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鲋鱼 |
释义 | 鲋鱼的学名为黑鲷,又称之为海鲋。由于这时的海鲋个体都不大,形状如同淡水中个大鲫鱼,所以,有人又叫“海末鲫”或“海鲫子”。海鲋喜欢在礁盘及沙石地带游戈,以鲜活的具类、虾蛰等为食物。海鲋其肉鲜质鲜美,无与伦比,是海鱼中最为上佳之鲜品。由于体型扁平呈棱状,所以在索饵时显得力量大而凶悍。 简介fù yú 鲋 鱼 词语解释(1).即鲫鱼。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鳞三·鲫鱼》:“鲋鱼。”《庄子·外物》:“周 ( 庄周 )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 (2).山名。在今河南省清丰县顿丘故城西北。一名高阳山 ,又名青冢山 。传说 帝颛顼 高阳氏 葬于此山之阳。《山海经·海内东经》:“ 汉水 出 鲋鱼之山 , 帝颛顼葬于阳,九嫔葬于阴,四蛇卫之。”按,《北堂书钞》卷九二引《山海经》“汉水”作“濮水”。 《庄子·外物》“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於枯鱼之肆矣!’” 这里的鲋鱼,其实是庄子本人用这条鲋鱼来比喻自己的处境。 生活习性气味 (肉)甘、温、无毒。主治 1、脾胃虚冷。用鲫鱼半斤切碎,放入煮开的豉汁中,加胡椒、莳萝、姜橘末,空腹吃下。此方名“鹘突羹。” 2、突患水肿。用鲫鱼三尾,去肠留鳞。以商陆、赤粘豆等分,填满鱼腹,扎定,加水三升久煮,去鱼,吃豆饮汁。二日吃一次,不过三次,小便通畅,即愈。 3、消渴饮水。用鲫鱼一尾。去肠留鳞,以茶叶填满,湿纸包好,煨熟吃下。吃过数尾即愈。 4、肠风下血。用活鲫鱼一大尾,去肠留鳞,以五倍子末填满,包泥中,煅存性,研为末。每服一钱酒送下。或加饭做成丸子,一天服三次。 5、肠痔滴血。常用鲫鱼作汤吃。 6、反胃吐食。用大鲫鱼一尾。去肠留鳞,以绿矾末填满,包泥中,煅存性,研为末。每服一钱,米汤关定。一天服二次。 7、膈气吐食。用大鲫鱼一尾,去肠留鳞切大蒜片填满,纸包,泥封,晒至半干,炭火煨熟。取鱼肉和平胃散末一两,共捣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米汤送下。 8、小肠疝气。每次取鲫鱼一尾,加茴香煮食,久食自愈。 9、妊娠感寒。用大鲫鱼一尾烧成灰,酒送服一匙。无汗,腹中缓痛者。用醋送服。 10、妇女血崩。用长五寸的鲫鱼一尾,去肠,以血竭、乳香填满,棉包好,烧存性,研为末。每服三钱,热酒调下。 11、小儿丹毒。用鲫鱼肉五合、赤小豆末二合,一起捣匀,调水敷患处。 12、小儿头疮(昼开出脓,夜即复合)。用四雨长的鲫鱼一尾,去肠,以去皮的大附子一个,研末填入鱼腹,炙焦,研细,敷疮上,再捣蒜封住。 13、走马牙疳 。用鲫鱼一尾,去肠,以砒一分、生地黄一两填入,纸包,烧存性,加枯白凡、麝香各少许共研为末,敷患处。 14、刮骨取牙。用鲫鱼一尾,去肠,以砒填入,露于阴地,待鱼体长出霜粉,刮下收存,同时以针挑开牙根,点药少许,咳嗽牙落。又方:和硇砂填鲫鱼肉内煨过,收存瓶中,待有霜粉生成,刮取如上法使用。 15、诸疮肿毒。用一斤重的鲫鱼,去肠,以柏叶填满,纸裹,泥包,煅存性,加轻粉二钱,共研为末,调麻油涂搽。 16、骨诅脓出。用鲫鱼一尾,去肠,以盐填满,扎定,加水一碗,煮至干焦。研为末,调猪油涂搽,如有微痛,不必顾虑。17、臁疮。有鲫鱼三尾,洗净,穿山甲二钱,一起夹在劈成两半的长皂荚之间,所定,煨存性研为末。先以水洗净脓血,待恶汁流眉尽,即用麻油轻粉调药末敷涂。一天涂一次。 18、谋疮,阴蚀疮。有鲫鱼胆胆汁涂搽。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