湖前直浃河,全长约13公里;五是钱望河,自钱库镇经项桥、新安,至望里镇溪头埠,全长约5公里。

主要湖泊

自桥墩水库至灵溪活动闸一段,为横阳支江中游,长13.5公里。主流出水库,至后隆,与平水溪汇合(平水溪发源于与福鼎县交界的蜘蛛垟山北麓,流至桥墩镇附近,纳小沿底来水)。出后隆,至黄坑与南山头之水汇合(该水源于南山头东北麓,流经天星、油车后、横墙、黄檀等地),继续东流,穿过埔美桥至柳垟,再东流至西山,南有松溪来汇(松溪源于古楼山西麓,经观美水库、双溪,至西山)。出西山,经南水头至灵溪镇。中游河床比降约为千分之四,而河床覆盖则由卵石逐渐变为泥砂。

鳌江

干流峡谷

莒溪多峡谷,河谷宽度约200米,河床宽度约100米。河床比降自矴步头以下约为千分之五,注入莒溪的支流,比降更陡,形成瀑布和急流。其中较大者有黄土岭水漈和碗窑瀑布。由于岸坡陡峻,岩石裸露,林木稀少,雨水不易调节,桥墩水库建成前,洪水常猛起猛落,为害下游。河床覆盖卵石,局部地段甚至基岩露头,在水流冲刷下,河床遭受下切和旁蚀。

生物资源

鳌江流域的植被主要分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两大类。自然植被主要有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樟科、山茶科、壳斗科、木兰科、冬青科、胡桃科、漆树科等,此外还有属亚热带的榕树等。 唐代以来,鳌江上中游山丘地区,丛林密布,以常绿阔叶林为多,自然植被良好,及至元明期间,累遭兵火,原有“藤道”“竹坡”“桐坡”等被毁,清初又因迁界而“山海内讧,道路榛封”,以及人为蚕食砍伐,自然植被又遭到破坏,原始的常绿阔叶林也很鲜见。新中国成立后,当时毛竹、乌柏随处可见,桑树散布在水头、麻步、腾蛟、灵溪、金乡、宜山等地。1956年统计 ,全流域仅有林地95万亩,大部分为次生的针叶林——马尾松、柳杉、杉木——所覆盖,半原生状态的常绿阔叶林只能在交通闭塞或极险峻的地方才能看到。

1956年后,平阳县人民政府发动群众营造用材林、木本油料、薪炭林。1958年“大办钢铁”,砍树烧炭以及盲目毁林造地,自然植被遭受破坏。1967~1968年在“无政府”思潮的影响下,山区社员砍树牟利,山林破坏更甚。直至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山木植被才渐渐好转,至1985年全流域的森林覆盖率约为22.2%。现在自然植被大部分为针叶树的马尾松、柳杉、杉木,阔叶林的的桉树、木麻黄、樟树、枫杨等次生林;低层植被以茅草、蕨草为主,灌丛有胡枝子、乌饭、菝葜等。 人工植被中有水稻、旱地作物、蔬菜、果木林、竹木、茶、桑等。

渔业生产

鳌江流域水产资源丰富,品种繁多,计有鱼类91种,分属31科,以栖息区域来分:在湖沼定居性的鱼类有45种(鲤、鲫、黄鳝、泥鳅等);溪润性鱼类9种 (圆吻鲲、马上鱼等);溯河性鱼类5种(鲥鱼、香鱼等);河口性鱼类24种(梅童鱼、鳓鱼、鲻鱼、鲈鱼等);放养性鱼类6种(青鱼、草鱼、鲢鱼、包头鱼等);其他鱼类2种。

河流分段

上游

从源头文成县桂山乡桂库村至平阳县顺溪镇,长18.1公里,比降较大,为4.7%,属山地溪流,两岸受制于山岩峭壁,全部流经高山峡谷,水流湍急曲折,下切旁蚀作用力大,河床块石巨岩犬牙交错,河道弯曲狭窄(宽50至100米),落差大。故在洪水泛滥时,流速高达1.3米每秒,水土流失严重。

中游

从顺溪镇至平阳县江屿乡詹家埠(北岸)与小南乡下 峥(南岸)长23公里。平均比降0.31%。两岸逐渐离开山岩控制,但水流仍湍急,河道多曲折。河宽在100至200米,河谷处宽200至500米。河床多系卵石覆盖,但陡峻,洪枯比变化常有摆动,造成多次改道,而形成苔湖、东门、水头等河间台地。特别是蒲潭垟至水头镇 3公里台地,摆动尤烈,常改河道。中游水浅流量不足,已有利于筑堰建渠引水灌溉,但仍无航运之利。

下游

自詹家埠、下峥至河口,长50公里,为感潮河段,全段受潮汐影响,河床亦受潮汐控制,地势仍西高东低,平均比降0.017%。两岸为冲积平原和滨海平原,地面海拔高程(吴淞)一般6至5米左右;江南平原4米左右,落差20米。河床覆盖由沙卵石渐向泥沙质淤泥过度,河宽在200米上下,岱口桥至河口350至1200米。航道宽约100米。水深一般3至4米,最浅1米左右。低潮时最浅0.1米,最深处2.1米,平均深0.8米。潮差变化沿程向上递减,最深潮位6.34米(1972年8月17日);最低潮位0.44米(1972年6月12日);平均高潮位4.33米,最大潮差6.41米(1966 年);最小潮差1.03米;平均潮差4.25米。系浅海不规则半日潮,进入河口的涨潮流量,通常在1000立方米每秒以上。河口外海面,有小岛屿半环形排列,从北而南,有阳屿山、三屿、二屿、头屿(以上属平阳县);长腰山、蒜屿、琵琶山(以上属苍南县)等。从鳌江发展趋势预测,不久将来,河口位置将在这排岛屿之间。

水利枢纽

自灵溪至朱家站水闸一段,为横阳支江下游,长15.5公里。自灵溪经渡龙至流石,俗称渡龙江。在流石与藻溪汇

鳌江

合后,流经新街、江南苏、桥底、四大、张家堡至朱家站水闸,俗称凤江。横阳支江经朱家站水闸注入鳌江(1965年朱家站水闸建成前,江水则自张家堡转北偏西流,入鳌江)。下游河床比降甚平。过去由于河道弯曲,排水不畅,加上潮汐影响,一遇暴雨,常酿成洪涝灾害。

港口城镇

鳌江港口,航运发达。苍南县龙港镇,誉称“中国第一座农民城”,是苍南县经济中心,建有8座主要码头,其中可供1千吨级船舶停靠的2座,可供5百吨级停靠的1座,可供2百吨级停靠的5座。鳌江港或称龙港港,开港历史悠久,是天然优良的浑水港,历史上曾进过最大船舶的吨位达3000吨。建国后,虽大力改善航道,但目前进港最大的船舶,吨位1600吨的,也还需候潮进港。鳌江港担负平阳、苍南、泰顺等县物资的全部海运任务;也承担福建省福鼎、寿宁、柘荣等县部分物资的进出口运输任务。鳌江港四通八达,北可通航大连、天津、青岛、南京、上海、宁波等港口城市;南可通航福州、厦门、广州、香港、海南岛等港口城市和地区。历史上还曾久通台湾省,待大陆与台湾恢复通航,鳌江港即是通航台湾的重要港口。鳌江港港区基土深20余米,且全部为淤泥质亚粘土和粘土,是避风的好锚地,可避9至10级大风。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23: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