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赧场社区 |
释义 | 村情概况赧场社区是龙陵县龙山镇的一个行政村,地处龙山镇东面,距龙山镇政府所在地2公里,到乡镇道路为土路,交通方便,距龙陵县城2公里。东面邻龙新乡,南面邻大坪子村委会,西邻白塔社区、乡柏河村委会,北面邻白家寨村委会。辖代家坡、田家寨、大坡脚、赧场四组、赧场五组、赧木寨、铁厂河、坪子地、蕨叶坡等九个自然村。全社区共有人口总数2472人,其中有农户462户,农业人口1979人,劳动力926人。 整个社区国土面积20.51平方公里,海拔1540米,年平均气温 14.9℃,适合种植水稻、包谷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1818亩,林地25832亩,共有经济林果地490亩,有茶园1237亩。200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87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11元。 社区内干群关系融洽,社会治安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云山社区今后发展的重点:稳定粮食和茶叶产业,大力发展畜牧业。 自然资源赧场社区位于龙山镇东边,距离龙山镇2公里,到乡镇道路为土路,全村国土面积20.51平方公里。全村耕地总面积1818亩 (其中田740.5亩,地1078亩),人均耕地0.92亩,主要种植水稻、包谷等农作物,经济林果地490亩,主要种植草果,有茶园1237亩。 基础设施该社区目前已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视、通电话五通。全村有388户通自来水,43户还存在饮用井水,20存在饮水困难;全部农户均已通电,拥有电视机农户400户,通有线电视305户;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206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115户。 该社区进村道路为沙石路面,村内主干道硬化路面3.5公里。全村共有25户农户建有沼气池,均已完成“一池三改”;装有太阳能农户47户;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735亩。 农村经济2009年社区农村经济总收入877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247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71.7%;畜牧业收入190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21.66%;渔业收入2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0.23%;林业收入70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7.98%。第二、三产业收入115万元。外出劳务收入23.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11元。 该社区村民的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居住为主,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赧场社区目前已有20户居住砖(钢)混结构住房,200户居住于砖木结构住房,196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还有46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 2009年底全村拥有汽车15辆,拖拉机45辆,摩托车85辆。 人口卫生赧场村现有人口总数2472人,其中男1245人,女1227人。有农户462户,农业人口总数为1979人,劳动力总数926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口760人,从事第二、三产业166人,外出务工人数48人。 赧场社区以汉族为主,其中汉族2427人,傈僳族9人,阿昌族10人,其他民族26人 。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增长,农村医疗、社会保障及卫生环境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农村居民也积极参与农村社会保障,有更多的农户开始加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及农村合作医疗。至2009年底全村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人数37人,享受农村低保待遇1026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农户452户,共计1909人,参合率96.46%。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龙陵县人民和中医院,村卫生所面积为210平方米,有乡村医生2人,设在社区,该社区距离龙陵县人民医院和中医院2公里。 文化教育赧场社区有村小学1所,建立于1925年3月,校舍建筑面积1090平方米,拥有教师13人,在校学生336人,距离龙山镇城关中学2公里。目前整个社区农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人数339人,其中小学生数242人,中学生人数94人。文化人口2116人,占总人口的85.6%;在校学生475人,占总人口的19.22%。小学以下人文化人口797人,初中898人,高中272人,大专以上78人。 该村建有文化活动室1个。业余文娱宣传队1个,极大的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2004年获得龙山镇人民政府颁发的“庆祝建国55周年拔河比赛第一名”奖;2005年获得龙山镇人民政府颁发的“庆祝建国56周年拔河比赛第二名”奖;2006年获得龙山镇老年协会颁发的“老年人体育运动会组织奖”。 基层组织赧场社区设党支部1个,党小组3个,党员总数45人,党员中男性38人,女性7人;年龄在60岁以下的27人,60岁以上的18人。 全村有团员159人,团支部1个设在社区。 该社区2002—2003年度获得龙山镇团委颁发的“先进团支部”荣誉称号;2003-2004年度获得龙山镇党委颁发德“先进党支部”荣誉称号;2004年获得中共保山市委、政府颁发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整体联动防范工程先进社区”荣誉称号。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