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螈 |
释义 | 基本信息词条的多种读法【词条中文学名】螈 【词条拼音名称】① yuán; ② ㄩㄢˊ; 【词条英译名称】① Cynops orientalis; ② salamander【词条医学名称】Ambystoma mexicanum 【词条郑码编码】IGNK,U:8788,GBK:F3A2 【词条笔画数目】16 【 词条偏旁部首】虫 【词条笔顺编号】2512141332511234 【词条中文释义】两栖动物,属于爬行类动物,形状像蜥蜴,头扁,表皮粗糙,背面有黑色斑点,腹面红黄色,四肢短,尾侧扁。生活在水中,卵生。幼体形状像蝌蚪。吃小动物。 【词条英文释义】① a kind of amphibious reptile;② a salamander; ③ a kind of silkworm; 【词条界中文名】动物界 【词条界拉丁名】Animalia 【词条门中文名】脊索动物门;两栖动物门 【词条门拉丁名】Chordata; Amphibia 【词条纲中文名】两栖动物纲 【词条纲拉丁名】Ampgibia 【词条亚纲中文】滑体动物亚纲 【词条亚纲拉丁】Lissamphibia 【词条目中文名】有尾目 【词条目拉丁名】Caudata 【词条科中文名】蝾螈科 【词条科拉丁名】Salamandridae 【词条属中文名】真螈属 瘰螈属 【词条属拉丁名】salamandra; Paramesotriton 【词条种中文名】中国种 【词条种拉丁名】chinensis 【词条动物别名】蝾螈 【词条经济类型】可观赏性动物,可饲养型动物,药用价值 【词条郑码编码】IGNK,U:8788,GBK:F3A2 【词条笔画数目】16笔 【词条偏旁部首】虫字旁 【词条笔顺编号】2512141332511234 蝾螈简介蝾螈(Salamander),又称火蜥蜴,娃娃鱼,全世界大约有400多种,分属有尾目下的10个科,包括北螈、蝾螈、大隐鳃鲵(一种大型的水栖蝾螈)。它们大部分栖息在淡水和沼泽地区,主要是北半球的温带区域。 蝾螈体全长61~155毫米。头部扁平;皮肤较光滑有小疣,脊棱弱,舌小而厚,卵圆形,前后端与口腔底部粘膜相连,四肢细弱,指、趾无蹼;尾极侧扁。 生物特性生理特征1.外形特征 先观察蝾螈的外部形态,它由头、颈、躯干、四肢和尾5部分组成。它们的皮肤光滑而又粘性,尾巴很长,头部很圆。有的蝾螈身体短小,成体全长6-15厘米;有的体型硕大,中国大蝾螈体型最大,体长可达1.5米。躯干部背面中央有不显著的脊沟,背和体侧均呈呈黑色或灰黑色,有蜡光,腹面为朱红色,有不规则的桔红色斑块, 大都有明亮的色彩和显眼的模样,皮肤上分布着稍微突起的痣粒,有不规则的黑斑。 2.肢体特征蝾螈的颈部不明显,躯干较扁,有4条腿,皮肤潮湿,四肢不太发达,前肢四指,后肢五趾,指(趾)间无蹼,尾侧扁而长。蝾螈在水底和陆上用四肢爬行,在水中借躯干和尾能上能下不断弯曲摆动而游泳。 3. 头部特征 蝾螈的颈部不明显,躯干较扁,四肢较发达,头部扁平,吻端钝圆,吻棱较明显;其犁骨齿呈“”∧”形,有唇稽,唇褶较显,皮肤较光滑,有小表粒。前颌骨1枚,鼻突中间无骨缝,上颌骨和翼骨均短,二者相距远。基舌软骨有1对指状突,2对角鳃骨均骨化或仅有1对骨化,上鳃骨仅1对。幼体有平衡枝,外鳃3对,羽状;尾背鳍褶始自体前部,鳍褶低而平直。皮肤较光滑有小疣,脊棱弱,舌小而厚,卵圆形,前后端与口腔底部粘膜相连,四肢细弱,指、趾无蹼。 4. 尾部特征 蝾螈都有尾巴,尾侧扁而长。肛前部橘红色,后半部黑色,皮肤裸露,体形和蜥蜴相似,但体表没有鳞。 5. 视觉、食性 蝾螈的视觉较差,主要依靠嗅觉捕食,以蝌蚪、蛙、小鱼,孑孓、水蚤等为食。蝾螈的四肢不发达,成体可分为水栖、陆栖和半水栖几类。水栖类型在水中产卵,陆栖类型在繁殖时回到水中产卵,少数种类在潮湿的陆地产卵,朝鲜族后幼体要在水中发育成长。 6.雌雄区分: 蝾螈的雄体略小于雌体;雄体活泼灵敏,雌体腹部肥大,行动迟缓;雄体泄殖腔孔隆起,特别在生殖季节,雄性肛部肥大,肛裂大,孔裂长,有明显绒毛状乳突,甚至向外凸出,而雌体的泄殖腔孔平伏,肛部呈丘状隆起,肛裂短。孔裂短,无明显乳突。 7.雌雄区别蝾螈的雌雄区分:雄体略小于雌体;雄体活泼灵敏,雌体腹部肥大,行动迟缓;雄体泄殖腔孔隆起,特别在生殖季节,孔裂长,有明显绒毛状乳突,甚至向外凸出,而雌体的泄殖腔孔平伏,孔裂较短,无明显乳突。蝾螈身体短小,有4条腿,皮肤潮湿,大都有明亮的色彩和显眼的模样。中国大蝾螈体型最大,体长可达1.5米。蝾螈都有尾巴,体形和蜥蜴相似,但体表没有鳞。 8.行为特征 蝾螈无论在地表、树上、或是地下都能用它们短短的四足十分缓慢地爬行。厉害的是,它们可以用前足或者趾尖在池塘底部泥泞不堪的表面上行走,借助摆动尾巴来加快行走速度。 9.防卫本领蝾螈大多体色鲜明美丽,因为它们是有毒的,它们就利用这种鲜艳夺目的颜色告诫来犯者,所以那些蠢蠢欲动的猎食动物就会敬而远之了。当蛇向蝾螈发起进攻时,蝾螈的尾巴就会分泌出一种像胶一样的物质,它们用尾巴毫不留情地猛烈抽打蛇的头部,直到蛇的嘴巴被分泌物给粘住为止。 地域特征1.分布范围 目前,世界上有几百种蝾螈,分布各地的潮湿环境中。 其中有6种及亚种,均分布于亚洲东部。日本有剑尾蝾螈和红腹蝾螈两种。中国有4种及亚种,以东方蝾螈分布最广,常见于华东和华中地区;蓝尾蝾螈有两个亚种,指名亚种见于贵州水城;楚雄亚种见于云南中部;呈贡蝾螈仅见于云南呈贡。 2. 生活习性 蝾螈属动物生活在丘陵沼泽地水坑,池塘或稻田及其附近。10月到次年 3月多在水域附近的土隙或石下进入冬眠。3~9月多在山边水草丰盛的水坑或稻田内活动。底栖,爬行缓慢,很少游泳。多在水底觅食蚯蚓、软体动物、昆虫幼虫等。因为蝾螈的体表因半透性,而导致水份的散失,所以多数的蝾螈都栖活于潮湿的环境中,陆栖能力好一点的种类可以离水较远,但生活的环境仍以潮湿的苔癣环境为主,至于那些如大鲵等对水份较为依赖的种类,则多偏好生活在低温且水质清洁的环境中。 交配繁殖1.求偶阶段 蝾螈在寻求配偶时,雄螈经常围绕雌螈游动。雄蝾螈在排精之前,不断地围绕在雌蝾螈后面游动,用吻端触及雌蝾螈的泄殖腔孔,时而触及雌螈肛部,时而在头前,弯曲头部注视雌螈、同时将尾部向前弯曲急速抖动,如此反复多次,有的可持续数小时。 2.交配阶段 蝾螈雄雌间的交配行为亦相当特殊的,雄性个体会将其精液包在一个如胶囊般的精荚中,当雄螈把乳白色精包(或精子团)排出体外,沉入水底粘附在附着物上时,雌螈紧随雄螈前进,恰好使泄殖腔孔触及精包的尖端,徐徐将精包的精子纳入泄殖腔内,会在短短的时间内由雌体吸入体中,以完成交配行为,精包膜遗留在附着物上。纳精后的雌螈非常活跃,尾高举与体成40度~60度角,约1小时后才逐渐恢复常态。3.受精阶段 两栖动物一般是体外受精的,蝾螈很特别,它是体内受精。雌螈纳精1次或数次,可多次产出受精卵,直至产卵季节终了为止。在产卵时雌螈游至水面,用后肢将水草或叶片褶合在泄殖孔部位,将卵产于其间。每次产卵多为1粒,产后游至水底,稍停片刻再游到水面继续产卵;一般每天产3~4粒,多者27粒,平均年产220余粒,最多可达668粒。一般经 15~25天孵出。即将孵出的胚胎有3对羽状外鳃和 1对细长的平衡枝。蝾螈是较好的实验动物和观赏动物,也能捕食水稻田中的水生昆虫。 4.产卵阶段 雌蝾螈产卵很有意思,在产卵时,雌螈游至水面,先是在水中选择水草的叶片,再用后肢将叶片夹拢,反复数次,最后将扁平的叶子卷成褶,用后肢将水草或叶片褶合在泄殖孔部位,将卵产于其间,并包住泄殖腔孔,静止3-5分钟,受精卵即产出,包在叶内。雌蝾螈产卵后伏到水底,休息片刻又浮上来继续产卵,一般每次仅产一枚卵。雌螈纳精1次或数次,可多次产出受精卵、直至产卵季节终了为止。每次产卵多为1粒,产后游至水底,稍停片刻再游到水面继续产卵;一般每天产3~4粒,多者27粒,平均年产220余粒,最多可达668粒。出生的卵粒如青蛙卵,在外围有如胶状物质缠裹保护,以使幼体能安然的度过发育前期。一般经 5~25天孵出。即将孵出的胚胎有3对羽状外鳃和 1对细长的平衡枝。而陆栖型与水栖型的交替则发生于部份的种类,因为栖息环境的改变而造成其外型与色彩上的改变。5.孵化阶段 蝾螈所经历的一系列幼态发育过程称为蜕变。陆栖蝾螈在陆地产卵,幼虫的发育发生在卵内。当幼仔孵化出来后,看上去就像成年的微缩版。水栖蝾螈在水中产卵,受精卵是新生命的起点,在水、氧和温度适宜的情况下,受精卵经过多次有规律地分裂,卵变成小蝌蚪。孵化后成为像蝌蚪样的幼虫,经过2-3天,蝌蚪先长出一对前肢,以后又长出后肢,经过3-4个月,幼体完成,变成蝾螈 6.繁殖时限与温度 在自然界中生活的蝾螈,产卵期在3-4月间,以5月份产卵最多。室内饲养的东方蝾螈,由于室温往往高于自然界温度,产卵期要提前一个月左右。在2-3月间,平均气温的在10℃以上时,大腹便便的雌蝾螈便开始产卵,4月为盛期,以后逐渐减少。蝾螈是很害羞的动物,它们通常藏在潮湿的地方或水下,它们中许多种终生在水中生活,而另一些则完全生活在陆地上,甚至有些完全在潮湿黑暗的洞穴中生活。大多数的蝾螈,不管是在陆地上还是在水中生活,都要在水中繁殖。 饲养特色1.饲养环境饲养蝾螈时,环境中接近饱和的湿度,与可供进食、躲藏及休息的水塘是不可或缺的。多数的蝾螈都是个性相当温和的种类,所以饲养者可以依据饲养的能力与空间的调配来决定饲养密度与数量。 2. 蜕皮现象 在饲养蝾螈过程中,会发现它有蜕皮现象。请注意观察,蝾螈先是头顶部缓缓蜕去外皮,随后,躯干部、四肢和尾部蜕皮。蝾螈蜕下的皮,有时自己吞食掉,有时被同伴吃掉。 蝾螈可以放在大的玻璃鱼缸内饲养,便于观察其活动。缸底铺些洗净的沙砾碎石,注入30厘米深的潭水或井水,并投入少量金鱼藻等水草,布置成与捕捉场所相似的生态环境。沙石有吸附污物的作用;水草能进行光合作用,增加水中的含氧量,并供蝾螈产卵用。 3.饲养水质饲养用水以清洁的池水为好,井水也适用。如果用自来水的话,放置3-5天后才可使用,否则自来水中殖留的氯气会导致蝾螈中毒死亡。换水是一项经常的管理工作。保持水质新鲜清洁,有利于蝾螈正常生活。 4.饲养食性蝾螈喜食活的小动物。水蚯蚓是较理想的饲料,可隔日投入少许;也可以将水蚯蚓放入单层纱布内包裹,用绳悬挂水中,水蚯蚓会从纱布空隙中伸出部分身体,蝾螈会游去拉食。此外,小蝌蚪、孑孓、水蚤等,也是蝾螈喜爱的食物。在缺乏活动的小动物时,也可将瘦猪肉切成小块喂饲。但应注意投食不可过多,以无残食为宜,防止食物腐烂而影响水质。 5.观赏价值饲养蝾螈可以观察到相当多奇特的生物行为,而其中又以足部的再生、奇特的交配行为与陆栖与水栖型的交替最具有色。蝾螈具有相当强的生命力,格外是其自愈能力相当优异,所以有时发现个体因为机械性的外伤而断肢时,不出多久便会由伤口长出一肉芽,并逐渐发展修复成原先的状态。 相关报道蝾螈可能帮助人类实现肢体再生据国外媒体报道,最近英国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关键性蛋白质,它可以帮助蝾螈再生严重受损的肢体;此次发现可能引导未来的人类再生医学。长期以来,生物学家便对蝾螈和真螈身体受损部位的再生能力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但再生的过程究竟如何,他们却不得而知。英国的新研究显示,一种由神经和皮肤细胞分泌的名为“NAG”的蛋白质,在“制造”被称之为“胚基”的一组不成熟细胞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胚基能够再生出缺失的肢体。NAG在肢体再生过程中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事实的验证,即便在残端下的神经严重受损时也是如此,在正常情况下,残端的存在会阻止肢体再生。时下,科学家能够利用人造的能够产生这种蛋白质的细胞打造再生过程。 伦敦大学学院的阿诺普-库马尔和同事在刊登于《科学》杂志上的研究论文中表示,此次发现可能为未来在哺乳动物肢体再生学方面的努力提供了信心。印第安纳大学─普度大学印第安纳波利斯分校的大卫-斯托克姆说,库马尔等人的研究可能帮助解释哺乳动物为什么限制了再生能力,因此能够对再生医学起到引导作用。 此项研究清楚地解释了与胚基形成和肢体再生有关的分子信号,它能够最终允许医生为非再生肢体的细胞编制类似的程序。斯托克姆说:“究竟什么时候可能成为一种现实——尤其在人类身上,任何人都只能进行猜测而已,但发现与再生有关的另一个重要因素NAG却无异于迈出了重要一步。”蝾螈能够通过将细胞变成与“原始版”无差别的干细胞的方式实现肢体再生,干细胞随后发育成成熟的组织。伦敦大学学院的杰里米-布鲁克斯称,这绝对是一个令人羡慕的本事,但理解肢体再生过程并不意味着人类能够“复制”这种能力,也就无法再生失去的手臂或者大腿。 他在接受采访时说:“对于再生医学来说,了解胚基的工作原理并实现哺乳动物的肢体再生无疑是它最想实现的目标。但在能够做到这一点之前,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再生医学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主要是围绕干细胞展开,干细胞是人体多种细胞和组织的源泉。 蝾螈——拥有再生能力的超级英雄蝾螈能够再生失去的肢体、受伤的肺部或者是部分脊髓,甚至少量削去的大脑。 蝾螈是一个拥有再生能力的超级英雄,能够再生失去的肢体、受伤的肺部或者是部分脊髓,甚至是少量被削去的大脑。这个令人注目的再生能力也不再是那么的深不可测,这也就意味着研究人员可以利用它来研究如何实现人类肢体再生。 科学家一直将这种小型两栖动物的高明本事归功于它们体内的“多功能干细胞”,就像人类的胚胎干细胞,这种细胞会在蝾螈的肢体截断时重新分化成不同的细胞,让蝾螈长出新的肢体。虽然哺乳动物干细胞也具有相同的运作方式,但是比较少出现如此戏剧性的结果,它们只可以愈合伤口或者是将骨头连接到一起,但是就不能再生为肢体或者重建脊髓。刊登在2009年7月2日《自然》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揭开了蝾螈再生的真相。参与这个研究的研究人员有7名,其中包括佛罗里达大学的动物学家。通过对基因改造蝾螈进行研究显示,来自蝾螈不同组织的细胞保存了对这些组织的“记忆”,当它们需要再生时,只需要少数这些“记忆”了细胞来源的细胞就可以完成。 生物学教授MalcolmMaden说:“我认为这比我们以前认为的哺乳动物更像哺乳动物。从这项研究来看,有一天可再生人类组织的希望更大”。Malcolm Maden教授是这篇文章的作者,也是UF遗传研究所的成员。此外,蝾螈能够完全愈合伤口,不会出现任何疤痕,这也是另一个人类想要学习模仿的能力,Maden说。 原产于墨西哥中部一个湖泊中的墨西哥蝾螈,进化过程很奇特,虽然它还处于幼虫时期但是会成为有性繁殖的成体。它们是再生研究非常有价值的模型,因为它们可以圈养,而且拥有很大的胚胎可供于研究。当墨西哥蝾螈失去一条腿,会在受伤处形成一小块隆起物,将其称为胚轴原。仅仅需要三个星期,这个胚轴原就可以转变成为一个全新的、功能完全的替代腿。 胚轴原中的细胞跟胚胎细胞非常相似,主要来自于围绕伤口的组织,包括软骨、皮肤和肌肉。因此,长期以来科学家一直认为这些细胞就是多功能干细胞——意味着它们可以来自多个位点,只要以再生的模式起作用就能够成为各样组织。 Maden等人在德国两个研究所利用指示剂绿色荧光蛋白检测了他们的假设。当基因改造细胞产生绿色荧光蛋白时,绿色荧光蛋白在紫外光照射下能够发出紫绿色荧光。研究人员就可以利用这个荧光来追踪基因改造细胞的起源和生长情况。研究人员的这个实验同时也在蝾螈成体和蝾螈胚胎中进行。 研究人员利用蝾螈胚胎进行研究时,把转基因组织移植到特定位置,他们已经知道这个位置会形成身体的特定部位。然后观察这些细胞随着胚胎发育,会在哪里生长以及会如何生长。通过这种方法,研究人员可以确切地看到这个转基因组织形成了什么组织。最为形象的结果是,研究人员将GFP转基因细胞植入到了胚胎中将会发育成神经系统的部位,一旦这个生物发育了,在紫外光下看这个成体,GFP细胞就会沿着神经通路延伸,看起来就像遍布整个身体的绿色字符串。在蝾螈成体中进行研究时,研究人员等人首先将GFP基因转到墨西哥蝾螈能再生的细胞内,接着,将另一只没有GFP的蝾螈进行截肢术,随后,将带有GFP基因的细胞移植到蝾螈断肢上,通过荧光可直观的观察蝾螈再生的过程。研究人员发现,只有“老”肌肉细胞能再生新肌肉细胞,只有“老”神经细胞能产生新神经细胞,也只有“老”皮肤细胞能产生新皮肤细胞,以此类推。这就暗示着蝾螈细胞可以利用皮肤和软骨细胞来恢复它们的功能,在一些特定情况下,这两种细胞似乎也可以交换角色,Maden说。 Maden说,这个发现可以帮助研究人员集中精力研究为什么蝾螈细胞能够拥有如此奇特的再生能力。“如果你掌握了它们是如何再生的,你就能够了解为什么哺乳动物不能够再生。”他说。研究人员希望这项研究最终能够有助于实现人类肢体的再生。 超亿年物种版纳鱼螈现佛山佛山市高明区一居民发现版纳鱼螈。全身左右有金黄色花纹,长相既像蚯蚓又像蛇,业界估计仅余四百余条,专家称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这几天,佛山市高明区更合镇水井村热闹极了,90多岁的老人,两岁大的孩童,都围在两条既像蚯蚓又像蛇的小怪物旁,既兴奋又好奇。这两条怪物是村里人在挖建鱼塘时发现的,经过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专家的初步鉴定,怪物原来竟是世界濒危珍稀两栖动物、且为唯一一种产于中国的蚓螈——版纳鱼螈。由于版纳鱼螈数量极为稀少罕见,今年8月广西专家公布其照片后,国内许多研究两栖动物多年的专家和学者才第一次见到这种动物的“真面目”。 1. 发现两条“小怪物” 发现版纳鱼螈的李先生是高明更合镇水井村的一名养鱼户。据其回忆,上周三中午12时,他正在开挖鱼塘的塘基。当挖了不到十厘米后,“有一铲泥土里,突然钻出两只手指头粗大的头,随后爬出两条既像蚯蚓又像蛇的小怪物。”李先生见状后,脑子里立即浮现了不久前在央视《走进科学》栏目里曾看到过的一种濒危珍稀动物版纳鱼螈。 “我一眼就认出来了,它们可能就是版纳鱼螈。”为了得到进一步确认,李先生将这两条小怪物带回家,细心照顾。 昨日,记者在李先生家看到,这两条小怪物大约一尺多长,周身无鳞,虽然既像蚯蚓又像蛇,但纵贯全身左右两边的金黄色花边纹让它们与蚯蚓和蛇有了明显区别。 在小怪物的头部,仔细一看,还有不明显的小眼睛和嘴巴,与蛇头的彪悍相比,它们显得格外温驯。 自从李先生将小怪物带回家后,平静的水井村沸腾了。每天都有村民上李先生家看这两条小怪物。有人认为它是蛇,而且有剧毒;还有人认为它是蚯蚓,而且是“蚯蚓之王”。研究所鉴定为版纳鱼螈 小怪物究竟是不是李先生怀疑的版纳鱼螈呢? 昨日,记者将小怪物图片及特征提供给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动物繁育与生态研究中心进行求证。该中心博士、副研究员龚世平公布的鉴定结果认为,根据形态学鉴定,小怪物就是版纳鱼螈,虽然广东以前有过发现,但十分罕见,且已被《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列为濒危物种。 龚世平介绍说,版纳鱼螈从分类上属于两栖纲、蚯螈目、鱼螈科、鱼螈属。本属大约34种,分布于南亚和东南亚地区,但中国仅有1种,那就是版纳鱼螈。从地理分布来看,版纳鱼螈在我国分布于云南(勐腊、景洪、盈江)、广东、广西(梧州、东兴、北流、玉林、南宁、容县、防城等地);在国外分布于越南北部。 上世纪60年代以前,有数据显示,版纳鱼螈在以上地区的分布数量约为5000条,但随着数量的下降,多年来已极其罕见,业界预测已减至400条。 一些两栖动物专家甚至一辈子都未见过这一动物。由于佛山高明与肇庆相邻,此次发现让专家认为版纳鱼螈生活在高明的可能性极大,且更合镇地理环境也比较适合版纳鱼螈生存。 专家对话版纳鱼螈问题1.:版纳鱼螈迄今已生存了多少年? 龚世平:由于版纳鱼螈极为珍稀罕见,也很难作为标本进行生态研究,目前国内对其的研究仅在分类学上。从相关的依据判断,版纳鱼螈迄今已生存了上亿年,和娃娃鱼的年代相当,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问题2.:版纳鱼螈是否为剧毒类的动物? 龚世平:这种动物是有雌雄之分的卵生生物,生活在海拔100~900米的热带或亚热带森林溪流及其附近的沼泽、池塘,稻田边的土洞穴或石缝中。营穴居生活,白天潜伏于洞内,晚上出来觅食,捕食蚯蚓。根据目前动物学界对版纳鱼螈的了解,应该没有剧毒。 问题3.:市民应该如何处理? 龚世平:如果捕抓到版纳鱼螈,应尽量放生回自然界,自然环境更适合版纳鱼螈存活。 土螈在白天,这种如此鲜红的土螈很容易成为别人的猎物。因此,它们通常在晚上出来,进入凉爽、潮湿的世界。在那里,他们主要通过嗅觉发现并捕食微小的昆虫。土螈在水边产卵,卵将孵化出像蝌蚪一样的幼体。这些幼体自身带有足够供应几天的食物,直到它们懂得如何自己捕捉微小的食物颗粒。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