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訾非 |
释义 | 訾(zi)非,男,1970年生,安徽滁州人。2003年毕业于佐治亚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托兰斯创造力和资优研究中心,获博士学位。2003.5-2005.5为北京大学心理系博士后。现为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心理系主任,硕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理事。致力于完美主义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审美心理学与表达性艺术治疗,在完美主义与强迫性人格障碍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方面做出了长期的努力,探索了针对完美主义和强迫性人格的感受分析咨询模式,出版著作《完美主义研究》等。 个人履历 訾(zi)非,男,1970年生,安徽滁州人。199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学士)。1992-1996,任安徽农业大学农业工程系助教。1996年留学美国。1999年毕业于德克萨斯理工大学(教育心理学硕士)。2003年毕业于佐治亚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心理系托兰斯创造力和资优研究中心,获博士学位。2003.5-2005.5为北京大学心理系博士后。 现为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心理系主任,硕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审美心理学与表达性艺术治疗,在完美主义与强迫性人格障碍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方面做出了长期的努力,探索了针对完美主义和强迫性人格的感受分析咨询模式。出版著作《完美主义研究》,译著《心理勇气》、《精神分析治愈之道》等。参编《心理评定量表手册》(郑州大学版)。 个人作品书名:完美主义研究作者:訾非马敏 等 著 出版:中国林业出版社 印张: 19 字数: 308千字 定价:39.00元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完美主义研究/訾非 马敏著—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8 ISBN 978-7-5038-5888-8 Ⅰ. ①完… Ⅱ. ①訾… ②马… Ⅲ. ①心理学-研究 Ⅳ.①B84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0)第155762号 序:关于完美主义的思考——刘先银完美主义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它的产生离不开所处的社会、时代,离不开人的肉体状况的限制,离不开人的遗传、神经和内分泌等方面的因素。 《完美主义研究》一书的作者综合了多种方法,从人格和社会的层面对完美主义作了系统探究。在我们这个不论从宏观上还是从微观上都随处可见完美主义的时代,訾非博士及其团队的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从他们的研究方法和成果中,我看到了科学态度与人文精神的良好结合。 渴望完美是人类共有的动机之一,但“完美主义”只是一部分人类的特点。在心理学上,完美主义指一种以强烈的“不完美焦虑”为特点的认知-情感模式。这种模式,如果从哲学的角度分析,可以视作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间的失衡,是过度理性化导致的非理性状态,是科学的工具理性改造世界的能力局限性的表现。任何社会实践活动的成功,即个人精神价值向社会价值的转化,取决于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完美主义者”沉溺于工具理性的完整性和自洽性所带来的美好感受中,而不愿接受“不美”的现实。 佛家的一些思想对于分析完美主义也可资借鉴。从缘起的过程看,种种贪嗔痴迷的妄念,产生了无明烦恼和不理智的思维。无明的思维,产生了要去做某种行为的意识念想,由此产生了眼耳鼻舌身和心意(六根)对身外世界的各种分别判断。对身外世界的分别判断,导致了分别心,便有了喜爱或不喜爱的取舍。由于这种分别取舍的思维,产生对自己喜爱的事物更加执著、对不爱的事物愈加排斥的心理和行为。由于这种偏好的心理,于是对于苦、乐等感受产生种种执著的认定。由此产生了过于固定的价值观,比如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产生了各种自以为是的定义。由于这些价值取向的定义,便驱动自己进行各种行为活动,以取得这样的价值,完成自己的自我意识。由于执著于自我感觉和自我意识,使自己的行为活动积累产生不同的后果,从而使人生活于某种主观创造的世界中。完美主义便是这种执着于主观世界的生存方式的极端体现。 人们在不断变化的生活状态中前行,完美主义是生活中妄念激起的波浪、痴迷心开出的花、执着凝结的冰岩。识冰池而全水,藉阳气以消融。冰融则水流润,方呈溉涤之功。妄尽则心灵通,始发通光之用。 把追求结果的完美转变为体验生命的真实过程是克服完美主义的良方。人们在有限的、暂时的时空中生活。在客观必然性和主观能动性的交织中,得到或美好、或遗憾的体验。当我们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只要怀着喜乐与感恩面对世界,我们就会对人对己有一定的宽容之心,就会收获成功、幸福和愉悦。 《完美主义研究》是訾非博士及其研究团队十多年来关于完美主义的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完美主义研究成果,将对学者和大众都有所启发。学会欣赏别人和善待自己,是克服完美主义的重要途径。的确,当一个人能与他人有效地沟通,拥有从容淡定的自信与内在心识,获得足够的社会支持和自我安慰,来自内心和人际方面的压力便会得到缓解,对人对己就不易采取苛责的态度,就会用心中的慈爱和理性的思维对待自己的生活状态。 《完美主义研究》中,作者提出了人类不完美感的发展阶段理论、完美动机的四模式理论、动机叠加理论、儒家文化与完美主义的关系理论等富有创新性的观点。作者把人的心理活动近似概括为四个层面:行为、念头、感受和躯体感受。人的注意通常放在念头的层面,并经常转移到外在行为的层面。感受分析咨询帮助来访者把注意力从念头的层面返回到感受和躯体感受的层面,直面行为和想法背后的感受。感受分析是作者面向完美主义和强迫性人格者的心理咨询实践中建构的一套咨询模式。感受分析的理念是:直面感受,跟踪与体验感受。感受分析的目标是:把自我从感受的奴役中解放出来,与感受平等沟通。 阅读《完美主义研究》,我体会到:完美既然只是一种心理感受,一种念想,那么放下执着与分别心,就能回归素朴的心灵,这素朴的心灵也即所谓的“平常心”。 这平常心正是我们追求完美过程中的理想的生活态度。 刘先银 2010年6月16日 端午节 评述:这是一个完美主义的时代,我们可以随时发现各种完美主义:身材完美主义、容貌完美主义、人际关系的完美主义、成绩完美主义、择校完美主义、爱情完美主义、法规制定的完美主义、绩效考核的完美主义、商品的完美主义、学历完美主义、健康完美主义、品行完美主义、成就完美主义…… 完美主义经常是自恋的一种曲折的表达方式。完美主义者求全、求最佳的冲动比一般人强烈,乃因他们的完美动机和其他动机(例如,追求成功、害怕失败等)发生了叠加与联结。沉湎于追求“是其所是”(合乎想象)、“十全十美”“最佳”和“越来越好”是完美主义者的典型特点。完美主义又可概括为横向的完美主义和纵向的完美主义,前者以追求平面化的相似、完整、全面为主,后者以追求超越为主。 作者把人的心理活动近似概括为四个层面:行为、念头、感受和躯体感受。人的注意通常放在念头的层面,并经常转移到外在行为的层面。感受分析咨询帮助来访者把注意力从念头的层面返回到感受和躯体感受的层面,直面行为和想法背后的感受。 感受分析是作者面向完美主义和强迫性人格者的心理咨询实践中建构的一套咨询模式。感受分析的理念是:直面感受,跟踪与体验感受。感受分析的目标是:把自我从感受的奴役中解放出来,与感受平等沟通。 訾非发表的部分论文1. 訾非. 沙盘作为媒介的感受分析治疗:以权威畏惧感的心理干预为例.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0年10期. 2. 訾非. 焦虑梦的运作机制研究.医学与哲学,2009年第1期. 3. 訾非. Dabrowski的人格发展理论及其对超常教育的启示. 心理科学进展. 2005, 13(6), 728-733. 4. 訾非. 完美主义心理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心理科学, 2004, 27(4):943-945. 5. 訾非. 积极完美主义问卷的编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年第4期 6. 訾非. 消极完美主义问卷的编制.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7, 15 (4):340-344. 7. 訾非, 周旭. 弗罗斯特多维完美主义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6, 14(6): 560-563. 8. 訾非. 走向进化与生态审美心理学.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10(1): 44-49. 9. 訾非, 周晓林, 刘兴华, 潘苗苗. 完美主义者对不完美图形的注意偏好研究,心理科学, 2011, 34(3): 532-537. 学术观点完美主义訾非认为,完美主义者过分追求完美,主要不是因为这个人他比其他人有更强烈的“完美欲”,而是其他更为强烈的动机叠加在完美欲之上。他把这种现象称为“动机叠加”。他认为“完美欲”是一种“冷动机”,它在人类内心并不强烈,而追求成功、害怕失败等“热动机”叠加在完美欲之上,才使得完美主义者看上去非常执着于完美。其实他们是畏惧不完美背后的失败和不幸,渴望完美背后的成功和荣耀。(见訾非,《完美主义研究》, 2010)。 完美动机訾非提出,有四种“完美欲”(完美动机):(1)是其所是(合乎想象)、(2)十全十美、(3)最佳、(4)越来越好。人在得到自己期望的对象,并且对象的面貌与期望完全一致时,就产生了完美的感觉,这就是“是其所是”的意思。完全、完整、所期望的各部分都被得到,这种情况也让人产生完美感。得到最佳的,或者成为最好的,产生完美感。每一次都比上一次好,这种“蒸蒸日上”的感觉也属于完美感。 人类追求这四种感觉,此类追求合称为“完美欲”。(以上内容详见《完美主义研究》,2010) 焦虑梦的运作机制訾非提出焦虑梦的触发机制是从“核心情绪”至“情绪相关记忆”再至“梦境”,认为焦虑梦是梦者一段时间以来的相似焦虑主题整合的产物。他还把梦境中突然出现的情绪转化解释为“梦的漂移作用”。(见 訾非. 焦虑梦的运作机制研究. 医学与哲学,2009。) 强迫性人格障碍的心理咨询与治疗訾非认为,在中国文化环境下,强迫性人格倾向与强迫性人格障碍是相当常见的。强迫性人格障碍与强迫症在诊断与治疗上都存在重大的差异,但是目前国内心理学界对于强迫性人格障碍的心理咨询与治疗不够重视,在诊断和治疗方面时常与强迫症相混淆。他尝试用“感受分析”的方法进行面向强迫性人格障碍者的心理咨询与治疗。(见《完美主义研究》;或:訾非. 沙盘作为媒介的感受分析治疗:以权威畏惧感的心理干预为例.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0年10期.) 权威畏惧感訾非提出,应该从感受的层面研究权威主义等人格与社会现象。权威畏惧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都构成影响。他发现,权威畏惧感与焦虑、抑郁、强迫、低自尊等一系列心理困扰有关,并认为完美主义心理的一个主要来源之一是权威畏惧感。 个人其它信息译著訾非、田浩译 心理勇气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译者序 本书作者丹尼尔·普特曼(Daniel Putman)是威斯康星大学(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Fox Valley)的哲学教授,写有《Human Excellence:Dialogues on Virtue Theory》等专著和论文。《心理勇气》一书出版于2004年,是一部结合心理学、哲学、伦理学的佳作。 Putman把勇气分成三种类型:生理勇气、道义勇气和心理勇气,它们分别与人类在各种生存境况和处境中的自我选择有关。简言之,勇气是克服对死亡和痛苦的畏惧、直面现实、为所当为的一种力量。生理勇气要克服的是对“生理死亡”(身体的死亡和痛苦)的恐惧;道义勇气要战胜的是对“社会死亡”(被社会、团体抛弃)的恐惧;而心理勇气要克服的是对“心理死亡”(稳定感、控制感、自我感等的丧失)的恐惧。Putman在本书中着重探讨心理勇气。当然,在生活中,三种勇气是相互交织的。 中国人对勇气这个概念并不陌生。《中庸》有言:“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这是把勇气看成人格三个最重要品质之一。孟子认为真正的“大勇”是“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他所说的“虽千万人,吾往矣”约略等同于本书所指的“道义勇气。”古人对勇气的类型也有过探讨,荀子曾有“上勇”、“中勇”和“下勇”之辨;庄子在《秋水篇》里曾区分壮士的勇气、渔人的勇气、猎人的勇气和圣人的勇气,并推崇知穷知通、临大难而不惧的“圣人之勇”。鲁迅曾用另一种方式表达了同样的意思:“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正视命运和人生,应该是包含本书中谈到的所有三种勇气了。 对于任何一个社会,勇气都是一笔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然而这财富是无法继承的。在如今这个强调快乐的时代,勇气的价值在被逐渐淡忘。培养“智、仁、勇”的完整人格的教育传统,早已简化成智育一枝独大的局面,而这个“智”又缩略成了“智力”,甚而数理逻辑的“智能。”这种对“勇”的放逐和淡忘的局面,在历史上并不鲜见。而这又实在是个问题。没有勇气,也就不会有真正的智与仁,甚而不会有真正的心理健全。 译者认为,普特曼教授对心理勇气的归纳分析,不单会对一般读者有所启发,也将对心理学理论和心理治疗产生影响。我们能够看出,作者提倡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培养心理勇气,这是一种积极心理治疗的思路。但是,在精神分析流派或认知-行为流派的心理治疗中融入这个概念,也恰如其分。其实,新精神分析理论中的“自我力量”(ego strength)与心理勇气存在某种耐人寻味的关系;认知-行为疗法中的决断训练、满灌疗法、系统脱敏等都需要心理勇气的参与。本书第二章,“勇气和焦虑”,对于强迫症等焦虑相关障碍的治疗者和患者一定会有帮助。诚如朱建军博士所言:“强迫症心理问题的关键是缺少勇气,不敢面对变化和新奇。治疗的关键就在于培养他们的勇气……。”“养浩然之气”,或许是战胜焦虑的良方。 最后,译者郑重感谢本书万千心理的孙琦编辑,由于她不辞劳苦的工作,才使本书的翻译授权成为可能。还要感谢王小英女士,她把部分翻译手稿输入电脑,并对文字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佩服她直面这些枯燥工作的勇气。 本书由訾非和田浩共同翻译完成,訾非主译本书序言、第一章和第三章,田浩主译导言、第二章和第四章。我们的翻译态度是认真、仔细的,但错漏之处必在所难免,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訾非 田浩 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心理学系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