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豇豆荚螟
释义

昆虫名,为鳞翅目,螟蛾科。分布北起吉林、内蒙古,南至台湾、广东、广西、云南。山东受害重。主要危害大豆(毛豆)、豇豆、菜豆、扁豆、四季豆、豌豆、蚕豆等。

中文学名:豇豆荚螟

拉丁学名:Maruca testulalis Geyer

界:动物界

门: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纲:昆虫纲 Isecta

目:鳞翅目

科:螟蛾科

分布区域:吉林、内蒙古、台湾、广东、广西、云南、山东等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约13mm,翅展24~26mm,暗黄褐色。前翅中央有2个白色透明斑;后翅白色半透明,内侧有暗棕色波状纹。

0.6×0.4(mm),扁平,椭圆形,淡绿色,表面具六角形网状纹。

幼虫

末龄幼虫体长约18mm,体黄绿色,头部及前胸背板褐色。中、后胸背板上有黑褐色毛片6个,前列4个,各具2根刚毛,后列2个无刚毛;腹部各节背面具同样毛片6个,但各自只生1根刚毛。

长13mm,黄褐色。头顶突出,复眼红褐色。羽化前在褐色翅芽上能见到成虫前翅的透明斑。

生物学特性

在华北地区年生3~4代,华中地区4~5代,华南地区7代,以蛹在土中越冬。每年6~10月为幼虫为害期。成虫有趋光性,卵散产于嫩荚、花蕾和叶柄上,卵期2~3天。幼虫共5龄,初孵幼虫蛀入嫩荚或花蕾取食,造成蕾、荚脱落;3龄后蛀入荚内食害豆粒,每荚l头幼虫,少数2~3头,被害荚在雨后常致腐烂。幼虫亦常吐丝缀叶为害。幼虫期8~10天。老熟幼虫在叶背主脉两侧做茧化蛹,亦可吐丝下落土表或落叶中结茧化蛹。蛹期4~10天。豇豆荚螟对温度适应范围广,7~31℃都能发育,但最适温为28℃,相对湿度为80~85%。

防治方法

(1)及时清除田间落花、落荚,并摘除被害的卷叶和豆荚,减少虫源。

(2)在豆田架设黑光灯,诱杀成虫。

(3)药剂防治采用20%三唑磷乳油700倍液或40%灭虫清乳油每667m2/30ml,对水50~60kg、5%锐劲特胶悬剂2500倍液,从现蕾开始,每隔10天喷蕾、花1次,可控制为害,如需兼治其它害虫,则应全面喷药。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12: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