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隽不疑 |
释义 | 隽不疑,字曼倩,西汉时勃海(治今河北沧县东)人。初为郡文学。暴胜之为绣衣御史至勃海,知其贤,荐于武帝,任为青州刺史。昭帝即位,齐孝王孙刘泽与燕王旦联络郡国谋反,他发觉收捕,擢为京兆尹,治民严而不残,吏民服其威信。始元五年(前82),有人冒充戾太子,朝臣不敢辩,他以儒经决事,收捕追治,终发其伪。以此名重当时。霍光与昭帝称之,霍光欲以女妻之,不疑固辞。就在这一年,隽不疑患病辞去官职,后终于家,英年早逝。 生平隽不疑,字曼倩,渤海郡人。汉武帝末年,直指挥使暴胜之,率部剿匪来到渤海郡,派人求见,隽不疑以礼相待,说道:“我听说,凡为吏,太刚则折,太柔则废。您如恩威并施就能建功立业,扬名天下”。胜之高兴接受,并上书推荐隽不疑,于是被任命为青州刺史。汉昭帝时,齐孝王之孙谋反,不疑发觉后,果断地逮捕了他们,使之认罪伏法,因此被提升为京兆尹。隽不疑每次到县里审查记录犯人的罪状回来,他的母亲总是问:“有可以平反的人吗?能让多少人活下来?”如果隽不疑说多数有平反的人,他的母亲就高兴,吃饭说话也与其他时候不一样;如果说没有能释放的,他的母亲就生气,因为这不吃饭。所以,隽不疑做官严厉却不残忍。 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有一男子,自称卫太子,坐黄犊车,来到到北门,昭帝下诏让公卿将军中食俸二千石官职的人一起去辨认,无人敢认。隽不疑认为卫太子得罪先帝,逃跑,不受刑而死,现在自己送上门来,仍然是罪人,《春秋》中已有先例,立即命令跟随的差役将其拘捕。经查,原来此人是夏阳人成方遂,来此诈骗。验明正身后,将其腰斩了。皇帝和大将军霍光听说后赞赏这件事,说:“公卿应当用经术明确大义。”因此,隽不疑的名声在朝廷上更受到敬重,在官位的人都自己认为比不上他。大将军霍光想把自己女儿嫁给他,隽不疑坚决推辞,后因病辞官,终老于家中。 《汉书·隽不疑传》隽不疑字曼倩,渤海人也。治《春秋》,为郡文学,进退必以礼,名闻州郡。 武帝末,郡国盗贼群起,暴胜之为直指使者,衣绣衣,持斧,逐捕盗贼,督课郡国,东至海,以军兴诛不从命者,威振州郡。胜之素闻不疑贤,至勃海,遣吏请与相见。不疑冠进贤冠,带櫑具剑,佩环玦,褒衣博带,盛服至门上谒。门下欲使解剑,不疑曰:“剑者君子武备,所以卫身,不可解。请退。”吏白胜之。胜之开阁延请,望见不疑容貌尊严,衣冠甚伟,胜之徙履起迎。登堂坐定,不疑据地曰:“窃伏海濒,闻暴公子威名旧矣,今乃承颜接辞。凡为吏,太刚则折,太柔则废,威行施之以恩,然后树功扬名,永终天禄。”胜之知不疑非庸人,敬纳其戒,深接以礼意,问当世所施行。门下诸从事皆州郡选吏,侧听不疑,莫不惊骇。至昏夜,罢去。胜之遂表荐不疑,征诣公车,拜为青州刺史。 久之,武帝崩,昭帝即位,而齐孝王孙刘泽交结郡国豪杰谋反,欲先杀青州刺史。不疑发觉,收捕,皆伏其辜。擢为京兆尹,赐钱百万。京师吏民敬其威信。每行县录囚徒还,其母辄问不疑:“有所平反,活几何人?”即不疑多有所平反,母喜笑,为饮食语言异于他时;或亡所出,母怒,为之不食。故不疑为吏,严而不残。 始元五年,有一男子乘黄犊车,建黄施,衣黄旐,著黄冒,诣北阙,自谓卫太子。公车以闻,诏使公卿将军中二千石杂识视。长安中吏民聚观者数万人。右将军勒兵阙下,以备非常。丞相御史中二千石至者并莫敢发言。京兆尹不疑后到,叱从吏收缚。或曰:“是非未可知,且安之。”不疑曰:““诸君何患于卫太子!昔蒯聩建命出奔,辄距而不纳,《春秋》是之。卫太子得罪先帝,亡不即死,今来自诣,此罪人也。”遂送诏狱。 天子与大将军霍光闻而嘉之,曰:“公卿大臣当用经术明于大谊。”繇是名声重于朝廷,在位者皆自以不及也。大将军光欲以女妻之,不疑固辞,不肯当。久之,以病免,终于家。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