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暨南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释义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成立于2001年6月,由数学系、电子工程系、计算机科学系和计算中心组成。现有172名教职工,近80%的专任教师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当中包括一批从国外学成归来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在学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学院现有教授25名,副高职称教职工46名,其中博士生导师6名,硕士生导师60名。目前在读研究生508名,本科生1111名。

学院简介

经过十五期间的学科建设和发展,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目前在计算机科学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数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领域形成了特色明显、并且具有一定优势和发展前景的研究方向与科研团队。信息学院"十五"期间获得的科研经费比"九五"期间翻了5倍多,其中,国家和省部级基金项目占13%,各级攻关项目和横向项目占87%。2005年度被SCI、EI和ISTP收录的国际论文71篇,占学校总数的21%;2006年度被SCI、EI和ISTP收录的国际论文49篇,占全校总数的15%。获得省部厅级以上的科技成果奖6项,其中教育部提名的国家自然科学奖1项,申请专利6项,有一项成果被列入科技部的“国家火炬计划”进一步开发和推广,并已在国内200多家医院临床应用。学院现拥有“计算机科学技术”和“信息与通信工程”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系统结构”、“通讯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基础数学”、“应用数学”7个硕士点,并与相关的学院共建"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以及“概率与数理统计”硕士点。此外,学院现有“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和“电子与通信工程”等3个专业的工程硕士学位点。目前,信息学院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数学与应用数学(软件工程方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信息与计算科学等本科招生专业,其中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为广东的省级名牌专业。学院现有“电子电路基础”、“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和“数据结构”等3门省级精品课程。近5年来,学院承担了一批国家级和省部级教育教改项目,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以及多项省部级以上的多媒体网络课程奖项。

通过“211”工程的投入和“十五”期间的基础条件建设,信息学院目前按基础型、专业型、提高型、科研型结构,分层次构建了较为系统化的实验硬件平台,包括广东省电子信息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广东省计算机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广东省教育厅现代电子技术重点实验室(厅级),数学技术实验中心,以及十多个教师科研实验室和学生创新实验室,为各个层面的教学和教研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实验硬件环境。

科研及竞赛

学院在数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技术等学科领域形成了特色优势明显发展前景良好的研究方向和科研团队。在研国家级省部级和其它类科研项目有100多项,经费将近2000万元。近5年,科研项目立项经费逐年增加,2005年是180万元,2006年是338万元,2007年是467.2万元,2008年是628.5万元,2009年是1432.1万元。科研人员取得的科研成就硕果累累,近5年,科研人员在各类科技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达1000多篇,其中,被国际权威索引系统收录的合计446篇,2005年是82篇,2006年是76篇,2007年是74篇,2008年是87篇,2009年是127篇。出版著作和教材70余部。拥有多项发明专利和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获得过多项各类科技奖励,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广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在各位导师的精心指导下,硕士研究生积极参与科技项目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并发表论文108篇,大部分发表在核心刊物,其中被EI收录14篇,被ISTP收录8篇,获得专利4项。信息学院承担学校参加全国及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ACM软件设计大赛3个学生学科竞赛的组织和培训工作。近年来,学院本科学生在上述竞赛和全国“挑战杯”竞赛中,取得省级以上的各类奖励上百项。

院系领导

院长 姚国祥教授(负责学院全面工作;分管学科建设、科研、研究生)

书记 仇光永副研究员(负责学院党委全面工作)

副院长 黄君凯教授(分管学院教学、实验室建设及设备,协助院长分管研究生工作)

党委副书记 史庆新老师(协助党委书记分管学院学生工作)

办公室主任 庄汉文副研究员

教科办主任 叶世绮副教授

数学系

系主任 赵逸才教授

党总支书记 高凌云教授

系主任助理 张传林教授

党总支副书记 林举参老师

电子工程系

系主任 黄君凯教授

党总支书记 朱家明讲师

系主任助理 郑力明教授

计算机科学系

系主任 周继鹏教授

党总支副书记(主持工作) 肖东胜老师

系主任助理 杨天奇教授

计算中心

主任 范荣强副教授

主任助理 全渝娟副教授

党支部书记 杜宝荣高级实验师

专业简介

电子工程系

暨南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电子工程系成立于1987年,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一支以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为主体,梯队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教学和科研队伍。电子工程系在编教职员工44名,现任系主任为黄君凯教授,系党总支书记为朱家明老师,系主任助理为郑力明副教授。目前,在校本科生275人,研究生150人。

近年来,电子工程系围绕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两大学科领域,构建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三位一体的学科体系。在光通信与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微电子技术与集成电路设计、测控技术与生物医学信息系统等主要研究方向,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和优势的学科团队、科研成果和专利技术。近两年,教师发表的学术论文中被SCI、EI和ISTP收录50篇;近三年来,教师主持的国家和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攻关项目以及粤港招标项目30多项,纵向科研经费近千万元。

目前,电子工程系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层面,拥有“信息与通信工程”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以及“通信与信息系统”和“信号与信息处理”2个硕士点,同时具有“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的工程硕士学位点。在本科教育层面,现有“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和“电子科学与技术”3个招生专业,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电气信息类专业布局,其中“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在2001年底被评为广东省首批12个省级名牌专业之一。在实践教学和科研硬件条件建设层面,已经建成了暨南大学广东省电子信息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暨南大学广东省教育厅现代电子技术重点实验室,以及暨南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研究所等涵盖本科生、研究生以及教师的多层次系统化实验和科研基地,有力支撑和促进了电子工程系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和学科科研平台的构建和发展。

5年来,电子工程系着力凝练以知识掌握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以素质提高为目标,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多维结构”办学思想和教育理念。依托所承担的多项国家和省部级教育教学改革课题,在教育模式的设计定位,课程体系的优化组合,教学内容的综合更新,教育技术的开发应用,实验基地的改造建设,实验资源的共建共享,以及人才培养的激励孵化等新世纪专业建设和教育改革核心问题上,取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以及全国和广东省多媒体网络课程奖3项。电气信息类专业的2门基础主干课程“电子电路基础”和“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获批为广东省的省级精品课程,出版教材和多媒体教学软件近10部。

电子工程系在人才培养方面成效突出,近年来本系学生在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和“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了4项国家级奖项,以及40多项省级奖项;此外,在读学生申报国家专利6项,并有2项创新成果被列为广东省“六个一”科技成果展示会参展项目,以及中国国际贸促会招商引资扶助促进工程项目。建系20年来,电子工程系培养了以研发“WPS2000智能集成办公系统”获得2001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的金山软件研究院副院长董波,以及澳门大学电机与电子工程系系主任苇孟宇等一批创新型的杰出毕业生。

数学系

暨南大学数学系创办于1929年。七十几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数学系通过不断深化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改革,在研究生和本科不同层次的教育中,调整专业方向和培养目标,强化基础,重视应用,分流培养,从原来仅有的单一数学专业发展为有培养理学硕士、工学硕士、管理学硕士、理学学士和管理学学士条件和资格的大系。

数学系现有两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基础数学、应用数学;与管理学院、珠海学院共建一个硕士学位授权点:管理科学与工程;与经济学院共建一个硕士学位点:概率与数理统计。数学系现设三个本科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其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数学系于1993年在广东率先创办的本科专业。

数学系拥有一支基础理论扎实,学术水平高,治学严谨的教师队伍。全系现有教职工36人,其中专职教师32人,教师中有教授8人,副教授13人,讲师8人 。专职教师的学历层次较高,其中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8人(含博士后6人),硕士6人。系资料室藏书1.7万册,中外文期刊460余种。系计算机实验室有微机100多台, SUM小型机服务器1台。系计算机实验室、系资料室、系办公室、系主任室和教师工作室都设立了校园网微机工作站,为教学、科研和管理提供了资源共享的平台。丰富的藏书和网络资源极大地满足了师生的科研需求。

数学系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拓宽专业口径,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我系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都取得了优秀成绩,多次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并有多篇建模竞赛优秀论文在学报上发表。

计算机科学系

暨南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成立于1984年,其前身源于数学系的计算机教研室。本系1990年正式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是华南地区较早成立的计算机软件硕士点之一,目前拥有"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计算机应用技术"二个工学硕士点,同时拥有"计算机技术"专业工程硕士点;设有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以及"电脑与资讯科技(境外)"三个本科专业,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被评为广东省名牌专业 。本系在为海外、港澳台地区和广东省培养信息产业及高新技术高级专门人才,推动科技进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将进一步做出重大贡献。长期以来,我系一直在努力探索计算机类学科的教育改革方案,力求使教学计划、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归纳起来,教改工作由浅至深,由 局部至全面,由小规模至大规模,在某些方面的研究水平在省内已初具规模。其过程可以分为二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2-1996年

在这期间,计算机软件专业确立了专业发展必须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提出培养宽口径、厚基础、有较强自适应能力的、能与国际接轨的交叉型、复合型人才的"通识模式"教学体系,制定了计算机软件专业的新的教改方案,实现了从较窄的专业口径向较宽的专业口径的转化,其教改成绩被学校所肯定。

在新的教改模式中,进一步压缩学时,并把课程结构分成三个层次:即公共基础课程,五大模块的核心课程,四大方向的专业课程。强调外语与计算机教学4年不断线。同时,为了加强工程训练与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大力改革实验方法,在基础课程中引入CAI教学,并设立"专题研究"课程,让学生尽早参加科学研究工作。因而,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独创能力,多次在科技比赛中取得优秀的成绩。

第二阶段:1996-2005年

经过多年的教改实践与对国内外最新教改动向的了解、研究,根据教 育部 普通高校专业调整的要求,以及教学改革的需要,遵循加强基础、拓宽专业、整体优化的原则,计算机软件专业进一步变革"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逐步形成"以学生为中心,以知识掌握为基础,以技能和能力培养为重点,以素质提高为目标"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科学研究相结合的开放式培养体系。

为此,这一阶段的改革重点是重新整合原有计算机类核心课程结构与内容,着眼于课程的整体优化、长期作用与可持续发展,改革了部分课程,并在98级的教学计划中试行。同时,在部分核心课程中引进美国最新的英文原版教材。

在实验室建设方面,调整原有的基础类实验室布局,组成4~5门彼此融合,相互渗透的计算机类基础实验课程。并建成一个具有"共用、开放、教学提高型"特点,并且技术与管理先进、具有良好社会效益的实验室。该实验室的建设为探索如何建立新型实验室建设模式、如何馈进面向21世纪高新技术的实验内容,以及采用现代化的实验方法与手段,提供了一个颇为成功的典范,并产生了一 定的社会影响。

同时,我们一直在努力探索计算机类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方向,力求构建与21世纪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相吻合的,与科学技术和知识经济发展趋势相适应的现代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至今,已初步形成基于全面发展的"通式"教育模式,由系统化多层次实验室提供硬件支撑,完成模块化理论课程教学和实验课程教学的"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综合培养体系",在现代计算机科学的知识平台上,实现"智力因素素质"与"非智力因素素质"相互渗透和融合,铸造了具有创新能力的交叉型、通用型的21世纪人才。在这一改革思路指导下,结合我校"侨"字特色和本系自身特点,本学科专业进行了部分教改项目。此外,我系还主持一些省级和校级的教改项目,出版了多部教材。同时,自行研制了多个CAI课件。并且,本学科专业毕业生所具有的多维知识结构,复合型人才综合素质,以及开拓型新能力,在就业竞争、继续深造、以及实际工作过程中得到体现,深受海内外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和良好评价。因此,我系计算机科学与专业的教改力度,从广阔性、先进性,以及从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和自身特色上看,都已经走在广东省的前列。

2011年9月暨南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浙沪分校正式搬迁至广州校区,至此,暨大外部校区已全部回到广州校区,完成历时3年的学院搬迁计划。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21:5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