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蜃说
释义

《蜃说》是宋末爱国诗人林景熙的古文名篇。这篇小品文将海市蜃楼景色描绘得传神入化,又联想到人世沧桑,饱含着哀国叹时的幽咽情怀,是一篇写景巧妙、论理精当、感慨深沉的好文章。

中文名称:《蜃说》

语言:古汉语

创作年代:宋末元初

作者:林景熙

文学体裁:散文

出处:《林霁山集》

作品原文

蜃说

尝读《汉·天文志》,载“海旁蜃气象楼台”⑴,初未之信。

庚寅季春⑵,予避寇海滨。一日饭午,家僮走报怪事,曰:“海中忽涌数山,皆昔未尝有。父老观以为甚异。”予骇而出。会颖川主人走使邀予⑶。既至,相携登聚远楼东望。第见沧溟浩渺中⑷,矗如奇峰,联如叠巘⑸,列如崪岫⑹,隐见不常。移时,城郭台榭,骤变歘起⑺,如众大之区,数十万家,鱼鳞相比⑻,中有浮图老子之宫⑼,三门嵯峨⑽,钟鼓楼翼其左右,檐牙历历,极公输巧不能过。又移时,或立如人,或散若兽,或列若旌旗之饰,瓮盎之器,诡异万千。日近晡⑾,冉冉漫灭。向之有者安在?而海自若也。《笔谈》纪登州“海市”事,往往类此,予因是始信。

噫嘻!秦之阿房⑿,楚之章华,魏之铜雀,陈之临春、结绮,突兀凌云者何限,远去代迁,荡为焦土,化为浮埃,是亦一蜃也。何暇蜃之异哉⒀!

注释译文

作品注释

⑴蜃气楼台:此指“蜃气”形成“楼台”的景象,即“海市蜃楼”。

⑵季春:春季的最后一个月,农历三月。

⑶走使:走使之人,也就是供奔走仆人。

⑷第:只。

⑸叠巘(yǎn):重重叠叠的山岭。

⑹崪(zú)岫(xiù):险峻的山峰。

⑺欻(xū):快速。

⑻鱼鳞相比:像鱼鳞一样整齐而密集地排列着。

⑼浮图:佛塔。

⑽嵯(cuó)峨(é):形容山势高峻。

⑾晡:申时,黄昏时分。

⑿阿房:与以下“章华”“铜雀”“临春”“结琦”都是古代的台名、宫名或楼名。

⒀何暇蜃之异哉:为“何暇异蜃”的倒装,哪里顾得上对海市蜃楼感到惊讶呢?意思是不值得惊讶。暇,空闲。

作品译文

我以前曾经读到汉书的天文志上有记载道:“海边有蜃吐气,形状很像楼台。”一开始时我并不相会有这样的事情。

庚寅春末,我在海滨躲避敌寇侵扰。一天吃午饭时,家中仆人跑来报告一件怪事:“大海里突然涌现几座大山,全是以前没见过的,父老们觉得非常惊异。”我听了以后十分惊诧,赶忙跑出去看,正巧遇到陈家主人派遣仆人邀请我。到了海边,我和陈姓主人一同登上聚远楼向东望去,只见浩渺大海中,直立的蜃景像奇特的山峰、连绵的蜃景像重叠的山峰、排列成行的蜃景像高峻的山峰,时隐时现。过了一会儿,城墙亭阁忽然浮现,有如一座人口多、面积广大的城市,几十万幢房屋像是鱼鳞般整齐而密集地紧靠着,其中有佛寺、道观、三门,高大雄伟;钟楼和鼓楼分别在寺观的左右两侧,屋檐边的饰物很分明,历历可辨,就是穷尽公输般的技巧也没有办法超越它。又过了一会儿,蜃景又起了变化,有站着像人的,有散去像兽的,有的像飘扬的旌旗和瓮盎之类的器具,千姿万态,变幻不定,直到黄昏时分,蜃景才慢慢消失,先前所看到的景象在哪里呢?大海还是一如往常。

沈括在梦溪笔谈上所记载的登州所出现的海市蜃楼,大概就像是这样吧!往往像这样。我因此才相信。

唉!想来秦朝的阿房宫、楚国的章华台、曹魏的铜雀台、陈朝的临春阁和结绮阁,高耸入云的宫殿楼台不计其数!时运一去,朝代更换,这些宫殿楼阁都被荡成焦土,化为尘埃,这也是一种蜃楼吧。想到这些,那里顾得上对海市蜃楼感到惊讶呢?

作品评析

大气层中,光线折射,将远处的景物反映在天空、地面、海上,形成奇妙的景象,称为蜃楼、山市、海市。《梦溪笔谈》记载登州海市,《聊斋志异》记载奂山山市,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颇能写出虚幻蜃景的奇异特色。林景熙的《蜃说》则是写海市蜃楼的文章中最为人所称道的一篇。

从文章结构方面观察,《蜃说》有两个明显的层次,第一是作者描写其对于海市蜃楼景的“始疑、终信”,作者阅读《汉书·天文志》记载:“海旁蜃气象楼台。”本来是抱持着“初未之信”的态度,后因在海边亲眼看见“海市蜃楼”的景象,深受感动,并以“笔谈纪登州海市事”为印证,终于“予因是始信”。

在第一层中,作者运用“移时换景”的手法,将海市蜃楼的幻象,分成“饭午、移时、又移时、日近哺”等四个不同时段,依序写出,使得千变万化的幻影,如实的跃然纸。

作者先用连动式的语法,以动作多、节奏快的方式,衬托蜃景的可骇可异;先是“家僮走报怪事”,再是“余骇而出”,三是“颍川主人走使邀予”,四是“相携登楼”;如此紧密惊慌的行为,在未写蜃景之前出现,已将蜃景神异的情况暗示给读者。具体描写蜃景的变化,则写得真中有幻,动中有静,寂处有声.,并且大量运用喻词,以“如”字写蜃景,充分掌握蜃景虚幻的特质。例如描写山峰在浩渺的海面上浮现,作者不是直接描绘山峰的姿态,而是连用“如”字:“矗如奇峰,联如叠巘,列如崒岫”,其它“如大众之区”、“或立如人,或散如兽、或列若旌旗之饰、瓮盎之器”;这一系列喻词的运用,使文中的蜃景,呈现“如幻似真,如真似幻”的灵动效果,更能显现蜃景在目的逼真感。

全部蜃景的描写,只有一百多字,但写出了山峦、城郭、台榭、人家、宫观、人兽、旌旗、器皿等诸种事物,动静互生,变幻莫一,有巨有细,或放或收,可见作者笔墨运用的精确,充分发挥其传神的写景能力。

此文结构的第二个层次,是作者以海市蜃楼的景象为基础,表达其议论与感怀,“噫嘻”一段即属之.,此段虽然篇幅不长,但却是全文的菁华所在。其中所援引的四个史实:秦始皇的阿房宫是“蜂房水涡”、“覆压三百余里”,楚灵王的章华台是“举国兴之,数年乃成”,曹操的铜雀台是“侵澈云汉”、“其上复道楼阁相通”,陈后主的临春阁、结绮阁是“微风暂至,香闻数里”;这些都是穷妍极丽的华贵建筑,代表统治者权倾一时的威风;然而时移势迁,朝代更迭之后,终究难逃繁华覆灭,“荡为焦土”的命运。繁华历史的烟消云散,与前文蜃景的幻化漫灭,前后照映,连系紧密,隐含作者的万千感触。

古代不乏描写海市蜃楼的好文章,但世人大都认为《蜃说》是最值得肯定的名篇,原因是它除了将蜃景描写出色外,又联想到华屋丘墟的兴亡史,因此拓展了文章的深度。作者林景熙是南宋的遗民,以爱国情操闻名,此文写作之时,他已隐迹山林十二年。此时元朝统治天下,局势扰攘不安,百姓民不聊生。作者由蜃景的幻化漫灭,转而感怀历史,笔法委婉曲折上这种感慨华屋丘墟、桑田沧海的情绪,正包含着对宋王朝的追忆与叹恨,也对元朝统治者表达严厉的批判。在欲吐不吐的议论中,饱含着哀国叹时的幽咽情怀。

作者简介

林景熙

(1242~1310) 宋末爱国诗人。字德阳,一作德暘,号霁山。温州平阳(今属浙江)人。公元1271年(南宋咸淳七年),由上舍生释褐成进士,历任泉州教授,礼部架阁,进阶从政郎。宋亡不仕,隐居于平阳白石巷。据新编《平阳县志·林景熙传》载:元世祖忽必烈所任江南释教总统杨琏真珈,发掘绍兴宋陵及大臣墓101所,抛弃其遗骨。时林景熙在绍兴王英孙家作客,激于爱国义愤,约乡人郑朴翁等乔装采药人前往,拾得高宗、孝宗骸骨,共装六函,葬于兰亭附近,移植皇陵冬青树作为标志,又作《冬青花》和《梦中作》四首,以记其事。林景熙这种热爱祖国,反抗民族压迫的行动,深受称赞。他教授生徒,从事著作,漫游江浙,因而名重一时,学者称“霁山先生”。著作有《白石稿》、《白石樵唱》,后人编为《霁山集》。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8:08:52