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雩祭 |
释义 | yu ji 古代求雨的祭祀。 雩祭即祈雨。殷墟卜辞中有许多以舞求雨的记载,雩就是求雨的专祭,殷商已很流行。周以农立国,祈雨之习更盛,宫中专设雩祭官及舞雩的巫女。按《周礼春官·宗伯下》:"司巫,掌群巫之政令,若国大旱,则帅巫而舞雩。"雩祭时要跳"皇舞"--即舞者手执五彩羽而舞,具体形式已不得而知。先秦文献屡见祈雨的记载,如《谷梁传·定公元年》记载,九月大雩,被认为"非正",因为植物没有达到枯死、人的耕耘能力已尽的程度,所以不必"雩"。只有到了"其时穷,人力尽",无食的时候,才应"大雩"。《礼记》和《左传》还记载,"暴巫"、"焚巫"之举,就是说当久旱不雨时,要把女巫放在日光下暴晒,或将女巫活活烧死,《左传僖公二十一年》云:"夏大旱,公欲焚巫尪。"晋杜预注:"巫尪,女巫也。主祈祷请雨者,或以为尪非巫也,脊病之人,其面向上,俗谓之天哀其病,恐雨入其鼻,故为之旱,是以公欲焚之。"天遇大旱,欲焚有脊病烂鼻子的女巫以谢天神而求雨, 这无疑是原始习俗。尪音匡, 甲骨文写作有两例是口中露牙齿,另两个腮旁有长毛(或散发?)形如鬼怪。贺兰山岩画中也出现了类似的形象,内蒙古阴山岩画中偶尔也能发现类似的形象,表明古代祈雨习俗相当广泛。 求雨之习,一直沿续至今。据《神农求雨书》记载,春夏两季久旱不雨,如果旱情发生在东方,则由儿童舞蹈求雨;如发生在南方,则由壮年舞蹈求雨;如发生在西方,则由老人舞蹈求雨;如发生在北方,亦由老人舞之求雨,均以龙为标帜。这大概是舞龙求雨的由来了。如东西南北皆舞之仍不下雨,则在北门埋人骨;再不雨,则将巫祝放在烈日下暴晒;再不雨,则要在神山积柴击鼓而焚巫祝。此习在后来的民间就变换了方式,将泥塑龙王爷放在烈日下暴晒,且不时往"龙王爷"头上泼水,伴以乐舞。旱灾的引起,据说是由于"旱魃作怪"。旱魃是黄帝的女儿,黄帝与蚩尤大战的时候,蚩尤掀起狂风暴雨,黄帝招架不住,便把天上的女儿"魃"叫了下来,止住了蚩尤的狂风暴雨,但其女儿再不能回天界,以后她到哪里,哪里就大旱,成为旱灾神。今河南洛阳王城公园内西汉墓室壁画有"虎吃女魃图"。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